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5期

健脾益气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4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健脾益气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随机数表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给予健脾益气通络中药汤剂口服治疗。结果健脾益气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4例,其临床证候总有效率为83。结论健脾益气通络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治疗作......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健脾益气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随机数表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给予健脾益气通络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对照组24例给予肌注腺苷钴胺针剂,疗程均为4周。观察期间两组均正规降糖治疗。结果  健脾益气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4例,其临床证候总有效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后治疗组振动觉阈值有效率为75.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健脾益气通络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疗法;健脾益气通络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多与糖尿病病程及血糖控制不良有关,西医对本病的临床疗效较差,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我们于2005年1~6月以健脾益气通络法治疗本类患者24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我院糖尿病门诊及病房诊治的患者,4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随机数表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35~64岁,平均(53.2±11.2)岁,并发症病程最短的6个月,最长的11年。对照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41~68岁,平均(56.7±10.3)岁,并发症病程最短的6个月,最长的12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并发症的病程及治疗前空腹血糖、振动觉阈值、临床症状的积分比较,经χ2检验及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病例纳入标准  所选病例西医诊断均符合有关文献制定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1)糖尿病诊断符合国际糖尿病联盟1997年诊断标准[1];(2)有肢体感觉,运动神经病变表现,如肢体麻木及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闪痛、或刀割样疼痛,肌肉萎缩无力,深感觉明显减退,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3)足拇趾振动觉阈值>10V;(4)排除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疾病。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脾气虚证及血瘀证的诊断标准[2]。

  1.2.2  病例排除标准  (1)哺乳、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妇女;(2)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3)心、肝、肾功能不全及精神病患者;(4)不能按计划治疗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健脾益气通络法进行辨证治疗,方药组成:太子参30g,炒白术10g,茯苓15g,生芪30g,牛膝15g,山药15g,桑寄生30g,杜仲15g, 川芎15g, 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2次口服。对照组应用腺苷钴胺针剂1mg,肌肉注射,每天1次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根据糖尿病情况应用胰岛素或者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评分

  1.4.1  临床症状  体倦乏力,肢体麻木,肢体疼痛,局部感觉异常。

  1.4.2  临床症状评分  各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以积分方法表示:按症状的显著或持续出现、症状时轻时重或间断出现、症状轻或偶尔出现、无症状分别为3、2、1、0分。各症状分别于治疗前后积分。

  1.4.3  振动觉阈值  治疗前后均应用美国SIO-MEDICAL INSTRUMENT COMPANY生产的BIO-THESIOMETER(PVD-LP型)(专业感觉阈值检查设备)仪器测定患者的两足拇趾的趾关节的振动觉阈值。如两侧结果不同,取其中较高的数值。

  1.4.4  振动觉阈值分级标准  正常:<10V;轻度异常:10~15V;中度异常:16~25V;重度异常:>25V。

  1.4.5  常规检查  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

  1.5  疗效评定标准

  1.5.1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好转,证候积分减少在30%~70%之间;无效:临床证候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

  1.5.2  振动觉阈值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振动觉阈值下降>5V;有效:振动觉阈值下降1~5V;无效:振动觉阈值没有下降,甚至增加。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组临床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临床证候疗效比较  例(略)由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临床症状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2.2  治疗前后两组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略)注:经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后比较,#P<0.05


   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积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两组振动觉阈值疗效比较  见表3表3  两组振动觉阈值疗效比较  例(略) 注:经Ridit分析,*P<0.01


   从表3可以看出,治疗组振动觉阈值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可以导致溃疡、坏疽、截肢,是糖尿病致残的主要原因。由于发病隐匿,进展缓慢,临床容易被患者忽视。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多已明显,从而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现有的周围神经检查手段主要有神经电生理检查和血液及免疫分子生物学检测。

  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认为有微血管病变学说、代谢、生化异常学说及维生素缺乏学说[3]。由于病机未明,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医把糖尿病归于“消渴”范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四肢乏力,麻木,感觉减退,感觉异常,属于中医“痹病”、“痿病”。脾在体和肌肉,主四肢。《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必然导致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弱不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实四肢”。脾主运化升清,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布散无力,四肢的营养不足,就会出现倦怠无力,甚或痿弱不用[4]。气虚血瘀,肢体失养则会出现麻木,血行瘀滞,不通则痛,就会有肢体疼痛,感觉异常的表现。同时,痿病的治疗也强调“治痿独取阳明”,提示从脾胃入手治疗本病的重要性。笔者在上述理论指导下,认识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病机是由于脾失健运,气虚失养。因而采用健脾益气通络法治疗本病。方剂组成是以四君子汤为主方加减而成。太子参补气生津;白术甘温而兼苦燥之性,甘温补气,苦燥健脾,与脾喜燥恶湿,以健运为本之性相合。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与白术相伍,前者补中健脾,守而不走,后者渗湿助运,走而不守[5]。炙甘草甘温益气。生芪益气升阳;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杜仲补益肝肾,强健筋骨。川芎为血中气药,气虚则血瘀,故用之以行气活血。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诸药相和,共成健脾益气,行气通络之方剂。本临床观察显示:健脾益气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4例,其临床证候总有效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后治疗组振动觉阈值有效率为7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说明健脾益气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肯定的疗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太子参具有强壮,增强耐饥渴能力;黄芪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应激能力,抗疲劳,耐低温,对血糖有双向调节作用;白术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抗血凝;山药能增强免疫,降血糖,抗氧化;甘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抗感染,抗氧化;川芎可以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牛膝能降低血黏度,抗凝,降血糖,降低胆固醇,抗感染,增强免疫;杜仲具有扩张血管,增强免疫,抗炎,降血脂作用。桑寄生可以降血脂,抗脂质过氧化。茯苓能增强免疫,降血糖[6]。中药的药理学研究表明,上述方剂中的药物可能通过改善代谢,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糖,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个途径改善患者的周围神经障碍,与现代医学的药物作用机理可谓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1  胡绍文,郭瑞林.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57.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57.

  3  朱禧星. 现代糖尿病学.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33-335.

  4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5-36.

  5  李飞.方剂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75.

  6  高学敏,钟赣先.临床常用方药应用鉴别·中药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21.

  作者单位: 101100 北京,北京市通州区中医院

      (编辑:小  南)

 

作者: 胡磊,王绪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