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8期

针刺加隔姜灸治疗胃病(脾虚证)90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加隔姜灸治疗胃病(脾虚证)的疗效。方法在前人针灸治疗脾虚证的针灸穴位基础上筛选足三里、三阴交两穴,针后加隔姜灸。治疗前后红细胞、血红蛋白变化,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治疗前胃排空延迟者,经治疗后复查胃内钡条残留率明显降低,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加隔姜灸治疗胃病(脾虚证)的疗效。方法  在前人针灸治疗脾虚证的针灸穴位基础上筛选足三里、三阴交两穴,针后加隔姜灸。结果  经针刺、隔姜灸1个疗程后,患者食后腹胀、食欲不振症状改善明显,有效率分别达91.5%、92.1%。治疗前后红细胞、血红蛋白变化,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治疗前胃排空延迟者,经治疗后复查胃内钡条残留率明显降低,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本法具有取穴少、效果好、操作简便的优点,为临床治疗胃病(脾虚证)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胃病(脾虚证);针刺疗法;隔姜灸
   
    胃病患者兼见脾虚证是临床常见的证型之一。西医治疗,除对症处理外,无特别对策。在门诊我们采用针刺加隔姜灸治疗胃病(脾虚证)患者,并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中,系我院消化科于2004年1~12月期间所收集的病例,其中门诊30例,住院60例;男54例,女36例;年龄为18~65岁之间,以50~65岁的中老年居多;病程最长为2年,最短3个月,以6~12个月多见。

  1.2  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制的《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气虚主证:①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印苔薄白;②脉细弱;③体倦乏力;④神疲懒言。(2)脾虚主证:①胃纳减少或食欲差;②大便不正常(溏、烂、先硬后溏、时溏时硬);③自觉胃部饱胀,食后腹胀。(3)次证: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口泛清涎,腹痛绵绵,或得食则减,或遇劳则发,肠鸣,消瘦或虚胖,面色萎黄,唇淡,短气,失眠不寐,排便无力,小便清长。气虚主证2个加脾虚主证2个,或气虚主证舌象加脾虚主证2个,或气虚主证舌象加脾虚主证1个加次证2个,即可诊断脾气虚证。

  1.3  病例选择标准  凡符合脾气虚证的诊断及辨证的患者,并排除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均可纳入试验病例。从西医病种看,最常见为慢性胃炎、吸收功能不良综合征、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胃切除术后等。

  1.4  治疗方法

  1.4.1  针灸处方与治法  按针灸学教材取穴方法,选取足三里、三阴交两穴,均用提插、捻转补法治疗。操作时,取双侧共四穴,先针后灸,留针30min,足三里与三阴交交替施灸,如第1天灸左侧的足三里,右侧的三阴交,第2天则灸右侧的足三里,左侧的三阴交。灸前将鲜姜切成片,厚度0.2~0.3cm,约5分硬币之厚度,面积大于艾柱的底面。再将姜片中央穿刺数个小孔,置于穴位上,然后把蚕豆大小样艾柱置于姜片上,灸4~6壮,若姜片烤干皱缩,或感觉灼热时更换姜片,务必其温热透入肌肤,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1.4.2  疗程  4周为1个疗程,每周5次。

  1.4.3  观察项目  症状、体征、舌脉变化、胃排空检测[1],血常规。

  1.5  疗效判断标准

  1.5.1  症状疗效  (1)临床痊愈:①全部脾虚症状消失;②受试对象所患西医诊断的主要疾病,有相应的客观诊断指标证实确有显著改善;③脾虚参考指标治疗后有明显改善。具备①、②项即可判断,③项作参考。(2)显效:①脾虚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他主要症状全部消失。②受试对象所患疾病的客观诊断检查指标有所好转。③脾虚参考指标治疗后有所好转。(3)有效:①脾虚症状均有改善,或个别脾虚主症有显著改善。②受试对象所患疾病的客观诊断检查指标稳定。③脾虚参考指标有相应好转。(4)无效:症状无改善;所患疾病的各项客观检查无变化;脾虚参考指标亦无变化。

  1.5.2  胃排空改善判断标准  (1)显效:疗程结束后,胃内钡条残留率<50%;(2)有效:治疗后胃内钡条残留率>50%,但<75%;(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胃内钡条残留率为试餐后4h胃内残留的标记物(钡条)占全部摄入标记物的百分比。本文观察病例有20例进行了胃排空观察(除外胃切除术后病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行胃排空检测,对治疗前有胃排空障碍患者,在疗程结束后复查钡条排空试验。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本组90例脾虚证患者中,临床痊愈28例,显效30例,有效2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7.8%。治疗时间最短者为15天,平均发挥治疗作用时间为22天。其中对改善患者食欲、消除腹胀症状疗效最好,改善体倦乏力疗效稍差,结果见表1。

  表1  主要症状与疗效的关系  (略)

    从治疗效果分析,可以看出针灸足三里、三阴交对食欲减退症状改善疗效满意,总有效率为92.1%,对消除食后腹胀也具有明显效果,总有效率为91.5%,对肢体倦怠疗效最差,总有效率为58.8%。

  2.2  对舌象、脉象、红细胞等的改善作用  本文90例脾虚证患者中,表现为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印者,同时兼见脉细弱之征象的共82例,经针灸4周后观察患者舌脉象变化,结果舌质转为正常(舌淡红质适中,边无齿印)的有78例,脉象转为和缓的有72例,经统计学处理,二者变化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进一步说明该治法有很好的补益脾气之功用。治疗前后红细胞、血红蛋白有显著提升,说明该法可以改善脾气虚证所致的血液有形成分的减少,具有补血生血作用,结果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红细胞、血红蛋白变化  (略)

  2.3  针灸前后患者胃排空的影响  本组治疗病例共有20例患者进行了胃排空检测,治疗前胃排空延缓者,治疗后均复查胃排空。治疗4周后,胃排空改善达到显效的16例,有效率为80.0%,胃内钡条残留率治疗前(92.65±15.68)%,治疗后降至(36.62±28.26)%,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3  讨论

  腹胀、食欲减退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症状,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又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关于其病因病机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许多学者认为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与精神状态(焦虑或抑郁)及心理因素有关[2]。本文研究90例患者中,有71例存在食后腹胀症状,并且通过胃排空检测,证实绝大部分存在胃排空延缓,通过针灸足三里、三阴交后,可显著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足三里系阳阴经之合穴,又为六合之穴,它具有理脾胃、调气血、补虚弱之功效。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穴,主治消化系统病证,临床常用于脾胃虚弱证。生姜味辛性温,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与上穴配合,更有合群增效之妙。本研究证实,上述两穴合用,能增强胃动力,调节患者的精神状态及心理因素,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上海多潘立酮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组.多潘立酮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中华消化杂志,2003,23:221.

  2  柯美云,战淑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理.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15:7-9.

  作者单位: 330003 江西南昌,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编辑:李建伟)

作者: 陈兴华余勇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