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9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分析(附168例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对16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西医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1。两组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  对16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西医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有效68.1%;两组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确切,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自1999年2月~2005年5月,对我科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共168例进行回顾分析,其中治疗组用中西药结合治疗96例,对照组用西药治疗72例,现将其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住院患者。治疗组96例,男65例,女31例;年龄40~84岁;病程5~30年;原发病为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者68例,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者15例,支气管哮喘者11例,重症肺结核者2例。对照组72例,男48例,女24例;年龄38~80岁;病程6~31年;原发病为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51例,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16例,支气管哮喘5例。所有病例都符合诊断标准。

  1.2  诊断标准[1]  (1)具有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变的病史,临床体征;(2)右心功能不全的主要表现:颈静脉怒张,肝大,肝颈反流征阳性,下肢水肿等;(3)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的诊断依据;体征:剑突下收缩期搏动,P2>A2,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X线胸片标准:肺气肿征,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其横径≥15mm,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右心室增大;心电图标准: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型P波,重度顺钟转位。

  1.3  治疗方法  两组西医治疗均以抗感染、扩张气管、化痰止咳等处理,病重者给予激素、呼吸兴奋剂、利尿药、强心药等处理,缺氧者给予吸氧。治疗组同时给予复方丹参针剂20ml加入50%GS 100ml中静滴,并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辨证施治,临床上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按不同分型予以治疗。急性期分5型治疗:(1)痰浊壅肺蒙窍型:证见:咳嗽,咯大量白色浊痰,短气喘息,脘痞纳少,倦怠乏力,或神志时有异常,苔薄腻或浊腻,舌淡胖,脉滑。治宜温阳健脾,涤痰开窍,方选涤痰汤、六安煎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法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甘草6g,白芥子30g,桂枝10g,党参30g,白术10g,胆南星10g,菖蒲6g,桃仁10g,鱼腥草30g。(2)肺脾气虚伴风寒外感型:证见:咳嗽声重,咯大量白色泡沫痰,胸闷,喘息,畏寒,发热,苔薄白,质淡暗,脉浮紧。治宜温肺化痰,健脾益气,方选小青龙汤合六君子汤加减:麻黄10g,桂枝10g,细辛6g,干姜10g,法夏10g,五味子10g,白芍30g,炙甘草10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桃仁10g,鱼腥草30g。(3)肺脾气虚伴风热外感型:证见:咳嗽,咳黄色黏痰,胸闷喘息,心悸,气短,伴鼻塞,流涕,咽痒发热,苔薄黄,舌暗红,脉浮滑。治宜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方选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加减:麻黄10g,杏仁10g,石膏30g,炙甘草10g,薏苡仁30g,芦根30g,冬瓜仁10g,桃仁10g,鱼腥草30g。(4)脾肾阳虚水泛型:证见:咳嗽,咳痰清稀,喘息,心悸,气短,肢体水肿,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暗,脉沉细,宜温肾健脾,化痰利水,方选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附片10g,白术10g,茯苓15g,白芍15g,桂枝10g,炙甘草10g,泽泻10g,猪苓10g,桃仁10g,鱼腥草30g。(5)肺气阴亏虚型:证见咳嗽,咳少量黄色黏痰,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胸闷,喘息,口干,口苦,心烦,心悸,无苔,舌干红,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润肺止咳,方选沙参麦冬汤合清金化痰汤加减治疗:沙参30g,麦冬30g,玉竹15g,天花粉30g,黄芩10g,桑白皮15g,川贝10g,栝蒌仁10g,陈皮10g,茯苓10g,桃仁10g,鱼腥草30g。缓解期虚实夹杂,治疗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证见气短,动则气促,咳嗽,纳呆,身软,乏力,少苔,舌暗红,脉沉细。宜温阳健脾,佐以活血化瘀,方选六味地黄丸或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1]  临床控制:症状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其他客观指标基本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肺部啰音消失,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有效:症状减轻,肺部啰音明显减少,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心功能无改善,甚至死亡。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96例,临床控制15例,显效44例,有效29例,无效6例,2例死亡,总有效率91.7%;对照组72例,临床控制12例,显效28例,有效9例,无效20例,死亡3例,总有效率68.1%。经统计学处理,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系统不可逆转的病变,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从而形成的心脏病。由于该病病程长,反复急性发作,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株逐年增加,导致临床用药相当困难,临床疗效也不满意,而且容易复发。而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属肺胀范畴。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在于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肺病日久,其功能失调,逐渐形成气虚、痰聚、瘀滞、水停之证候,结合西医对该病的研究,遂分为5型。因此在治疗上宜以益气、化痰、行滞、温阳、利水为法。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用中药标本兼治,扶正祛邪,既能达到抗感染,化痰止咳,宣肺平喘之功效,又能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由于长期慢性缺氧,产生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形成高黏血症,与祖国医学之“久病多瘀”相吻合,结合现代对中草药之研究,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针剂以及活血化瘀、消炎抗菌之桃仁、鱼腥草,达到活血化瘀,消炎抗菌之目的,切合本病病机,临床上收到较好的疗效。我们通过对16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西医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西医治疗具有明显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确切,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峻.实用内科学诊疗规范.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2,52.

  作者单位: 638300 四川岳池,岳池县中医院

  (编辑:于  伽)

作者: 兰映天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