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9期

调脾为主辨治紫癜的经验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紫癜是以血液溢出肌肤之间,皮肤呈现青紫斑点或斑块为临床特征,并常伴有齿衄、鼻衄的一种出血性疾病。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1脾胃热盛,迫血妄行该类患者由于脾胃热盛,迫血妄行,血溢脉外,上循其窍则见鼻衄、齿衄。本类患者一般病情发作较急、出血较多、紫癜密度较大。...

点击显示 收起

    紫癜是以血液溢出肌肤之间,皮肤呈现青紫斑点或斑块为临床特征,并常伴有齿衄、鼻衄的一种出血性疾病。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在治疗上大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有反复发作、反跳现象。笔者以调脾为主,谨守病机,治病求本,取效满意。

  1  脾胃热盛,迫血妄行

  该类患者由于脾胃热盛,迫血妄行,血溢脉外,上循其窍则见鼻衄、齿衄;热聚下焦,血渗入脬,则为尿血;热郁肠胃,气滞血瘀则见腹痛、便血;横溢皮肤、肌腠则现紫红色瘀点、瘀斑。本类患者一般病情发作较急、出血较多、紫癜密度较大。临床以归脾汤合清营汤加减治疗。

  例1,患者,女,14岁,学生。初诊日期1996年9月8日。患者有反复发作双下肢紫斑2年,加重6天。素体盛壮,嗜食麻辣炙煿之品。2年前在县人民医院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曾多次大剂量静脉滴注“地塞米松”。虽紫癜很快消退,但减量、停药时复发。刻下症患者四肢散在紫红色瘀点、瘀斑,以下肢为显,伴发热、口渴不思饮。查体:舌红苔薄黄,脉数。体温38℃,心率118次/min,血压104/66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律规整,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小板55×109/L。诊断:中医:紫癜(脾胃热盛,夹有外感;迫血妄行);西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为主。处方:水牛角10g,玄参、生地、麦冬各12g,银花、连翘各10g,当归9g,白芍10g,龙胆草6g,甘草5g。同时配合输液治疗,内加Vit C 5.0g、ATP 20mg、辅酶A 100u。上方服完3剂后四肢紫斑消减,体温正常,15剂后瘀点、紫斑消退。原方加生黄芪24g,党参12g,以巩固疗效,达到“气旺能摄血”之目的,随访3年未复发。

  2  胃阴不足,扰动阴血

  此类患者多形瘦体弱,起病缓慢,或由热盛迫血伤阴,虽经治疗,余热未清,迁延而成,皮肤瘀斑色红或紫红,时轻时重,或有鼻衄、齿衄。常伴头晕、乏力、心烦,肌肤灼热或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胃阴不足,胃火上扰,遂见鼻衄、齿衄;久病肾阴亏虚,阴不敛阳,虚火上浮,扰动阴血,阴精亏虚,失于濡养,故致心烦;阴虚内热故见肌肤作热,或手足心热,或潮热;虚火逼津外泄则见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均属阴精不足,虚火内盛之象。以归脾汤合玉女煎加减治疗。

  例2,患者,男,10岁,学生。初诊日期1997年10月6日。患儿反复出现双下肢紫斑3年,加重10天。患儿体质瘦弱,3年前在当地县医院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长期口服“强的松”,停药后复发,10天前病情加重,全身皮肤瘀点、瘀斑、齿衄、肌肤灼热,要求服用中药治疗。刻下症:患儿全身皮肤瘀点、瘀斑新旧交替,尤以双下肢为显,肌肤热。查体:舌质红、苔少、脉细数。体温37.5℃,心率120次/min,血压98/6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无杂音,腹不胀,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小板58×109/L。诊断:中医:紫斑(胃阴不足,虚火上扰,扰动阴血);西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宜滋阴降火,宁络止血。处方:生地、玄参、麦冬、知母各10g,川牛膝9g,茜草根9g,生黄芪12g,当归9g,白芍12g,生甘草5g。上方服6剂后紫斑消减,18剂后消退,原方加石斛、玉竹各10g,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再复发。

  3  脾胃虚弱,气不摄血

  此类患者多久病不愈,脏腑内伤,脾胃亏虚,气虚不能摄血,脾虚不能统血,血液外溢肌肤,气随血去,心脾受损,也是造成反复不愈的主要病机。每遇劳累,气血被耗,紫斑反复发作,色紫暗淡,散在出现,过劳加重,气血亏虚,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失于濡养,故见神疲倦怠、心悸、气短、头晕目眩等症;脾气亏虚,不能运化水谷,故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弱均为气血亏虚之象。方以归脾汤加味治之。

  例3,患者,男,14岁,学生。初诊日期2002年6月23日。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对称性瘀点、瘀斑。形体肥胖,常易感冒,2个月前在市人民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查过敏原为“鱼、虾”海鲜之物。住院期间采用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15天出院。1周后因感冒而再次就诊于县人民医院。刻下症:患者四肢散在新旧交替之瘀点,伴神疲倦怠、头晕、心悸。查体:舌淡,脉沉弱,体温正常,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实验室检查:WBC 9.6×109/L,PLT 153×109/L。诊断:中医:紫斑(脾胃虚弱,气不摄血);西医:过敏性紫癜。治宜益气摄血,健脾养血为主。处方:生黄芪18g,党参12g,茯苓10g,苍术10g,当归10g,白芍10g,紫草9g,丹参10g,女贞子9g,旱莲草9g,甘草6g。水煎服,3剂。二诊时患者神情好转,紫斑大多消退,继守原方12剂告愈,遂停服中药汤剂,改服归脾丸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复发。

  4  讨论

  紫斑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过敏性紫癜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虽表现在肌肤,但其发生与脾胃有密切关系。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肌肉;主运化,为后天水谷之海。今脾虚则统血、运化功能失调;血不循脉,上溢则见齿衄、鼻衄;不溢则有便血、溺血;横溢四肢则见肌衄、紫癜。久则土虚不能制水,虚火上炎,扰动神明,心胃火盛,热火迫血,逼血外溢,久病不愈。故在临床中凡有四肢、肌肤反复出现之瘀点、瘀斑者,皆以归脾汤为主加减调脾,酌加清热止血、养阴止血、治血止血、补气止血之品,谨守病机,治病求本,效如桴鼓。

  作者单位: 744600 甘肃庄浪,庄浪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编辑:宋  青)

作者: 赵清毅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