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22期

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骨不连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肱骨骨不连在临床上较常见,过去采用植骨加内固定法治疗,有可能发生骨质疏松甚至再骨折。1998~2004年,我们改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骨不连25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1临床资料1。原治疗方法为石膏托外固定5例。...

点击显示 收起

    肱骨骨不连在临床上较常见,过去采用植骨加内固定法治疗,有可能发生骨质疏松甚至再骨折。1998~2004年,我们改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骨不连25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17~60岁,平均32岁。原始损伤均为外伤性,其中直接打击伤7例、摔伤7例、车祸伤6例、机械挤压伤5例。骨折在肱骨上段5例、中段6例、中下段14例;骨折系横形8例、斜形8例、粉碎性5例、螺旋形2例、多段骨折2例;开放性骨折18例、闭合型7例。原治疗方法为石膏托外固定5例;手术治疗20例,用各种钢板内固定或钢丝内固定。

    1.2  治疗方法  去除不良内固定物后,在硬化骨上凿出一条3cm×1cm×1cm的植骨床,打通骨髓腔,髓内植入较大髂骨条,并用轻型仲嘉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主动、被动锻炼关节,定期了解骨折愈合情况,随时加压调节。当达到临床愈合,X线示有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拆除支架。

    1.3  诊断标准  肱骨骨折时间超过8个月,骨折端仍有异常活动;X线片上见骨折线清晰、骨折端硬化无骨小梁通过[1]。

    1.4  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0.5个月。25例病人达到临床愈合的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6个月,平均4.5个月。无一例发生针孔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或固定针松动。拆除支架后关节功能良好,无肌肉萎缩或骨质疏松。

    2  讨论
   
    骨折愈合主要取决于骨折部位的生物学功能状态及力学环境状态。前者决定了骨折部位是否有愈合能力,而后者则决定了骨折愈合的条件好坏。骨组织的愈合能力强,即使出现骨折不连接时,绝大多数骨的断端仍有良好的血液供应,局部成骨活动活跃。骨折后出现骨不连的症结仍在骨折治疗时未能获得良好固定[2]。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骨不连,其作用在于:(1)提供稳定的固定,表现在:①外固定支架加压比较均匀,故而应力在骨折端分布也较均匀;骨折端紧密接触,摩擦力大,使其足够稳定;②可产生的应力使骨折端均匀而持续地承受轴向的压力,避免剪、扭等有害应力;③通过加压作用使硬化骨端产生坏死吸收所形成的间隙消失。稳定的固定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但稳定本身不能刺激或诱导新骨生成。Wolf(1892年)曾提出压应力以刺激骨的生成,促进骨愈合,其观点已被大量研究证实而为大家所公认。本组25例单臂外固定支架加压固定4.5个月达到临床愈合,这一结果表明加压固定能提高骨愈合进度及质量。其主要原因可能为:①骨折紧密接触后成骨细胞的爬行距离缩短;②骨折所获得的持久性压应力刺激,结合功能锻炼时形成的间歇性生理应力刺激,能通过压电效应改变成骨细胞电性和电生化环境,诱导其向骨细胞方向分化,进而促进成骨,加速骨折愈合。过去强调坚强的内固定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应力遮挡可导致骨质疏松,骨质强度减弱,甚至发生再骨折。而且术后还需外固定,需2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手术复杂,时间长,费用也较高。(2)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即可主动、被动操练肘关节,对于横型骨折,术后1个月即可负重,明显降低了关节僵硬、骨质疏松及肌肉萎缩的发生率。但粉碎性骨折负重宜推迟。在25例的治疗中,笔者体会到:(1)为避免损伤桡神经,切开皮肤后,用血管钳钝性分离至骨膜,如发生肌肉异常收缩等神经刺激征象,应立即改换方向;钻针时需用套筒保护,避免针头移动。(2)如骨折端对位多于50%者,不剥离骨膜、不过多切除硬化骨、不重新复位,通过植骨的爬行替代和塑型,仍能达到良好的愈合。(3)采用轻型支架和较细固定针,具有一定弹性,不至于发生应力遮挡,便于功能锻炼,减少关节僵硬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朱通伯,戴戎.骨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124.

    2  王序全,李起鸿,吴梅英.加压外固定促进胫骨骨折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6(5):350.

    (编辑:江  宇)

    作者单位: 317100 浙江三门,三门县人民医院

作者: 叶喜刚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