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1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全血细胞减少1例的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病率高,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可出现骨髓造血停滞,而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情况,病死率较高,危害较大。1病历摘要患者,女,10岁。入院诊断:病毒性肝炎未定型急性黄疸型,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入院后患者出现全血细胞下降,最低时WBC0。...

点击显示 收起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病率高,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可出现骨髓造血停滞,而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情况,病死率较高,危害较大。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通过祖国医学与现代医护学相配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10岁。因“乏力、纳差、尿黄15天,伴发热7天”收入院。入院时肝功能:ALT 1786.5u/L,AST 1220.0u/L,γ-GT 110.0u/L,AKP 323.5u/L,TBIL 255.8μmol/L,TP 53.4u/L,ALB 29.8g/L,CHE 3557.3u/L,CHO 5.55mmol/L;血常规:WBC 4.3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3.41×109/L,RBC 3.89×1012/L,Hb 121.0g/L,PLT 177×109/L。入院诊断:病毒性肝炎未定型急性黄疸型,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入院后患者出现全血细胞下降,最低时WBC 0.4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28×109/L,RBC 1.41×1012/L,Hb 48g/L,PLT 11×109/L;肝炎病原学检查均阴性;骨髓穿刺检查提示:肝炎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停滞。中医诊断为:黄疸,肾精不足。经给予中西医结合保肝、退黄、促造血治疗,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全血细胞减少有所改善,经过66天的治疗与护理,患者黄疸及消化道症状消失,出院调理。

  2  辨证分析

  患者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内伤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见食欲不振,湿热熏蒸肝脾,肝失疏泻,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则见皮肤巩膜黄染,同时患者肾精不足,毒邪入里致气血两虚,进而极易产生变证。

  3  护理

  3.1  情志护理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情志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情志失调可直接伤及内脏,并影响脏腑气机,影响病情。由于本病病死率高、治疗费用高,患者及家属均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重视情志护理,医护人员态度和蔼,让病人感到温暖体贴;操作中动作轻柔、准确,从而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打消其顾虑和恐惧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疾病,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

  3.2  饮食护理  食物有四气五味之异,患者应忌辛辣、刺激性及油腻厚味食物。病初期宜应用易消化软食;随肝功能好转,考虑患者气血两虚,适当调补,宜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和富含纤维素易消化食物,并温度适宜、细嚼慢咽,以免损伤脾胃,并适当选用益气补血养阴中药做成药膳,如枸杞子洋参炖甲鱼等,使气血生化有源。

  3.3  病情监控护理  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对患者进行细致观察,实行辨证施护。既要观察患者消化道反应及黄疸变化;又要密切观察患者随时可能发生的变证。患者病后期气血两虚、肾精不足,既可因复感外邪、元气不足而致内陷;又可因肝肾阴虚、阴不潜阳上亢而引动内风,上扰清窍而发为卒中;或出现阴虚内热炽盛,妄火动血,迫血妄行,致络伤血溢。故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时刻注意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危重并发症,及时治疗。

  3.4  防止交叉感染  由于患者外周血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减少,容易合并院内感染。针对这种情况,应改善患者病室条件,予以单间病房;对房间定时通风和空气消毒;减少家属探视次数;加强口腔护理;便后清洁外阴;注意保暖;注意加强饮食餐具卫生。
通过住院治疗和护理,患者消化道症状消失,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外周血象有所改善,住院期间未出现变证。出院前指导患者调控饮食,注意个人卫生,按时服用促造血治疗药物,不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或食物,按时复查,有变化随诊。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分会、肝病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56-62.

  2  王俊杰.对中医护理人文特色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62.

  作者单位: 300192 天津,天津市传染病医院

  (编辑:陆  淼)

作者: 李丽萍徐静吕丽云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