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2期

中药治疗偏头痛274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近年国内部分文献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报道常可见到。但就其治疗效果而言,仍不太理想。我们在近十几年来,依据1990年国际偏头痛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国家偏头痛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根据中医理论,用中草药治疗本病,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效......

点击显示 收起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近年国内部分文献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报道常可见到。但就其治疗效果而言,仍不太理想。我们在近十几年来,依据1990年国际偏头痛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国家偏头痛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根据中医理论,用中草药治疗本病,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不断对中草药组方进行研究,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中草药组方。对经治的274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疗效较好。与纯西药治疗相比较,在服药时间、治疗效果、反复发作程度及时间上,均有相对优势,兹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总结两家医院1992年6月~2005年8月门诊和住院患者。入组观察病例符合头痛诊断标准,发作程度和频度都具有该病特点,符合如下诊断要点:(1)常于青春期起病,以女性多见,部分有家族史。(2)以发作性搏动性头痛为主诉,痛可局限于一侧或转至另一侧或以前额、眼眶为甚或波及到整个头部。(3)有反复发作病史,而间歇期如常人,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每数天或数月发作1次不定,部分与月经周期有关,常由精神激动、脑力过度或疲劳等诱发。(4)少数患者有黑矇、闪光、幻觉、视物变形或城堡样光谱及肢体麻木等先兆,大部分为无先兆型。发作期间,大多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等自主神经症状。(5)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体征。通过影像和血管造影排除继发偏头痛,部分脑电图有轻~中度异常,发作期经颅脑血管多普勒(TCD)检查显示部分患者有血流速度改变。

  1.2  病例分类及分型  在收治的274例患者中,男182例,女92例。年龄17~44岁,病程2个月~9年。发作频率,每月发作1次73例,2次116例,3次85例。全部病例均排除了高血压、外伤、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其他原因所致头痛。无先兆性偏头痛193例(70.44%),有先兆型偏头痛59例(21.53%),椎基底动脉型22例(8.03%)。

  1.3  方药组成及治疗方法

  1.3.1  组成  川芎、柴胡、菊花、羌活、桃仁、红花、白芷、藁本、吴茱萸、川牛膝、枳实、生赭石、法半夏、全蝎、僵蚕、三七参、生白芍、生甘草、升麻、白术。

  1.3.2  辨证分型  本病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风邪入侵,痰浊中阻,肝郁气滞,瘀血头痛,临床上依据不同证型及不同症状特点,在本方基础上稍行化裁效果更佳,其中生赭石不易长期服用,以1周为宜。处方中未标具体每味药的剂量,应视患者年龄、体质差异及证型特点而定。

  1.3.3  煎服法  用生水浸泡40min后煎煮,每剂留取药汁400ml左右,分早、中、晚3次服用,6天为1个疗程。

  2  结果

  本组274例中,控制168例(61.31%),显效78例(28.47%),无效28例(10.21%)。其中1个疗程69例,2个疗程163例,3个疗程42例。控制者在停药4个月后略有一侧或双侧轻度胀痛或搏动样痛。其发作期明显延长,6个月后再未见发作。显效者发作间歇期延长14例,转为无效者8例。在收治的所有患者,凡服药者,均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3  讨论

  偏头痛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关节痛为主要症状,并有或无先兆和伴随症状的综合征(现代医学病因、病机略)。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1)风邪入侵;(2)痰浊中阻;(3)肝郁气滞;(4)瘀血阻络而致。目前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或单方验方治疗,缓解疼痛,止痛效果一般均较好,但远期效果不够理想。我们认为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应综合考虑,抓其关键。要使本病不复发或少复发。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能使人身之气上下顺接,升降相因,使人身之血如环无端,终而不止,人身之脉络通畅,经气贯通。由此可见,生命健康之根本,在于气之升降相因。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之功能失常则血运不畅,故可发头痛。气虚湿阻,清阳不升,头痛而发。故头痛气机逆乱是其根本。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有“升已而降”,“降已而升”,“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之论述。就头痛而言,气之当外不升,清阳不升,精气不升,经脉失养做头痛而发。气之当降不降,则经脉疏通不利,痰阻、血瘀,气滞故头痛而发。正是出于此意,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将自拟方药集升清降逆,活血通络,疏风解痉,行气化湿于一身,使升中有降,降中有升,通不伤正,补不留邪,寓通于补,寓补于通,高下相召,升降相因,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1 037004 山西大同,大同市五医院分院(东关)

       2 037004 山西大同,大同市五医院   

  (编辑:陆  淼)

作者: 杨保成李秀玲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