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2期

供应室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对策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随着艾滋病在全球的蔓延及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使医务人员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因素也随之增多[1],供应室是向全院提供各种无菌医疗用品的主要场所,担负着全院医疗、护理、检查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及灭菌任务,每天接触大量的被血渍、体液污染的医疗用品,更是处于感染的威胁中。故供应室人员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防......

点击显示 收起

  随着艾滋病在全球的蔓延及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使医务人员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因素也随之增多[1],供应室是向全院提供各种无菌医疗用品的主要场所,担负着全院医疗、护理、检查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及灭菌任务,每天接触大量的被血渍、体液污染的医疗用品,更是处于感染的威胁中。故供应室人员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防护措施尤为重要。

  1  主要危险因素

  1.1  皮肤黏膜暴露污染  供应室每天负责回收全院病人使用后的各种医疗用品,并对这些用品进行整理、清洗、消毒、包装等,由于使用后的医疗用品均已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甚至被带HBV、HIV的血液、体液污染。如防护措施不当,操作中未及时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及防护眼罩等,易引起皮肤、黏膜污染。故操作过程中有潜在感染的危险。

  1.2  针、刀等锐器刺伤  经血液传播引起感染是医护人员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医务人员被HBV、HIV等病毒污染的注射针等锐器刺伤最危险,感染率可达25%~30%,其次是医务人员皮肤被锐器刺伤后,接触被污染病毒的血液和体液[2]。供应室人员在整理、清洗、包装各种使用后的穿刺针、刀、剪等锐利器械时,常因工作繁忙,工作环境凌乱,锐利器械与其他物品混放等,稍有疏忽和不慎,极易引起皮肤刺伤或割伤,使残留在器械中的HBV、HIV等病毒侵入机体,造成血源性感染的危险。

  1.3  临床科室使用后污染器械处理不当  临床科使用过的器械均已被污染,使用后未及时将污染的血迹、污迹冲洗干净和进行消毒预处理。

  1.4  相关因素  医院感染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未能有效地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和防护工作;工作人员对工作中职业感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防护意识薄弱,操作中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有些防护措施未能很好落实。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接触防护,严格洗手和手消毒  供应室人员在回收处理污染的医疗物品时,必须戴好手套、鞋套、口罩、戴圆顶帽、穿隔离衣,必要时戴防护眼罩,清洗污染的器械时穿防水袖套、围裙,避免在清洗过程中衣服被污水溅湿而渗透到皮肤上。操作过程中如手套有破损,要立即脱去,彻底洗手后,更换手套继续完成操作。手部皮肤有破损时戴两付手套。有效的洗手是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最基本、最简单易行的有效手段,HCW3每天坚持高质量的洗手和手消毒可使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25%~50%[3]。供应室人员不但要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还要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在操作完成后和脱手套后,都要彻底洗手,在接触严重污染的物品时,加用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以有效地消除皮肤上的暂居菌,减少感染机会。

  2.2  减少针头及锐器刺伤  各临床科室将使用后的针头、刀片单独置于密闭黄色耐刺容器内,至3/4满时,由供应室统一回收焚烧销毁;各种穿刺针、锐利器械分开浸泡消毒,锐器与其他物品不得混放,处理锐器时环境要敞亮,注意力要集中,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2.3  做好污染物品的无害化处理  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输液器、导管、手套等,各临床科使用后,必须用有效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再由供应室统一回收毁形;污染的穿刺针等器械使用后用0.5%过氧乙酸或0.2%有效氯浸泡消毒后,再供应室统一回收处理。

  2.4  意外暴露后处理  如操作中不慎刺伤皮肤,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伤口处血液,同时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再用0.5%碘伏消毒伤口,以减少进入体内的病毒量,必要时用敷料包扎伤口[4]。并立即进行可靠的HBV、HIV等化验检查,定期复查及时发生存在的问题,24h内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200u[4]。对溅、喷或浸泡所致污染,应迅速地按常规脱去帽子、口罩、工作衣,同时用肥皂或流动水冲洗污染处皮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黏膜。

  2.5  进行宣传教育,确立相关政策  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制订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确立相应的保护政策,并实行有效的定期监测检查制度,使防护措施得以落实。医院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对供应室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及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医务人员掌握工作中预防感染的知识,充分了解职业感染的危害性,增强防护意识,认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的重要意义,同时消除工作人员的恐惧心理,使之理智、正确地对待工作中的感染。

  2.6  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  包括免疫接种史、传染病史及在此之前工作身体状况。对新上岗人员进行上岗前体检和在职职工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在存在的健康问题。对供应室人员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以提高免疫水平,平时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抗病能力[1]。

  【参考文献】

  1  吴素如,林婷婷,吴春晓,等.传染科护士自我防护的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716.

  2  徐荣佳.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717-718.

  3  游建萍,黄庆,府伟景,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6-428.

  4  邝翠和,杨庆生,丁国英,等.实习护士职业防护知识需求的调查与对策.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4,14(3):301-302.

  作者单位: 338025 江西新余,新余市中医院

  (编辑:林剑雷)

作者: 喻美贞余桂珍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