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3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32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慢性肾衰竭(CRF)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肾脏损害,呈进行性恶化。由于肾脏的排泄、分泌及调节功能减退,水与电解质的紊乱,代谢废物潴留而出现尿少、尿闭、水肿、呕吐、贫血为主的临床综合征。笔者采用中药口服及保留灌肠,结合西药综合治疗本病,获得一些疗效,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根据以下标准确诊:(1)具......

点击显示 收起

  慢性肾衰竭(CRF)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肾脏损害,呈进行性恶化。由于肾脏的排泄、分泌及调节功能减退,水与电解质的紊乱,代谢废物潴留而出现尿少、尿闭、水肿、呕吐、贫血为主的临床综合征。祖国医学可在“关格”、“溺毒”、“虚劳”、“水肿”等篇找到类似的记载。近几年,透析疗法和肾移植的应用,虽然取得很大进展,但由于费用昂贵,适用范围有限。笔者采用中药口服及保留灌肠,结合西药综合治疗本病,获得一些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根据以下标准确诊:(1)具有慢性肾脏病史或由于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肾脏损害。(2)实验室检查:肾功能异常,所选病例肾功能损害在氮质血症及尿毒症早期(血尿素氮在9.0~20.0mmol/L之间;肌酐在177~442μmol/L之间;内生肌酐清除率在25~50ml/min之间)。(3)肾脏B超揭示双肾中、重度损害或肾回声异常者。所选病例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23岁。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者19例,慢性肾盂肾炎所致者5例,高血压肾病所致者2例,糖尿病肾病6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  (1)中药口服汤剂组成:红参15g,黄芪30g,白术20g,茯苓30g,泽泻15g,萸肉15g,女贞子15g,仙灵脾10g,丹参15g,益母草10g。日服1剂。呕吐者加姜半夏10g,代赭石25g;少尿者加猪苓20g,桂枝10g;阴虚阳亢者去红参,加钩藤15g,牡蛎60g;脾肾阳虚者加制附片10g,干姜10g,肉桂5g。(2)保留灌肠液:龙骨、牡蛎各30g(先煎),大黄30g,公英30g,附子15g,丹参30g,煎汁约150ml,做保留灌肠,每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

    1.2.2  西药  (1)对症治疗:抗感染、利尿、降压。常用药物:抗生素多选用对肾脏损害较小的β-内酰胺类药物;利尿可选用速尿等;降压多选用心痛定、科素亚、心得安等药物。(2)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3)全部病人采用高蛋白低脂饮食,营养状况差者可适当补充必需氨基酸。

    1.3  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SCr正常或下降>20%;(2)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SCr下降但未达到显效标准;(3)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或加重,SCr无变化或升高。

    2  结果

    临床显效14例(占43.8%),有效12例(占37.5%),无效6例(占18.8%),总有效率81.3%。

    3  讨论

    (1)CRF的主要病理特点为“虚、瘀、湿、毒”,虚者以脾肾为主,瘀者瘀滞脉络,湿者湿浊壅阻,毒者溺蓄之毒。因此,治疗时当始终针对主要矛盾,故笔者依据中医理论,设计了以中药口服、保留灌肠等综合疗法。口服方中红参、黄芪、白术、茯苓为主药,益气健脾,利湿泄浊,意在顾护后天之本,宗“有胃气则生”,又遵西药作用机制增强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组织修复,改善消化功能和促进营养吸收。本病多肾之阴阳俱虚,故用萸肉、女贞子、补骨脂、泽泻滋补肾阴肾阳,方中所用丹参、益母草针对脉络瘀滞“血瘀而水停”而设,以期达到血行则水行之功。(2)灌肠剂中大黄、附子宗温脾汤之旨,泻火解毒,通腑泄浊,从而迫使体内废毒物质排出体外的量增加;龙骨、牡蛎收敛固涩,养阴潜阳,有文献报道龙牡具有补钙降磷作用,能纠正慢性肾衰时低钙高磷状态;蒲公英、丹参凉血活血,行瘀通经。诸药合用,达到改善肾脏微循环,促进代谢废物从肠道排出,有类似于现代医学之“结肠透析”作用。(3)终末期肾衰(即尿毒症晚期)药物治疗效果差,故应重视早中期肾衰治疗,采用中药口服及保留灌肠,使扶正与袪邪并用,旨在改善人体内环境,延缓CRF病情的进展。

    作者单位: 1 114000 辽宁鞍山,中国第三冶金建设公司职工医院

    2 辽宁鞍山,鞍山钢铁公司千山温泉疗养院

    3 辽宁鞍山,鞍山市卫生学校

   (编辑:宋  青)

作者: 辛光,钟箭飞,李凤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