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4期

蚓激酶对高黏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影响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蚓激酶对高黏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高黏血症患者60例,给予蚓激酶每次2粒,3次/d,连续15天。患者淤血缓解,血流加速,循环改善。结论蚓激酶是治疗早期高黏血症较好的药物。...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蚓激酶对高黏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高黏血症患者60例,给予蚓激酶每次2粒,3次/d,连续15天。结果  治疗后血浆比黏度,凝血因子Ⅰ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显著下降(P<0.01)。患者淤血缓解,血流加速,循环改善。结论  蚓激酶是治疗早期高黏血症较好的药物。

    【关键词】  蚓激酶;血液流变学;血液黏度

     蚓激酶(lumbrokinase)是从祛风活络、活血化瘀中药地龙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含有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ogen activator)和纤溶酶(plasmin),这种物质能与纤维蛋白结合使纤维蛋白迅速降解,具有去纤、降黏、溶栓及调节血液流变学等作用。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选择60例血黏度增高患者,男42例,女18例,年龄46~82岁,平均(62±8)岁,包括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其中合并高血压46例,脑梗死25例,冠心病50例,脑动脉硬化37例。

    1.2  诊断标准  血液黏度测定用NX-5型血液黏度计(上海医科大学生产)标准全血比黏度高切变为男(6.0±0.4)mPa·s,女(5.2±0.5)mPa·s;标准低切变为男(8.5±1.0)mPa·s,女(7.0±1.0)mPa·s;血浆比黏度标准为(1.70±0.05)mPa·s;标准血细胞比容为男0.420±0.015,女0.36±0.16;血沉正常值男(12±6)mm/h,女(19±6)mm/h。被测患者数值有3项超正常值者即被确定为血黏增高症。

    1.3  治疗方法  蚓激酶每次2粒,3次/d,连续15天。

    1.4  结果  治疗后血浆比黏度、凝血因子Ⅰ、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全血高切变及全血低切变均在治疗15天后下降至较低水平,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血细胞比容、血沉在用药后15天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见表1。用药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检查均无明显改变。表1  蚓激酶治疗后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2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伴有血液流变性异常[2],本院观察了60例高黏血症的患者经给予蚓激酶治疗,患者用药7天后血黏度、凝血因子Ⅰ开始下降,10天后可达到较低水平,50%以上患者肌力有明显提高,经15天1个疗程治疗,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改善,可使血液流速加快,血液黏度下降,增加血液供给,且无明显副作用,达到了治疗高黏血症的目的。

   作者单位: 264000 山东烟台,烟台山医院心内科

   (编辑:林剑雷)

作者: 赵岚,王枚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