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6期

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结合针刺星状神经节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结合针刺星状神经节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1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对照组80例。观察组采用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结合针刺星状神经节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补阳还五汤及针刺传统经穴进行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可见患者全血黏......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结合针刺星状神经节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对照组80例。观察组采用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结合针刺星状神经节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补阳还五汤及针刺传统经穴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两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可见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呈下降趋势,红细胞变形指数呈上升趋势,但观察组变化幅度更显著(P<0.01),表明观察组在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明显优于补阳还五汤加针刺传统经穴组。结论  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结合针剌星状神经节能显著调节缺血性中风患者机体血液流变性,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能减少脑细胞的损伤,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星状神经节;针刺疗法;血液流变学

     缺血性中风又称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突然血流中断,停止供血供氧,引起该供血区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极大地危害着人类健康。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采用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结合针刺星状神经节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为了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我院观察了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内科学》、《神经病学》第5版教材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1.2  排除标准  (1)患者躁动未控制;(2)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3)颈动脉触摸不清;(4)穿刺部位有感染者;(5)有出血倾向者;(6)血压过高,大于200/120mmHg;(7)患者及家属不同意的病例。

    1.3  一般资料  160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中,男47例,年龄40~77岁,平均53.7岁;女33例,年龄43~80岁,平均57.9岁。对照组80例中,男49例,年龄38~81岁,平均52.9岁;女31例,年龄36~81岁,平均54.3岁。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据《神经病学》第5版脑梗死治疗原则,行扩血管、脱水、营养脑细胞等对症治疗。

    1.4.1  观察组  采用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加针刺星状神经节进行治疗:(1)颈动脉注射黄芪血塞通:①穿刺方法:患者平卧或半卧,肩下垫枕,头部后仰,取病灶侧甲状软骨平面、胸锁乳突肌中点内缘为穿刺点,局部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洞巾,左手指固定颈动脉,右手持6~9号头皮针迅速刺入皮下后,择机刺入动脉腔内,有鲜红色血液回流,即穿刺成功;②注射方法:穿刺成功后,用一次性50ml注射器,加用生理盐水20ml,黄芪注射液20ml(黑龙江珍宝岛制药厂生产),血塞通注射液400mg(湖北省十堰市康迪制药厂生产),缓慢推注,10min注完,注药完毕后拔针,按压针孔5~15min。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2)针刺星状神经节:①取穴:星状神经节(左、右),每次取双侧;②方法:取仰卧位,颈下垫薄枕,稍伸展颈部,令患者轻轻张口,以消除肌紧张。在胸锁关节上方约2.5cm,即两横指处,离正中线1.5cm外侧,这点等于C6横突下方(尾侧)1.3cm,即C7横突。皮肤常规消毒,术者用左手示指和中指将胸锁乳突肌和颈总动脉推向外侧与气管分开,用中指触知C6横突的前结节(一般C7横突触摸不到),右手持针,选用30号毫针,直刺1~3cm触到骨质,稍提针,针尾向尖端成45°倾斜,针尖穿过C6横突前侧,刺入C7横突基底部,施捻转补法,针感要求向颈、头、面部扩散。留针10min,期间每3min行针1次。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评定疗效。

    1.4.2  对照组  采用口服补阳还五汤及针刺传统经穴进行治疗:(1)口服补阳还五汤。药物组成:黄芪60g,当归20g,川芎20g,赤芍15g,桃仁15g,红花15g,地龙20g。每日1剂,水煎温服,每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2)针刺经穴:①取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丰隆;②方法:上述穴位选用30号毫针,直刺3~5cm,得气后,施捻转补泻手法,留针10~20min,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评定疗效。

    1.4.3  检测方法  使用BZS-300型血液流变检测仪进行检查,分别于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各检测1次。观察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变形指数的变化。

    1.4.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有关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见表1。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两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可见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呈下降趋势,红细胞变形指数呈上升趋势,但观察组变化幅度更显著(P<0.01),表明观察组在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明显优于补阳还五汤加针刺传统经穴组。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ΔP<0.05

    3  讨论

    血液的流变性不仅是调节和控制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以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血液供应和物质运转的重要因素,也是保护人体的免疫功能和血液得以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当血液的流变性发生改变,可引起全身血液循环或微循环障碍,以致产生炎症、水肿、组织变性、血栓形成,甚至坏死等一系列病理变化[1]。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缺血性中风患者多有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血液呈高凝状态,随着病情的好转,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逐渐改善。缺血性中风发生后,血液流变的异常可加重缺血脑组织的病变;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可以达到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目的[2,3]。

    血塞通注射液是五加科植物人参属植物三七中提取三七总皂甙制成的灭菌水溶液。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七总皂甙能提高缺氧的耐受力,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对正常脑血管功能无明显影响,在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脑血管功能改变时,可使收缩状态的脑血管扩张;能显著降低全血、血浆黏度、血球压积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缩短红细胞和血小板电泳时间,改善脑的代谢和功能[4~6];并能通过血-脑屏障,增加脑血流量,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黄芪注射液能扩张血管,改善循环。两种药物直接从颈动脉给药,从而能迅速发挥其药理作用,配合针刺星状神经节对脑血管的调节,达到迅速改善机体血液循环,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

    本试验结果表明,治疗后可见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呈下降趋势,红细胞变形指数呈上升趋势。高切变率下的血液黏度增高,说明血液中的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降低了红细胞在末梢循环中的通透能力,使循环阻力增加,微循环灌注不良;低切变率下的血液黏度增高,说明血液中的红细胞容易聚集,形成红细胞聚集体,增加了血液阻力,使血黏度增加,进一步影响微循环灌注,导致微循环障碍,从而导致脑灌注不足,造成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及代谢障碍而发病[7]。通过黄芪血塞通颈动脉注射结合针刺星状神经节治疗后,患者的血浆黏度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黄芪血塞通颈动脉注射结合针刺星状神经节能显著调节机体血液流变性,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能减少脑细胞的损伤,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许金明,郑惠民.细胞凋亡与缺血性脑损伤.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4):251.

    2  赵春亭,赵子文.临床血液流变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89.

    3  蒲传强,郎森田,吴卫平.脑血管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6.

    4  韩金安,胡威夷.三七总皂甙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的研究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6(8):506.

    5  Park EK,Choo MK,Oh JK,et al.Ginsenoside Rh2 reducesis ischemic brain injury in rats.Biol Pharm Bull,2004,27(3):433.

    6  Shen L,Zhang J.Ginsenoside Rg1 increases ischemia-induced cell proliferation and survival in the dentate gyrus of adult gerbils.Neurosci Lett,2003,19(6):1.

    7  邓羽明.川芎嗪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17):790.

  
    作者单位: 442500 湖北郧县,郧县中医院

    (编辑:林剑雷)

作者: 石教佩,郭大礼,江 荣,程彩亮,刘玉杰,陈白洪,秦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