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7期

愈风益肾颗粒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中药愈风益肾颗粒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愈风益肾颗粒组(治疗组32例),别嘌呤醇加立佳利仙组(对照组32例)进行临床观察和疗效分析,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结论愈风益肾颗粒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疗效肯定,未见毒副作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研究中药愈风益肾颗粒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愈风益肾颗粒组(治疗组32例),别嘌呤醇加立佳利仙组(对照组32例)进行临床观察和疗效分析,疗程8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愈风益肾颗粒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疗效肯定,未见毒副作用。

  [关键词]  慢性尿酸性肾病;愈风益肾颗粒;临床观察
   
  高尿酸血症和(或)高尿酸尿症,均可使尿酸在肾组织沉积,导致肾损害,称尿酸性肾病,主要病变为间质性肾炎和尿酸结石。还伴有一些非特异性病变,如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动脉硬化及动脉壁增厚。该病发病缓慢,病情隐匿,极易忽视和延误治疗时机。我院痛风治疗中心在长期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愈风益肾颗粒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32例,取得较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中医肾病专题研讨会海南会议拟定的原发性尿酸性肾病的标准[1],中医辨证分型为湿浊瘀滞型。

  1.2  一般资料  将痛风治疗中心门诊的64例确诊为原发性慢性尿酸性肾病,符合中医湿浊瘀滞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31例,女1例;年龄32~72岁,平均(56.2±10.31)岁;对照组32例,男30例,女2例,年龄33~67岁,平均(54.1±9.02)岁。治疗组合并高血压15例,高脂血症17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11例。对照组合并高血压17例,合并高脂血症16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8例。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低嘌呤饮食,禁止饮酒,足够饮水量,保持每日尿量2000ml以上,碱化尿液,NaHCO3 1.0g每日3次,口服,其他疾病常规治疗。试验用药,治疗组予愈风益肾颗粒(由土茯苓、萆薢、山慈菇、虎杖、忍冬藤、桑枝、鸡血藤等组成,颗粒剂来源江阴药厂),每日2次,每次1袋温开水冲服。对照组予别嘌呤醇0.1g,每日1次,立佳利仙25mg,每日1次。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评价疗效。

  1.4  观察项目  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清尿酸(SUA)、肌酐(SCr)、尿素氮(BUN)、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24h尿尿酸、尿肌酐、尿蛋白定量,以上指标由我院BECKMAN生化分析仪测定。血β2-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由我院BH6020 γ-计数仪测定,临床症状、体征观察包括:腰酸、乏力、水肿、眩晕、纳呆、夜尿增多等。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尿酸恢复正常,血肌酐、尿素氮正常或较原来下降50%以上,血尿β2-MG下降50%,尿蛋白减少多于+,尿酸排泄分数提高5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血尿酸正常,血肌酐、尿素氮较原来下降>20%但<50%,血尿β2-MG下降>20%但<50%,尿蛋白减少不少于+,但有反复,尿酸排泄提高>20%但<50%;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各项指标较原来下降少于20%。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16 例,总有效率50.0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检查指标情况比较  见表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检查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尿酸、尿尿酸及尿β2-MG两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后两者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P<0.05);血β2-MG、24h尿蛋白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明显降低(P<0.01);血肌酐、尿素氮两组治疗前后都显著降低,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肌酐、尿素氮比较  (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β2-微球蛋白比较 (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24h尿酸、肌酐、尿蛋白比较 (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

  2.4  两组高脂血症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情况比较  见表4。两组高脂血症患者治疗前胆固醇、甘油三酯两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胆固醇、甘油三酯两项指标均有明显降低(P<0.05 、P<0.01);而对照组未见明显变化。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胆固醇、甘油三酯比较(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

  3  讨论

  尿酸性肾病是由于尿酸生成增多或肾脏排泄尿酸障碍,血尿酸在体内增多,尿酸盐沉积于肾脏,引起肾髓质、间质或远端集合管的损害。其临床表现为腰酸痛、乏力、水肿、眩晕、纳差、夜尿增多等,常伴有跖、趾、膝、腕关节红肿热痛及发热等肾外症状。本病起病隐匿,初起临床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进展缓慢,终至慢性肾功能衰竭。西医治疗本病以促进尿酸排泄、抑制尿酸合成为主,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中医将本病归属于“痹病”、“历节”、“血尿”、“淋证”、“腰痛”、“水肿”、“关格”、“虚劳”等范畴,认为本病的病机是嗜食肥甘厚腻,饮酒无节,损伤脾胃,湿浊内蕴,聚于肾络,血瘀内阻,与湿(痰)浊相结,气血运行不畅,湿浊血瘀滞留关节,筋膜、脉络、脏腑气机失调而发为本病。据此我们拟定利湿泄浊、活血通络法,组成愈风益肾颗粒治疗本病。方中采用土茯苓、萆薢、虎杖、山慈菇利湿泄浊,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萆薢、土茯苓可降低血尿酸[2],忍冬、桑枝、鸡血藤活血通络,改善肾循环。诸药合用不但能降低血尿酸、解除关节肿痛,还能明显减少尿蛋白排出,降低血、尿β2-微球蛋白含量,并能提高尿酸排泄分数,降低血脂,从而起到保护肾脏,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尿酸性肾病的诊断和疗效标准.全国中医肾病专题研讨会海南会议,1999.

  2  杨霓芝.泌尿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2.

  (编辑:丁  薇)

  作者单位: 300193 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作者: 臧力学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