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12期

浅谈中药的毒性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药使用的增多,中药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的报道也日益增多起来。中药的毒副作用来源于中药的毒性,本文浅述了几项和中药毒性有关的因素。1中药毒性的含义自《神农本草经》在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并将所载的药分上、中、下三品。而在于对中药毒性的认识上,......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药使用的增多,中药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的报道也日益增多起来。中药的毒副作用来源于中药的毒性,本文浅述了几项和中药毒性有关的因素。

  1  中药毒性的含义
   
  自《神农本草经》在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并将所载的药分上、中、下三品。而在于对中药毒性的认识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性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疗疾病,是因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它的毒性,凡药均有寒热温凉之偏性,“毒药”即为药物的总称,所以就有了“是药三分毒”之说。而在现代医学中,药物毒性则是指药物的不良反应,它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包括(致畸、致癌、致突变)、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特异反应等。

  2  影响药物毒性的因素
   
  中药中所含有毒成分及总体毒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  药物品种  中药毒性,受品种影响很大,由于中药的品种混乱,来源很多,有的有几种或几十种,其中有的有毒,有的无毒,有的有大毒,有的有小毒。如龙胆泻肝丸中,最早方中用的是木通科木通,后来用了关木通,来源于马兜铃科东北马兜铃的藤茎,因此增加了肾毒性,其不良反应严重,后又改回用木通。

  2.2  炮制  不少中药经过合理的炮制,可以减轻或消除毒性,使有毒变无毒。如生半夏有大毒,一般不生用,它通过与生姜、白矾同煮透炮制成姜半夏,或甘草石灰等各种辅料分别炮制成法半夏、清半夏、竹沥半夏、半夏曲,使毒性大减。

  2.3  煎法  煎煮的时间对药物毒性也有影响,如含乌头碱的川乌,经过久煎则使其含的双酯型乌头碱变成单酯型乌头碱,再煎煮则变成乌头原碱,这就使它的毒性大大地降低,相反,有的中药久煎则会增加毒性,如杏仁。杏仁中含的苦杏仁苷可以被酶解,后下煎5~6 min释放出少量氢氰酸,对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从而达到镇咳作用;久煎则释放出大量氢氰酸则有中毒危险。

  2.4  配伍  药物通过合理的配伍,可制约其某种毒性,使有毒变无毒,大毒变小毒,如半夏泻心汤中的佐制药生姜,既增强了止呕疗效,亦可制约半夏的毒副作用。相反,配伍后不当可产生或增加毒性,如十八反,十九畏。

  2.5  剂量  中药的用量也影响中药毒副作用的产生,关木通服用3~9 g剂量未见毒性,如一次用60 g,即可引起急性肾衰竭。

  3  小结
   
  影响中药毒性的因素有很多,在临床上应引起注意,既不能畏其毒而弃用,也不能恃其无毒而滥用。我国的中药品种众多,来源也很复杂,所以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鉴别药材的真伪,杜绝伪品。在用替代品时一定要掌握所含有效成分与原品是否一至,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别是对有毒或大毒的中药,开方下药时要仔细斟酌一定要控制其剂量,选择不同的炮制品,并详细地告诉患者用法,在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单位: 101400 北京,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药剂科

  (编辑:魏  冉)

作者: 田红艳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