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5卷第4期

浅谈中医学治病思想与启示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中医学得以发挥特长,引起瞩目,其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渐昭于世。中医学渊远流长,有着极其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这里论述中医学的治病思想,即扶正与祛邪,意求前学古圣先贤之训,后启同仁法术之门。1祛邪目的和运用中医学在临床上注重正气思想,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治病要求扶正,但并不排除祛邪。例如汗、吐......

点击显示 收起

    21世纪以来,非典、流感肆虐人间,而艾滋病、肝炎、癌症、家族性疾病等仍处在探索或认识的盲区,为维护生命的健康、治愈疾病、解决科学上的疑难问题,医学同仁相应携辟道,探微求明。中医学得以发挥特长,引起瞩目,其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渐昭于世。中医学渊远流长,有着极其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这里论述中医学的治病思想,即“扶正”与“祛邪”,意求前学古圣先贤之训,后启同仁法术之门。

    1  祛邪目的和运用

  中医学在临床上注重正气思想,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治病要求扶正,但并不排除祛邪。例如汗、吐、下、和、温、清等治法都属于祛邪的手段,运用较广,而运用时都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即是祛除病邪以达到保存正气的目的。古论中有“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的论述。其施治方法,如其高者因而越之(吐法);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浴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汗法);其下者引而竭之(下法);中满者泻之于内(消法、泻法);血实者决之(破瘀法)等。这些祛邪方法需要随着正气的盛衰而因势利导,最后必须“适事为故”。也即是“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的含义。

    2  衰其大半而止的要旨

  为什么只要求衰其大半而止?为什么不穷追猛寇?这就是中医讲究辨证的奥妙。在治疗思想上,扶正与祛邪辨证是治疗疾病的理论精华,《灵柩·九针十二原》载:“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充分表示了中医的治疗思想,主要是调整人体的气血,使其能发挥抗病能力,它在应用攻邪时更特别重视正气盛衰情况,所谓“神属勿去,知病存亡”。故无论针灸与用药,外治或内治,其目的都希望达到“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说衰其大半而止,而无关门留寇之嫌。

    3  扶正的意义和运用

  中医古圣先贤都很重视正气的作用,如汉代医学家张仲景用桂枝汤就有出汗“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之诫;用大青龙汤有“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之诫。在《伤寒论》中经常提到亡阳、亡津液,并有许多因正虚而禁用或慎用祛邪法以及因误治伤正而采用各种救逆法。都说明张仲景对于正气的重视。再如温病学说中除以注意阳气存亡之外,特别重视阴液耗伤。如叶香岩《温热篇》中说:“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其著作中所载“气脱”、“气液伤”、“胃津亡”、“肝肾色泛”、“津亏”、“肾阴涸”、“胃燥气伤”等注意事项,可见其治病对于正气存亡的重视。还有其他各家也都根据各自的特长,虽有主张滋阴、补阳、阴阳并补、调益脾胃和补益肾与命门等不同学派,他们总的思想,都很重视正气。即使是以攻邪派最著名的张子和亦谓:“用药之时,更详轻重,假如闭久,慎勿轻攻,纵得攻开,必虑后患,宜先润养,……将巴豆,耗伤天真”,同样注重保全正气,正应《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的原则。

    4  中医学治病思想启示

  中医学治病思想就是这种“扶正”与“祛邪”的辩证统一思想,是临床工作者遣方用药的指南,临证必须铭记于心,方能达苛沉涸。但今天的中医在辨证时,或因对西医的依据思想;或因对中医认识欠深;或因经济利益的驱使;或因患者的要求,在辨证时弊于推敲,要么有益无害,要么无害无益,甚至小害不知,大害不犯等。譬如中医丸药横行于市,常有“广络圆野,意幸有一会”之嫌。虽不损命于一时,却易乏身于一世,同时还当领会古圣先贤治病思想的要旨。


作者单位:438600 湖北罗田,罗田县凤山镇卫生院

作者: 徐继平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