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5卷第5期

陈士铎对中医五行学说的发微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清代医家陈士铎在临床实践中擅于运用五行学说进行辨治,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发展了中医五行学说,他提出了“生克之变”的新思路,用以阐述临床上诸多用常规的中医五行学说无法解释的现象。五行学说。分析清代医家陈士铎在临床实践中擅于运用五行学说进行辨治,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发展了中医五行学说,他提......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清代医家陈士铎在临床实践中擅于运用五行学说进行辨治,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发展了中医五行学说,他提出了“生克之变”的新思路,用以阐述临床上诸多用常规的中医五行学说无法解释的现象。笔者就《外经微言·脾土篇》中“生克之变”的新思路分析整理如下。

【关键词】  陈士铎;五行学说;分析

    清代医家陈士铎在临床实践中擅于运用五行学说进行辨治,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发展了中医五行学说,他提出了“生克之变”的新思路,用以阐述临床上诸多用常规的中医五行学说无法解释的现象。在其著作《石室秘录》中便指出:“五行木火土金水,配心肝脾肺肾,人尽知之也。然而,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不全生,克不全克,生畏克而不敢生,克畏生而不敢克,人未必尽知也”。在其晚年著作《外经微言》中更是以专卷专篇论述其五行“生克之变”的理论。全书共九卷,在第三、四、五卷中的《肺金篇》、《肝木篇》、《肾水篇》、《脾土篇》、《心火篇》、《胃土篇》等十三篇专门论述了五脏六腑的生克关系和宜忌常变的原理,对中医五行生克学说多有补充。现以《脾土篇》中“生克之变”为例,分析整理如下。

    1  五脏配属五行理论的应用

    按《内经》中五脏配属五行的理论,心火生脾土乃中医五行之常理。而自明清命门学说兴起以来,又多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陈氏在此之上进一步指出:“脾土之父母,不止一火也”。“火”包括了两类,一是君火,即心经之火;二是相火,包括心包络、三焦、命门之火。然而“君(心)火之生,脾土甚疏;相火之生,脾土更切”,在相火之中,脾土最亲的又是命门之火,这是跟命门学说相一致的。命门盛衰,即脾土盛衰,而非他火之盛衰可比及。陈氏认为命门之火乃“水中之火”,水火既济,火无亢焚之灾,则能生土;一旦水不足以济火,虽火相对亢盛,实则衰退,非但不能生火,反而会消耗脾土的生气,陈氏形象地将此喻为“赤地干枯”,难以化生精微濡养各个脏腑。过亢上炎之火又易与三焦、包络以及心火相合而愈加耗伤脾土的生气。此时,脾土不但不能生肺金,土中的火气还可能烧灼肺金,则“生变为克”。肺金衰弱不能制木,则肝木相对亢盛而乘脾土,脾土更难以资生肺金,肺金无生化之源,难以资生肾水,肾水虚弱又导致肝木无所涵养,形成恶性循环,终至“木枯自焚益添火焰,土愈加燥矣”。

    上述情况的产生是因水之不足导致火之有余,故陈氏指出治疗当以补水为宜,水得补则火自熄。然而五脏均受其害,光补水,水难以化生,治疗当按五行递相资生之理,通过滋补肺金而生肾水,水生则水火既济,火无偏旺之害。

    2  小结

    《内经》中的五行学说解释了以五脏为中心所组成的人体这个复杂系统中各个子系统(肝、心、脾、肺、肾五个子系统)间的常规联系,然而系统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在临床上更是存在着许多难以用常规五行之理解释的疾病传变。陈氏正是在继承了常规五行学说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实践提出了五行“生克之变”的新思路,虽略有机械刻板之嫌,却也补充和发扬了中医五行学说,并对中医临证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编辑:丁  林)


作者单位:550002 贵州贵阳,贵阳中医学院

作者: 吴筱枫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