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5卷第6期

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尤以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故又称为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根据WHO的报告,目前全世界约有20亿人患贫血,其中90%以上是缺铁性贫血,其中一些贫血程度较轻的病例常被忽视,引起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生长发育迟滞、抗......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尤以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故又称为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根据WHO的报告,目前全世界约有20亿人患贫血,其中90%以上是缺铁性贫血,其中一些贫血程度较轻的病例常被忽视,引起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生长发育迟滞、抗感染能力下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有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为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生育期妇女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国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1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1.1  贫血的表现  如头晕、眼花、心悸、乏力、易倦、耳鸣、活动后气短、面色苍白、皮肤黏膜苍白,严重者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左心衰竭[1]。

    1.2  组织缺铁的表现  严重缺铁性贫血不但有贫血症状,而且可见因组织缺氧而导致的脏器功能减退,如儿童、青少年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精神行为异常、易兴奋、易怒或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有些患者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生米、石块等)和吞咽困难,神经及精神异常,易激动,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皮肤黏膜苍白、毛发干燥,指甲扁平、无光泽,部分患者指甲呈勺状(反甲),以及组织黏膜变化(如口腔炎、舌炎)等。

    1.3  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发病表现  如月经过多、黑便、痔疮出血、胃区疼痛、腹泻等,多数患者就医时贫血症状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原发病症状及体征。如果属于铁缺乏症的高危人群,有上述临床表现,应考虑是否患有缺铁性贫血。

    1.4  诊断标准  一旦发现自己有以上临床症状,应及时就医。临床上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应包括病因或原发病的诊查。一般以血红蛋白(Hb)为准,凡成人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 g/L,女性低于110 g/L即为贫血。新生儿期血红蛋白值<145 g/L;1~4个月时<90 g/L;4~6个月时<100 g/L;6个月~6岁时<110 g/L;6~12岁时<120 g/L为贫血。根据血红蛋白的含量,贫血分为轻、中、重、极重四度:血红蛋白90~120 g/L(女性110 g/L)属于轻度,60~90 g/L为中度,30~60 g/L为重度,低于30 g/L为极重度;新生儿血红蛋白145~120 g/L属于轻度,120~90 g/L为中度,90~60 g/L为重度,<60 g/L为极重度。

    2  造成缺铁性贫血的常见相关因素

    2.1  与铁摄入不足或需铁量增加有关  正常饮食者因摄入铁少而发生缺铁性贫血者很少见,往往见于需铁量增加而食物铁又不能足够补充时,如婴幼儿、青春期的男女和孕妇。婴幼儿及青少年时期生长快,需铁量大约每天为1~2 mg,分娩、妊娠、哺乳期妇女,每天需2~4 mg,月经期妇女需铁量为每日1~2 mg,成年男性和绝经期妇女每天需铁量仅0.5~1 mg。另外如果饮食不合理,如挑食、偏食、节食等也可造成铁摄入不足而引起贫血,此类原因引起的贫血多见于儿童及城市年轻女性中。

    2.2  与铁吸收障碍有关  铁经肠道吸收,因吸收不良引起本病者,多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和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胃大部切除术后,约50%患者于术后1~6年发生缺铁性贫血。由于各种原因引起长期严重腹泻和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2.3  与铁丢失过多有关  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在缺铁性贫血中占80%以上。故有学者提出:慢性失血等于持续失铁。成年男性及绝经期妇女,多见于慢性消化道出血,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钩虫病、胃炎、胃癌等引起的出血。多次急性大失血也可引起本病,如食管和胃底静脉破裂。反复鼻出血、咯血以及阿司匹林引起出血性胃炎,也常发生本病。老年患者发生缺铁性贫血尤其要警惕消化道肿瘤出血的可能性。女性最常见的原因是月经量过多,尤其是青春期和带环避孕的妇女,当月经量超过80 ml时,相当于丢失铁40 mg,一般食物不足以补充,久而久之即可发生缺铁性贫血。3~4岁以上儿童缺铁性贫血多见于肠道寄生虫

    2.4  与游离铁丢失增加有关  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及长期严重腹泻患者,因上皮细胞更新加快,游离铁丢失增多,引起铁缺乏。

    2.5  与血红蛋白尿有关  大量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人工瓣膜、心脏内黏液瘤,铁从尿中排出,引起缺铁。

    2.6  与原因不明的缺铁有关  见于绝经期妇女,用铁剂口服治疗有效。此种贫血目前还未找到真正的原因,故称为特发性低色素性贫血,应注意排除早期肿瘤的可能。

    3  缺铁性贫血的干预措施

根据WHO的报告,目前全世界约有20亿人患贫血,其中90%以上是缺铁性贫血。在钩虫病流行地区如桑、棉、麻种植地区,缺铁性贫血不但多见,贫血的程度也较重。婴幼儿、生育期女性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2],其中一些贫血程度较轻的病例常被忽视,引起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生长发育迟滞、抗感染能力下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3]。因此,有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为促进婴幼儿、生育期妇女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国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蓝眼睛”是缺铁性贫血的早期信号。人的巩膜是由胶原组织组成,而体内的铁元素又是合成胶原的重要辅助因子。如果体内缺铁,胶原合成不足,巩膜就变薄,无法有效遮掩眼球内棕黑色的脉络膜,在自然阳光下看去,就呈浅蓝色。有研究表明,亚裔儿童眼巩膜本应呈灰白色,如果发蓝即可考虑贫血。儿童贫血本应具备的皮肤黏膜苍白表现,及一般临床表现往往迟于眼巩膜发蓝出现。所以,抓住“蓝眼睛”而及早正确治疗,是防治缺铁性贫血的关键。防治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干预措施有以下几点。

    3.1  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贫血高危人群的食品营养知识,使其懂得自我保健是减少贫血发生的重要措施。营养知识包括有:挑选含铁丰富且吸收率高的食物,食物中多数含铁量较少,但如下几种食物含铁量(每100 g食物含铁量)较高:动物血,含铁量最高,约340 mg,吸收率也最高,为10%~76%;动物肝,如猪肝含铁25 mg,牛肝含9.0 mg,猪瘦肉中含2.4 mg,吸收率也高达7%;蛋黄含铁量亦较高,但吸收率仅3%。其他含铁量较高的食物有:芝麻、芥菜、芹菜、紫菜、木耳、海带等,应根据不同饮食及条件混合食用。维生素C、肉类、果糖、氨基酸、脂肪可增加铁的吸收,而茶、咖啡、牛乳、蛋、植物酸、麦麸等可减少铁的吸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发生,不要偏食、节食,不过量饮浓茶甚至嚼食茶叶。

    3.2  预防各种疾病发生,避免因疾病所致丢失过多引起的贫血  积极治疗造成贫血的原发疾病。对特殊生理阶段(怀孕、婴幼儿、老年人)要适量补充铁剂(如用铁强化酱油),尽可能早期发现孕妇贫血并积极治疗,加强贫血孕妇的营养健康教育,尽量减少不良妊娠结果的发生。

    3.3  采用铁补充剂或食物强化进行干预  口服铁剂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最常用者为硫酸亚铁或葡萄糖亚铁,0.2 g或0.3 g,每日3次。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水剂有10%枸橼酸铁胺,每次10 ml,日服3次。因其副作用较小,儿童及孕妇较为适宜。少数患者(约1/10)服药后可以感到胃部不适、腹痛、腹泻,甚至恶心呕吐,遇到这种情况可暂停药数天,待症状消失后,重新开始治疗。口服铁剂注意事项:(1)要先从小剂量开始,渐达足量。(2)两餐间服用,可减少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胃肠道不良反应。(3)服药前后1 h左右,禁喝茶及咖啡和服用钙片等,以防形成不溶性盐类而影响其吸收。(4)如有溃疡病并用抗酸剂时,需与铁剂错开时间服用。(5)服铁剂后可出现黑便,应先说明,以免患者担心。(6)最好吸管吸服,以避免牙齿变黑影响美观。

    3.4  发展经济,改善环境,改变膳食结构  2岁以上人群贫血的主要原因是受社会因素以及经济状况的影响,主要是经济收入低、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低,这与WHO所报告的一致。根本出路是要通过发展经济,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改变膳食结构增加营养,从而减少贫血的发生。

    3.5  注意心理健康  纠正年轻女性一味追求苗条身材而不顾自身健康,一味节食的心理问题,使其懂得身体是财富,健康才是美,并注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邵宗鸿.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4-567.

2 陈国桢.内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85-496.

3 Hadler MCCM,Juliano Y,Sigulem DM.Anemia do lacetente:etiology and prevalencia.Pediatr,2002,78(4):321-326.


作者单位:710001 陕西西安,西安市中医医院

作者: 陈琳 曾晓东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