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9年第7卷第1期

鹦鹉热患者的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鹦鹉热。护理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潜伏期1~4周,临床可表现为轻度或一过性流感样症状,也可是急性发病,出现发热,体温逐渐升高,可达40℃以上,伴头痛、肌痛、关节痛、乏力、相对缓脉,可有鼻出血或斑疹,可伴有肺炎、反应性肝炎、蛋白尿等[1]。现将我科在2001年6月、2005年......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鹦鹉热;护理

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类并不常见,全年皆可发生。潜伏期1~4周,临床可表现为轻度或一过性流感样症状,也可是急性发病,出现发热,体温逐渐升高,可达40 ℃以上,伴头痛、肌痛、关节痛、乏力、相对缓脉,可有鼻出血或斑疹,可伴有肺炎、反应性肝炎、蛋白尿等[1]。人接触受感染的动物后会发病,其中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相当多见。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易复发及再感染。被视为一单独疾病以来,凡有调查的地区,几乎都有发现,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2]。现将我科在2001年6月、2005年3月和2007年8月收治并确诊的3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例鹦鹉热患者中,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19岁、37岁、50岁;养鸡场工程师1例,家中饲养鹦鹉者1例,无密切接触禽类史者1例;其中并发肺炎者1例。

    1.2  诊断方法[1]   (1)明确的鹦鹉等禽类接触史;(2)典型鹦鹉热的临床表现:发热,体温逐渐升高,可达40 ℃以上,伴头痛、肌痛、关节痛、乏力、相对缓脉等;(3)血清学检查(微量免疫荧光试验):鹦鹉热衣原体双份血清IgM抗体滴度有4倍增加或单次效价在1∶64以上。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鹦鹉热患者多在门诊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无效后收入院,患者及家属心情焦虑烦恼,急于治愈的心情迫切,入院后往往对医生进行多种相关的检查不能理解,不予合作,甚至对某些检查采取抵触态度。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态度和蔼,言语诚恳,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注意事项,同时劝导家属不要将急躁的情绪影响患者,取得患者与家属的理解和良好配合。

    2.2  一般护理

    2.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鹦鹉热患者要及时测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发热时的临床表现和伴随症状,若伴有惊厥者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对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应重点监护心功能;对使用解热药物及物理降温措施后致大量出汗的患者,尤其年老体弱患者和小儿,要严密监测心率、血压的变化,防止虚脱、休克的发生。

    2.2.2  体温监测  体温达38 ℃以上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6 h;体温达39 ℃以上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4 h ,尤其在输液前后要增加测温,并准确绘制体温变化曲线图,观察发热的热型及热程变化。在未明确疾病诊断之前,暂不做特殊处理,根据病情增加测温次数,凡采取降温措施后30 min~1 h内要连续多次测量体温。

    2.2.3  做好基础护理  患者发热时要卧床休息,协助各种生活需要。一般寒战过后会有发热,除监测体温外,应为患者增加被服保温,饮用温开水,脚下放置热水袋。严重寒战时应加床档守护,取下患者活动义齿,必要时应用舌钳或开口器,防止意外发生。督促患者经常漱口,协助做好口腔护理4次/d,以防止口腔炎和黏膜溃疡,必要时涂防裂油。体温下降后出汗较多,要注意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保持皮肤和床铺清洁平整,预防褥疮。

    2.2.4  注意饮食调配  鹦鹉热患者热量消耗大,液体丢失多,影响了消化与吸收功能,常出现食欲不佳、食量下降、营养不良,应注意营养补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

    2.3  未明确诊断前的观察护理

    2.3.1  给予补液  高热患者24 h补液量达2 500~3 000 ml 。老人、小儿、体质极度虚弱、原有心功能不全患者应酌情减慢输液速度。适当补钾,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应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时应遵医嘱1次/8 h或1次/12 h按剂量准时输入,以保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并观察不良反应

    2.3.2  正确留取标本并及时送检  鹦鹉热患者往往行检查项目繁多,留取血、尿、粪、痰、咽拭子做检查和病原体培养。护士在执行医嘱时,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按时间、按规定正确采集化验标本并及时送检。痰液标本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嘱患者在清晨漱口后用力咯出深部痰,量约5 ml,必要时可留取24 h的痰,并在痰液标签上注明起止时间,留痰后2 h内送检,以防标本受污染和保证一定数量病原体数。同时协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进行胸片、超声等检查。

    2.4  明确诊断后的观察护理

    2.4.1  病原治疗  首选四环素,红霉素、青霉素也有效;中药可辨证选用银翘散、白虎汤或节庵柴葛解肌汤加减。

    2.4.2  物理降温   (1)酒精擦浴:采用25%~35%的酒精100~200 ml,温度27 ℃~37 ℃,老人、小儿、冬季可适当增加温度至40 ℃~45 ℃。擦浴时两块小毛巾交替使用,以拍拭方法离心方向进行,擦浴腋窝、腘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时应适当延长擦浴时间,以利散热。禁忌拍拭心前区、腹部、后颈、足心等处,同时还可在患者头部放一冰袋(或冷毛巾)以助降温的同时,又可防止血管收缩导致头痛。在患者足底放置60 ℃~70 ℃的热水袋,促使足底血管扩张,以助发汗,间接减少头部的充血。拍拭中密切观察病情,拍拭后30 min~1 h 测体温并记录。(2)冰袋降温:将冰块砸成小块,放入冷水盆中化去棱角后装入冰袋1/2满,将其放入套内或用毛巾包好放在患者的额部、颈侧、腋窝、腹股沟等处,注意位置正确,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防止冻伤。冰袋使用时间一般为10~30 min。(3)灌肠:高热不降、大便秘结时采用冰水或冷盐水灌肠降温。(4)降低液体温度输液:将要输液体置于15 ℃~20 ℃冰箱内备用,用前进行瓶口消毒。

    2.4.3  药物降温  给予复方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解热药物或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降温。

    2.4.4  惊厥的护理   (1)针刺十宣放血,配合人中、涌泉、合谷等穴位;(2)使用镇静药时密切观察体温、呼吸及血压变化。

    3  讨论

    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系衣原体的一种、革兰染色阴性,为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鹦鹉热衣原体主要感染禽类(鹦鹉、鸡、鸭、鸽、火鸡、孔雀、雀类等百余种禽类)和低等哺乳类动物。人类并不常见,通常发生于与受染鸟密切接触者。鹦鹉热衣原体感染鸟类通常累及肠道,病原体经粪便排出体外;人类感染的途径是经呼吸道吸入疫鸟排泄物气溶胶,病原体吸入体内后首先进入肝脾的网状内皮细胞进行增殖,再经血路进入肺和其他器官,所以人类的鹦鹉热既可以是呼吸道感染,也可能是以呼吸道为主的全身感染[1]。近年来国内由于饲养宠物热的兴起,人禽共居现象并不少见,给传播创造了条件。常有明确的鹦鹉等禽类接触史及典型鹦鹉热的临床表现;病原体侵及肺部可引起小叶性或间质性肺炎,发病约1周出现咳嗽,咳少量黏痰或痰中带血,X线胸片表现为不同程度渗出、实变,为胸膜下淡薄阴影,密度不均,病变呈扇形[3];侵及肝脏可出现局部坏死,脾可肿大;心、肾、神经系统及消化道均可受累而出现相应症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血清学检查与肺炎衣原体存在交叉反应,但鹦鹉热衣原体IgM抗体滴度高于肺炎衣原体IgM抗体,另外衣原体肺炎患者通常无鸟类接触史,临床症状轻微,体温很少超过37.8 ℃,很少累及呼吸道以外器官,可资鉴别。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81-1682.

2 Kay RS.Psittacosis in Egypt: a case study.J Travel Med, 1997, 4: 48-49.

3 张郡,唐光健,王淑兰,等.鹦鹉热肺炎的影像学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1):1134-1137.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