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9年第7卷第3期

耳穴贴压结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耳穴贴压结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耳穴贴压结合手法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合温热式低周波综合治疗。采用自拟颈椎病症状评分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颈部压痛、上肢放射痛、麻木和颈部活动度改善情......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耳穴贴压结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耳穴贴压结合手法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合温热式低周波综合治疗。采用自拟颈椎病症状评分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颈部压痛、上肢放射痛、麻木和颈部活动度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缓解颈椎压痛、上肢放射痛、颈椎活动度等方面均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后上肢放射痛、颈椎压痛、颈部活动度等方面更为显著,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耳穴贴压结合手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耳穴;手法;颈椎病;疼痛

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在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累及相应的神经和血管,而引发的有着多种临床表现的疾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累及颈神经根,临床上以颈肩放射痛为主要症状。笔者自2006 年1 月-2008 年7月采用耳穴贴压结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颈椎病中医证侯分类及病理分型标准,并结合《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2]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年龄40~60 岁,缓慢发病,病程较长(3个月以上),时轻时重,可反复发作;(2)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 ,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3)颈部旋转或后伸活动受限,患椎棘突及关节囊部常有压痛;(4)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5)影像学所见(X线或CT、MRI显示颈部骨关节退行性改变)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具有典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 (2)经影像学(X线或CT、MRI)检查确诊。排除标准:(1)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2)精神病患者;(3)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4)凡未按规定手法,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定的患者。

    1.3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7月门诊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中男29例, 女31例,年龄28~69岁,平均(42.65±7.27)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6年;对照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6~70岁, 平均(43.13±7.41)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8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耳穴贴压结合手法综合治疗,具体操作如下:(1)耳穴贴压:取神门、颈、肩、风溪,用75%酒精将耳消毒后取0.5cm×0.5cm的胶布将王不留行子贴与双侧耳穴,一般5天更换1次,气温高时2天更换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贴压2个疗程。(2)手法治疗:患者坐位,先用揉法分别沿项正中线,颈项夹脊,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反复按揉3遍;再用拿法分别于颈项部、肩胛部反复拿捏、弹拨5~7遍;然后用一指禅推法作用于颈椎夹脊穴和压痛点,约5min;最后采用扌衮法,分别沿颈项部、肩胛部和督脉经重复操作5~7遍,以上操作每次20 min,隔天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牵引、低周波综合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坐位牵引治疗:患者取坐位,带枕颌布兜牵引,头部向前微屈,约前倾10°~15°,并以患者感觉舒适且能减轻症状为准,牵引重量从4kg开始,按0.5kg标准逐渐增加重量,最大重量不超过8kg。 患者颈牵完毕后接着采用日产温热低周波治疗,电流频率为1~100Hz,温度为温热量(30℃~43℃),颈肩并置法,治疗的电流输出量以患者的耐受量为限,每次治疗时间为20min,10次为1个疗程,物理治病组的总治疗时间均为2个疗程。

    1.5  观察内容  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制定评分观察表格,按照观察项目填写治疗前后积分。观察内容包括:颈肩部、上肢疼痛麻木改善情况、颈椎压痛改善情况和颈部活动度改善情况等。

    1.6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痊愈:疼痛、麻木等症状、体征积分值减少≥95%;显效:疼痛、麻木等症状、体征积分值减少≥70%,< 95%;有效:疼痛、麻木等症状、体征积分值减少≥30%,< 70%;无效:疼痛、麻木等症状、体征积分值减少不足30%。积分值= [(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计数资料中的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分组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各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与体征积分比较  各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与体征积分改善情况见表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缓解颈部压痛、上肢放射痛、颈椎活动度等方面均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在缓解上肢麻木症状方面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后上肢放射痛、颈椎压痛、颈部活动度等方面改善更为显著,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5),上肢麻木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1  各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与体征积分比较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根据疗效判定标准,两组治疗后其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u=1.97,P<0.05,治疗组疗效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颈椎病在祖国医学早有记载,如《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肘肉锐骨后廉痛,循臂阴之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颌,目瞑,良久乃得视。”这是颈项部经筋损伤导致颈椎病的最生动、确切的描述。神经根型颈椎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酸楚、肢体麻木活动不力,与“痹症”患者肌肉、筋骨、关节麻木、重着、屈伸不利之特点一致,故当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3]。颈椎病早期风寒湿邪久留经筋,并流注经络、血脉,导致“荣血泣,卫气去”,临床表现为“不通则痛”;中、后期,正不胜邪,缠绵不愈,所谓“积劳受损,经脉之气不及贯串”,“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引起气虚血瘀。气虚推动无力,血瘀滞留不行,不仅引起“不荣则痛”,而且加重“不通则痛”。

    根性神经痛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关于根性神经痛的发病机制,Caillier认为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引起神经根拉长,出现缺血、缺氧,而致神经根感觉改变及肌肉痛。张军等[4]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颈椎间盘退变基础上诱发钩椎关节退变、关节突关节、关节囊及韧带等组织退变,使神经根受到挤压和刺激,继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渗透性升高和循环障碍,根袖部继发肥厚粘连及纤维化变,使神经根在炎症、水肿等诱因的刺激下产生根性症状。

    耳是经脉聚会之处,耳与经络两者关系极为密切。《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在十二经脉中,直接入耳的有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而分布于耳部周围的经脉有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由此可见,耳与手足三阳经的联系最为密切,六条阳经皆入耳中或分布于耳区周围,通过经络的联络和沟通作用及气的活动,将耳与全身整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气血循环。而手足三阳经均经颈部,与颈椎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在颈部走行的经脉中,尤以循行于项部的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手少阳三焦经及足少阳胆经等对颈椎病的影响最大。颈椎病的发病是由于脏腑亏虚致气血失和,再感受风寒湿等外邪而发病。当人体脏腑亏虚,抵抗力下降时,风寒湿外邪乘虚而入。由于风寒湿为阴邪,易袭阳位,往往首先侵犯足太阳膀胱经,导致太阳经输不利,卫外不固,营卫失和,出现恶风怕冷、出汗、颈项强痛、腰背酸楚、四肢关节疼痛等症状,并可影响督脉,使项背挛急,疼痛加剧,头颈转动受限,出现颈椎病的表现。而现代医学也表明,刺激耳穴可增加机体产生内啡肽的能力,从而作用于脑啡肽受体而达到镇痛的目的;还能调动体液的抗痛因素,提高痛阈。同时,耳穴的刺激冲动传至相应中枢神经部位后,与疼痛部位传来的冲动相互作用,从而抵消或减弱疼痛反应。

    手法治疗具有舒筋解结、通经活络的作用。通过手法作用,使经络运行流通,气机畅流,气血和调。同时,通过一指禅手法可刺激位于颈部肌肉、肌腱和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消除颈部肌肉系统的异常应力,而扌衮法、揉法等手法可促进神经体液物质分泌,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耳穴贴压结合手法治疗可显著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肩疼痛、上肢放射痛、麻木、颈椎压痛等临床症状,改善颈椎活动度,其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6.

2 孙宁,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3 施杞.从“痹”论治颈椎病.世界中医骨科杂志,2005,7(2):165-168.

4 张军,尚秀兰,孙树椿.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的解剖学基础和发病机理的研究.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49-52.

(编辑:黄 杰)


作者单位: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NO:2008L023A) 200032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