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年第9卷第6期

肱骨近端骨折20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骨折,肱骨近端。内固定。骨科手术肱骨近端骨折为临床常见多发性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4%~5%,多数经过保守疗法,通过一段时间的制动而获得良好治疗效果。但对于存在移位倾向的不稳定性骨折,多数学者认为应手术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骨折,肱骨近端;内固定;骨科手术

  肱骨近端骨折为临床常见多发性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4%~5%,多数经过保守疗法,通过一段时间的制动而获得良好治疗效果。但对于存在移位倾向的不稳定性骨折,多数学者认为应手术治疗。在微创技术日益广泛应用的情况下,我们对2000年2月—2004年1月间得到随访的2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疗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4~72岁,平均42.5岁。按Neer分类标准[1],即按照骨折块的数目(移位超过1cm或成角超过45°),而不是骨折线的数目分型。二部分骨折18例,其中肱骨外科颈骨折14例,大结节撕脱骨折4例;三部分骨折1例,四部分骨折1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0d,平均6.6d。其中左侧肱骨近端骨折9例,右侧肱骨近端骨折11例,涉及主力侧13例。致伤原因:车祸9例,坠落伤6例,摔伤4例,打击伤1例。其中有3例并发其他部位骨折,1例并发腋神经部分损伤。

  1.2  手术方法

  1.2.1  闭合复合、经皮穿针固定  患者取半坐卧位,躯干坐起角度20°。助手牵引前臂,内收或外展、内旋或外旋上臂,术者手法整复,经X线正位、腋位透视复位满意后,助手维持对位,术者用直径2.5cm的螺纹针3~4枚经皮逆行穿入固定至肱骨头软骨下位置。穿针注意:①穿针过程中应在正位,腋位2个平面上透视监测,直走到底,既要避免回针,又要避免穿透肱骨头关节面。②穿针部位:前侧、前外侧、外侧等处,采用扇形交汇分布,进针点尽可能分散。③穿针时用套筒保护,既可防止针尖滑动,又能防止软组织损伤。④针尾折弯剪断后埋于皮下。本组14例行此治疗。

  1.2.2  经肩峰外侧、三角肌切口手术  取肩峰外侧纵形切口,长约5cm,分离三角肌,暴露大结节及冈上肌腱,切开肩峰下滑囊壁,对撕脱的大结节骨折复位,用螺钉固定。本组4例行此手术治疗。

  1.2.3  经三角肌、胸大肌切口手术  经胸大肌与三角肌间沟进入,保护头静脉,翻开三角肌暴露肱骨近端,直视下复位良好后行钢板内固定。本组2例,1例三部分骨折,1例四部分骨折,行此法治疗。

  1.2.4  术后处理  术后三角巾悬吊,第二天即可行手指活动。螺钉固定者术后1周,其他固定者术后2周行被动功能锻炼,钢板及螺钉固定者术后第三周行主动功能锻炼,穿针固定者术后6~8周拔针并进行主动功能锻炼,钢板固定者术后需悬吊保护6~8周。

  2  结果

  本组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6~24周,平均9周,肩关节活动范围:前屈上举角度为90°~180°,平均145°,外旋15°~80°,平均38°,内旋T8~9水平(L2~T3)。20例患者对疼痛的满意度为95%,对功能恢复的满意度为90%。1例患者术后第四周时出现固定针松动现象,去除固定针,行石膏外固定。最终随访时(术后12个月),骨折愈合,肩关节功能恢复一般。

  3  讨论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肱骨近端是肩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目的不单是要求骨折的愈合,更重要的是恢复一个无痛的,活动范围尽可能接近正常的肩关节。治疗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关节功能的恢复。

  3.1  治疗方法与选择

  1)经皮穿针固定可以避免骨折周围软组织的过度剥离损伤,保护局部血液供应,为骨折愈合和降低肱骨头缺血坏死提供基础保障。只要操作精、准、柔,可以维持良好的骨折对位,并为早期关节的功能锻炼提供满意的稳定性,符合AO骨折治疗的四大原则。但其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适用于无明显骨质疏松的二部分外科颈骨折。

  2)螺钉固定。对单纯大结节撕脱性的二部分骨折,可采取切开复位用螺钉缝合内固定的方法,可达到复位准确,固定牢固的特点,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

  3)对典型的三、四部分骨折,通过闭合方法或小切口辅助方法获得满意复位的可能性极小。对于年轻患者可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于年龄较大、骨质疏松、骨折粉碎严重的患者治疗争论较多,有条件可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本组2例三、四部分骨折患者因基层医院限制行钢板内固定,术后关节恢复欠佳。1例疼痛,2例均功能受限。

  3.2  手术操作注意  进针点尽可能分散,要与骨折线保持足够的距离以达到充分的把持力,一般应>2cm,并尽可能将螺纹针末端置于骨质相对致密的关节面软骨下,提高针体在肱骨头内的把持力[2]。进针要注意角度、方向,采用扇形交汇构型[3],提高抗剪切应力的能力。进针过程中要避免回针,否则易致针体滑动,降低固定效果。避免应用光滑的克氏针。应在固定针外使用套筒保护,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3.3  术后康复治疗  术后及时正确的康复治疗,可避免或降低肩关节的功能障碍,要贯彻动、静结合的原则,保证骨折稳固的固定及早期安全的活动。本组大多患者行经皮穿针固定、针尾折弯埋于皮下,针体处于三角肌纤维中,主动活动可干扰三角肌的收缩而给患者带来不适,在骨折愈合可以尽早取针,以利活动。

  4  参考文献
 
  [1]  王秋根,陆睛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外科治疗进展[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1):678-682
 
  [2]  姜春岩,黄强,耿向苏,等.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2):725-729
 
  [3]  姜春岩,王满宜,荣国威.肱骨近端骨折经皮穿针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6):343-346

  471300  河南省伊川县人民医院 

 

作者: 田少渠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