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年第9卷第6期

16层螺旋CT对颅底骨折的诊断价值

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骨折,颅底。X线诊断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颅底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1例颅底骨折患者的16层螺旋CT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层螺旋CT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多层面重建(MPR)在影像显示上有独特的优势,可直观地了解颅底骨折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骨折,颅底;计算机体层摄影;X线诊断

  摘要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在颅底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1例颅底骨折患者的16层螺旋CT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层螺旋CT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多层面重建(MPR)在影像显示上有独特的优势,可直观地了解颅底骨折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结论  16层螺旋CT是目前诊断颅底骨折的有效方法。

  颅底骨折在所有的颅骨折中占19%~21%,其产生多因为颅盖骨折的延伸。一般皆属线形骨折[1]。传统的影像学,如X线、常规CT对颅底骨折的诊断率不高[2]。16层螺旋CT具有多方位重建成像功能,对精确诊断颅底骨折有很大帮助。现对我们2003年10月—2004年10月收治的颅底骨折患者的16层螺旋CT扫描图像进行总结,旨在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脑外伤61例,男43例,女18例,年龄18~58岁,平均36岁。车祸致伤39例,棍棒致伤12例,坠落伤1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不清,外耳道流血,脑脊液鼻漏、耳漏,面瘫,听力下降,“熊猫眼”征等。

  1.2  扫描方法  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机,图像矩阵512×512,扫描定位以听眦下线为基线。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10mA,螺距1,层厚0.5~1.0mm。扫描完成后在Volume Wizard 工作站(Version A50A)图像后处理系统行重建,重建方法:①三维重建采用表面遮盖显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②多层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

  2  结果

  1)61例颅底骨折的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的普通轴位扫描,发现颅底骨折46例,15例未发现骨折征象,但经MPR成像后均发现存在颅底骨折。如图1所示,此例CT轴位扫描颅内积气和乳突小房内积液(图1左),行MPR矢状面成像后,发现存在右外耳道前壁骨折(图1右)。如图2所示,轴位扫描发现此例存在左侧额骨折(图2右),但经MPR冠状面成像后又发现存在右侧蝶骨大翼骨折(图2左)。

  图1 (略) 轴位扫描可见右侧乳突小房内积液(图1左)

  MPR成像可发现右外耳道前壁骨折(图1右)
   
  2)在轴位扫描所见的61例颅底骨折中线性骨折41例(图3),粉碎性骨折13例(图4),混合性骨折17例。图3所示为右侧额骨直达眶上的线性骨折,经SSD成像后可清楚显示骨折线,并可测量骨折间隙的宽度,在41例颅底线性骨折中,骨折线间隙宽度<1mm的为18处(8例借助MPR),骨折线间隙宽度1~2mm的为22处,骨折线间隙宽度>2mm者11处。

  图2 (略) 轴位扫描成像可见左额骨折(图2左)

  MPR成像可见右侧蝶骨大翼线性骨折(图2右)
   
  图3  SSD成像可见右侧额骨线性骨折,并直达眶部(略)

  图4  SSD成像可见额骨粉碎性骨折和枕骨的线性骨折,并可见下方枕骨有颅骨缺损,同时此患者有右眼爆裂伤,已行眼球摘除(略)

  3  讨论

  在颅底骨折的诊断中用常规CT虽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但是由于常规CT轴位扫描图像层较厚,在做轴位平行颅底骨板面CT扫描时,就会造成颅底骨重叠,并因部分容积效应而形成假象,引起漏诊。在检查颅底骨板菲薄的部位时,就必须采用螺旋高分辨力薄层CT扫描,否则难以避免容积效应带来的扫描图像的假像。16层螺旋CT扫描层厚最薄可达0.5mm,同时它可在任意间隔重建重叠影像,并且能任意选择位置重建,使部分容积效应减至最小,从而大大提高了对颅底骨折的诊断率。

  3.1  MPR和三维重建  16层螺旋CT的MPR包括冠状面、矢状面和任意角度斜位图像,由于为容积扫描并经小间隔重建,非常规CT扫描重建图像所能比拟,并克服了横断面单一成像的不足。本组61例颅底骨折中,轴位成像发现47例,而经MPR冠状面和/或矢状面重建后又发现9例存在蝶骨小翼骨折和6例蝶窦壁骨折,其中蝶窦壁骨折为上下壁联合骨折,同时在横断面成像及SSD图像上均未发现骨折的2例中,发现筛板骨折。另有5例外伤后耳鸣的患者经横断面薄层扫描并未发现有颅底骨折,但经对内听道行SSD和MPR成像后发现存在听小骨脱位。由此可见MPR在诊断细微颅底骨折有很大的优势。

  在对粉碎性骨折患者的诊断中,SSD可清晰显示骨折碎片的数目、骨折线的走行及移位的情况,并可以任意角度旋转,选择最佳的观察视角,将复杂的颅底骨折清晰显示,同时采用切割技术(CUT),可展现深部颅底结构,使立体空间关系更易于理解,骨折定位更精确,有助于临床医生诊治。

  SSD所获得的三维图像,立体感强,可以直观地显示颅底骨折的整体状况及其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3],对于术前手术路径的选择、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意义。SSD的三维重建在提供病变的解剖关系、空间定位等方面比二维MPR更有优越性,但其分辨率不及二维MPR,对断面显示较差,不能单独作为诊断手段[4]。同时二维原始图像是三维重建影像的基础,二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对颅底骨折作出准确、迅速的诊断[5]。

  3.2  其他成像方法  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是通过计算原始图像中密度最大的象素,运用透视法将这些密度最大的象素投影到一个平面上而形成的重建图像[6],它也是一种三维成像。MIP尤其在中颅窝骨质密度较高区域显示微小骨折、骨折线连续性和细节结构方面较MPR,SSD有优势。

  容积漫游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能选择显示4种不同组织密度的解剖结构,是目前较高级的三维显示方法[7]。VRT三维成像可显示隐蔽的颅底骨折线及整体观,确定其跨跃的骨结构、血管或神经,使临床诊断更加完善。

  综上所述,16层螺旋CT不仅提高了颅底骨折的诊断率,而且有多种成像方式显示骨折,使颅底骨折的诊断更加准确、客观,在临床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4  参考文献
 
  [1]  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25
 
  [2]  徐华,巩若箴,王洪波.多层螺旋CT诊断颅底骨折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3(8):564-565
 
  [3]  Elolf E,Tatagiba M,Samii M.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reconstruction:planning toolf or surgery of skull base pathologies[J].Comput Aided Surg,1998,3(2):89-94
 
  [4]  王素梅,陈巨坤,蔡祖龙,等.颅底病变的CT三维重建[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11):781
 
  [5]  Schellhas KP,el Deeb M,Wilkes CH,et al.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in maxillofacial surgical planning[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8,114:438
 
  [6]  周康荣.螺旋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4
 
  [7]  彭颖.脑CT血管成像的基本方法及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8,21(3):218

  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检察院技术处  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外科

 

作者: 吕品 董晓宇 卢永刚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