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年第9卷第9期

肺脓肿30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肺脓肿。诊断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脓肿发生率在世界各国均明显减少,急性肺脓肿的典型临床表现已不多见,临床上常将其误诊为肺癌或肺结核等。为了提高肺脓肿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现将我院收治的30例肺脓肿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收集1994—2005年我院收治的肺脓肿患者30例,年龄17~88岁,平均56。...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肺脓肿;影像学检查;诊断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脓肿发生率在世界各国均明显减少,急性肺脓肿的典型临床表现已不多见,临床上常将其误诊为肺癌或肺结核等。为了提高肺脓肿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现将我院收治的30例肺脓肿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1994—2005年我院收治的肺脓肿患者30例,年龄17~88岁,平均56.6岁;男26例(86.67%),女4例(13.33%)。其中年龄<30岁2例(6.67%);30~(岁)3例(10.00%);40~50岁11例(36.67%),>50岁14例(46.67%)。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3例,支气管扩张症1例,糖尿病4例,龋齿1例,肺癌1例,肝硬化1例。因劳累和受凉后上呼吸道感染(或鼻咽部感染)、醉酒或龋齿等分泌物吸入而致吸入性肺脓肿20例(66.67%),因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引起继发性肺脓肿8例(26.67%),无明显诱因2例(6.67%)。发病到就诊时间最短5d,最长180d,平均26.3d。发病后1个月内到我院就诊21例(70.00%)。

  1.2  方法  30例肺脓肿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11例单纯静脉给药(内科常规治疗);静脉给药+经皮穿刺置管11例(观察组1);静脉给药+经皮超声电导药物透入8例(观察组2)。分析三组平均住院天数、临床症状(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消失、咳嗽消失等)改善的平均天数有无差别。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表示,运用SPSS统计软件,行方差分析的q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发热27例(90%),其中高热23例,体温38~40.2℃,呈弛张热型;中等发热3例,低热1例;反复咳嗽27例(90%);咳大量脓臭痰24例(80%),其中痰量<100ml/d 6例,100~300ml/d 17例,>300ml/d 1例;咳白痰3例(10%);胸痛24例(80%);胸闷9例(30%);寒战12例(40%);咯血1例(3.33%);痰中带血丝者1例(3.33%);腹痛1例(3.33%)。体征:患侧呼吸音减弱19例(63.33%);肺实变体征18例(60%);湿罗音15例(50%);干罗音2例(6.67%);杵状指1例(3.33%);胸廓塌陷1例(3.33%);伴有胸膜疾病8例(26.67%),不发热3例(10%)。

  2.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中白细胞(4~10)×109/L 9例,(10~20)×109/L 16例,>20×109/L 5例;中性粒细胞>0.70者24例,正常6例。血白蛋白<30g/L 8例。血细菌培养均未发现致病菌;痰培养检查示致病菌阳性15例(5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10%),肺炎球菌1例(3.33%),多种致病菌(2种以上)混合感染9例(30%),曲霉菌感染1例(3.33%),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3.33%);有13例(43.33%)未能检出致病菌(我院无检测厌氧菌的条件)。

  2.3  影像学表现  30例在X线检查中发现侵犯肺叶38叶,其中右上叶10例,右中叶3例,右下叶18例,左上叶2例,左下叶7例。肺野呈圆形、椭圆形或团块状阴影,边缘模糊,周围较多索条影8例(26.67%);孤立团块影,边缘清晰4例(13.33%);大片浸润阴影,边缘模糊12例(40%);多发团片状影5例(16.67%);多房性空洞,可见脓胸形成,并且明显胸膜增厚1例(3.33%)。病灶内有小的脓腔或透明区并有液平面19例(63.33%),伴空洞形成者18例(60%),有局部胸膜粘连4例(13.33%)。胸腔积液7例(20%)。

  2.4  治疗  治疗以控制感染为首要原则,给以大剂量青霉素或一、二代头孢菌素为主23例(76.67%),青霉素平均剂量960万U/d。余者应用喹诺酮类及氨基糖甙类或三代头孢霉素抗生素如左氧沙星、丁胺卡那、妥布霉素、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24例(80%)联用甲硝唑0.5g,2次/d。其中有2例重症患者使用了泰能,3例痰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患者使用了万古霉素,1例痰培养为曲霉菌的患者使用了伊曲康唑。经皮肺穿刺置管者11例(36.67%),每日药物冲洗治疗,冲洗液为甲硝唑250ml(0.5g)或生理盐水250ml+丁胺卡那0.2g。配合有效体位引流20例,进行正确体位引流的同时,叩击患侧胸背部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在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有8例(26.67%)患者配合局部经皮超声电导药物透入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所选药物为甲硝唑、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唑啉钠等,与单纯静脉用抗生素比较,配合超声电导治疗的患者其并发症要少,平均住院时间、主要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均也较短,见表1。

  表1  三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略)

    另外还要注重全身支持治疗:加强饮食营养、补充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必要时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本组8例)、血浆(本组2例)、白蛋白(本组6例)等。

  2.5  转归  经过综合治疗,本组30例肺脓肿患者,并发自发性气胸1例,脓胸1例,胸腔积液7例,胸膜炎胸膜肥厚粘连4例。病程2周~(个月)4例,1~(个月)18例,2~3个月6例,>3个月2例。出院时症状消失及胸部X线病灶基本吸收19例,治愈率为63.33%(19/30);症状消失,而X线残留病灶9例(30%),总有效率93.33%(28/30),1例(3.33%)死亡。1例(3.33%)因治疗效果差转往外科手术治疗。

  3  讨论

  本组30例肺脓肿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咳痰(咳脓臭痰)、胸痛为主要症状;男性多于女性,右肺多于左肺,右上叶后段及下叶背段为肺脓肿好发部位,可能与这些肺段支气管开口在平卧时处于最低位置,来自上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易于吸入有关;诱因以受寒最多见,由于受寒时,全身免疫状态与呼吸道防御功能减低,在深睡时吸入口腔的污染分泌物而发病[1]。因此,防止受寒,注意口腔卫生等是预防肺脓肿的重要措施。肺脓肿常为混合感染,包括需氧和厌氧的革兰阳性与阴性球菌和杆菌。而厌氧菌感染在肺脓肿发病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肺脓肿影像学表现以肺野内呈圆形、椭圆形、团块状或大片浸润阴影多见,多数病灶内有小的脓腔,伴液平面和空洞形成,少数患者有胸腔积液和局部胸膜粘连。急性肺脓肿的治疗,临床上仍以抗感染及体位引流为主。由于近年来抗生素种类越来越多,选用既经济而又有效的抗生素便显得极为重要。本组绝大多数患者采用青霉素或头孢霉素为主联合甲硝唑、氨基糖甙类或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疗效满意。但不论选用何种抗生素,均应尽可能参考药敏试验的结果。在整个抗感染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支持治疗,对重症患者可给予丙种球蛋白或血浆营养支持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有效的体位引流也是治疗的关键。本组有效体位引流20例,17例病灶消散较满意,明显地缩短了病程。董卫平[2]认为纤支镜对急性肺脓肿的介入治疗是一种见效快,疗程短,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近年来我们对肺脓肿患者给予经皮肺穿刺置管,每日药物冲洗治疗,可使脓肿引流通畅,创面能直接接受抗生素的治疗,使病程明显缩短,与纤支镜介入治疗相比,患者痛苦及危险性明显减少,操作也方便,本组11例患者采用此法,有效率100%。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早期应用可避免肺叶切除,值得尝试和探讨[3]。另外局部经皮超声电导药物透入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又被医学界称为第三代给药方法[4]。它是通过电致孔技术、超声空化技术、现代离子导入技术为一系统发挥叠加效应,通过整致孔强度、超声强度、电导强度,实现程序化靶向给药,避免了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降解破坏,减少了血液浓度峰谷变化,减少了个体差异和毒副使用,是对传统皮肤给药观点的重大突破[5]。由于皮肤组织的药物“储存作用”,在深部组织和脏器的药物浓度比口服、肌注和静脉给药方法要高[6]。本组有8例患者采用此法,有效率100%,并且平均住院天数、临床症状改善天数均较另2种方法缩短,疗效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超声电导在肺脓肿的治疗中疗效好,临床应用前景好,值得推广。在肺脓肿的诊治过程中,要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在急性期(1个月内)支气管源性肺脓肿需与一般肺炎鉴别,多发性肺脓肿需与转移瘤鉴别;在亚急性期(发病后1个半月以上)及慢性期(发病后3个月以上)应注意与肺结核、肺癌、先天性肺囊肿继发感染、霉菌感染鉴别。一般肺脓肿为急性化脓性炎症,因组织液化、坏死快,空洞出现液平是肺脓肿的特点。因此如果我们对病情观察细致,结合辅助检查,对肺脓肿的早期诊断并不困难,从而可以使患者及时得到治疗,减少患者痛苦,节省医疗开支。

  4  参考文献
 
  [1]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863
 
  [2]  董卫平.纤维支气管镜诊治急性肺脓肿50例临床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1999,5(2):24-27
 
  [3]  李忠东.经皮穿刺插管治疗肺脓肿和局限性脓胸附16例报告[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6,12(1):18-19
 
  [4]  张玉田,高瑞峰.超声电导经皮给药治疗恶性肿瘤合并肺炎疗效观察分析[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24(17):3791-3792
 
  [5]  梁秉文,梁文权,平其能,等.经皮给药制剂[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180
 
  [6]  朱于村.促进透皮给药的物理和生化方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3,20(6):357-360

  北京市,煤炭总医院 

作者: 周云芝 王洪武 李宝平 何晓蕴 张楠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