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年第9卷第11期

断指再植术后动脉危象43例原因分析及处理

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摘要:动脉危象断指再植术后所出现的血管危象,大多以动脉危象为主。1996年2月—2005年9月,我院共对437例断指进行再植,术后出现动脉危象43指,占9。1.2动脉危象的表现再植指温度下降,颜色由红润变苍白,指腹张力减低变干瘪,指腹有皱纹,甲床红白反应迟缓或消失,指端侧方小切口挑拨后无活动性出血。术后发现动脉危象的......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断指再植;动脉危象

    断指再植术后所出现的血管危象,大多以动脉危象为主。1996年2月—2005年9月,我院共对437例断指进行再植,术后出现动脉危象43指,占9.8%。其中23指保守治疗,21指成活,2指坏死。20指在保守治疗1h无效后,行手术探查术。结果18指成活,2指坏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3例(43指),男30例,女13例;年龄12~45岁,平均30岁。左手17例,右手26例。其中拇指10例,示指11例,中指7例,环指12例,小指3例。致伤原因:压砸伤16例,钢索或绳索勒伤9例,机器绞伤9例,刀砍伤5例,车祸伤4例。

  1.2  动脉危象的表现  再植指温度下降,颜色由红润变苍白,指腹张力减低变干瘪,指腹有皱纹,甲床红白反应迟缓或消失,指端侧方小切口挑拨后无活动性出血。术后发现动脉危象的时间为术后2~72h。

  1.3  治疗方法  先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1h危象不解除者,立即手术探查。

  1.3.1  保守治疗  立即肌注罂粟碱30mg,静滴右旋糖酐40 500ml加复方丹参8ml ,1h后无好转者,立即手术探查。

  1.3.2  手术方法  手术探查20指均系1根动脉吻合,其中2指动脉严重痉挛变细,吻合口处无蓝色血栓形成,勒血试验阴性。先表面滴注罂粟碱,利多卡因或温盐水湿敷,结果于10~20min后动脉痉挛缓解,勒血试验阳性,指体逐渐红润,张力增加,断缘有活动性出血,缝合皮肤,探查结束。18例术中探查见吻合口处有蓝色血栓形成,勒血试验阴性,均切除吻合口再次吻合,直接吻合者8例,静脉移植8例,对侧动脉移植1例,对侧动脉转位吻合1例。静脉移植取自手背者3例,腕掌侧者5例,最长3.5cm,最短1cm。再次吻合后断指均恢复血供,指体逐渐红润。术后继续患肢烤灯保温,应用解痉防凝药物:肌注罂粟碱30mg每6h 1次,右旋糖酐40 500ml加复方丹参8ml静滴,每12h 1次,口服阿司匹林25mg,3次/d,潘生丁25mg,3次/d。以上药物连用7d。因为肝素可能导致严重的出血等原因,一般不作为常规应用。保持室温保持在25℃左右。避免吸烟,寒冷,疼痛,患侧肢体侧卧压迫等因素的影响。

  2  结果

  23指经保守治疗后动脉恢复供血,考虑系疼痛,室温降低等原因导致动脉痉挛所致。2指保守好转后再次发生动脉危象,未积极手术探查,结果坏死。保守治疗成功的21指动脉危象发生时间为术后40~72h。20指保守无效后积极手术探查再次吻合。结果18指成活,2指坏死。手术探查再次吻合的20指动脉危象发生时间为术后2~52h。手术探查的20指中动脉痉挛2例均成活,再次吻合的16例成活,2例坏死,坏死2例均系动脉内膜严重损伤,指体有明显压痕者。在显微镜下剖开切下的18例血栓形成的吻合口观察,动脉内膜损伤8例,吻合口内翻5例,管腔内有絮状漂浮物1例,外膜嵌入2例,吻合口扭曲1例,针眼撕裂1例。

  3  讨论

  3.1  动脉危象发生时间与处理方法的选择  顾玉东[1]认为一般动脉危象多发生在术后72h,48h以内发生的动脉危象多为血栓形成所致,而48h以后出现的动脉危象多为痉挛所致。本组保守治疗成功的动脉危象多发生在术后48h以后。手术探查显示吻合口血栓形成的多发生在术后48h以内。通过以上资料我们认为动脉危象发生在术后48h以后的多为动脉痉挛引起,应适当加强解痉抗凝药物的应用,适当延长观察时间。如果动脉危象发生在术后48h以内,尤其发生在术后24h以内的,多为血栓形成所致,在保守治疗1h无效后,应积极行血管探查。

  3.2  动脉危象原因分析

  3.2.1  血管损伤程度判断不足  本组中有8例动脉内膜损伤,管腔内漂浮物1例。往往因为医生只重视血管直接端端吻合,而忽视了对血管损伤段的修剪,或对管壁内膜损伤形成的絮状漂浮物未认真仔细观察而直接吻合,导致血栓形成。健康的动脉断端管壁应该是弹性良好,自然开张不闭合,外膜无压痕,无血痕。在肝素溶液的冲洗下观察管壁内膜应该是光滑的,无絮状物。健康的断端管壁是吻合成功的基础。

  3.2.2  吻合技术不过关  大多发生在断指再植的初期,原因有以下几种:①血管壁内翻缝合。管壁外翻缝合是技术关键,必须使两血管断端作平整的对合和使内膜外翻,凡血管呈内翻吻合的必将造成吻合口的栓塞。②不对称缝合,吻合口扭曲。缝合血管前,应将血管理顺并搭配好。如果血管处于扭转状态下进行吻合,必然会造成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易导致血栓形成。③针距大,吻合口漏血。掌握的原则是:边距一般为管壁厚度的1~2倍,针距一般为边距的2~3倍。只要边距﹑针距均匀对称,又使血管外翻,通血后即可防止漏血。④血管外膜嵌入吻合口。血管外膜不主张剥得太光,但断端部分的外膜妨碍缝合,而且容易带入管腔内,因此对断端的外膜应做适当的修剪。方法是用镊子夹住外膜,向远端轻拉后剪断,此时其外膜可自然向后回缩0.5~1.0cm,使血管断口光滑。

  3.2.3  张力下缝合  如果超过血管壁生理允许的张力进行缝合,可使血管腔变细,缝合线孔扩大,甚至吻合口处内膜撕裂,容易形成血栓。张力下缝合往往与医生追求速度有关,缝合前应将两端试拉在一起,看缝合后血管的张力是否合适。一般血管缺损超过1.5cm时应采用血管移植进行修复。

  3.2.4  其他原因  血管过长迂曲,纱布丝进入吻合口等。

  3.3  肝素治疗  肝素不做为常规应用。肝素的抗凝血作用与其分子含有大量带负电荷的基因有关。其抗凝作用主要是通过抗凝血酶Ⅲ(AT-Ⅲ)来抑制凝血酶及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的活性来发挥。在AT-Ⅲ缺乏的情况下,肝素还能抑制Xa对凝血酶原的活性。但对显微外科开展初期所应用的全身肝素化疗法(或称大剂量肝素疗法),因其抗凝疗效不肯定,个体用量差异大且需繁锁的实验室监测控制剂量,常会发生严重的出血倾向,近年来已渐被弃用。近些年应用小剂量肝素预防术后血管痉挛及血栓形成的报道很多,关于小剂量肝素的抗凝解痉机制为:①肝素为内皮细胞提供负电荷基质;②肝素为AT-Ⅲ提供活性的复合物;③肝素为内皮细胞的修复提供必要条件;④小剂量肝素主要作用在血管痉挛物质的阻断。小剂量肝素既有预防血栓形成作用,又不易引起出血,显示了小剂量肝素的优越性。但随着显微外科操作的日臻成熟,小剂量肝素亦不做为常规术后应用药物,仅在术中血管吻合质量欠佳,血管内膜有病变或术后血管状态不稳定时应用。

  4  参考文献
 
  [1]  顾玉东.手的修复与再造[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176-184

  271233  山东省新泰市,新汶矿业集团公司中心医院骨一科 

作者: 姜国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