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6年第10卷第1期

肾嗜酸细胞腺瘤1例报告

来源: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摘要:彩色多普勒B超显示右肾上极一3。CT显示右肾上极4cm×4cm大小肿块突向肾轮廓之外,局部可见钙化灶,平扫CT值28Hu,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CT值为64Hu(图1),考虑右肾上极占位,恶性可能性大。MRI:右肾上极占位,中心可见瘢痕灶(图2)。诊断:右肾癌。...

点击显示 收起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3岁,因右侧腰部酸胀1年余于2005年1月10日入院。患者无发热及肉眼血尿,体检未见明显异常,血尿常规及生化测定均正常。彩色多普勒B超显示右肾上极一3.5cm大小的实性肿块,包膜完整。X胸片:两肺未见明显活动性病变。静脉肾盂造影(KUB+IVP):右上肾盂显示较小,位置相对下移,请结合临床。CT显示右肾上极4cm×4cm大小肿块突向肾轮廓之外, 局部可见钙化灶,平扫CT值28Hu,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CT值为64Hu(图1),考虑右肾上极占位,恶性可能性大。MRI:右肾上极占位,中心可见瘢痕灶(图2)。诊断:右肾癌。于全麻下行右肾癌根治术, 连同右侧肾上腺、肾周围脂肪、肾周筋膜及肿瘤一同切除。术中见肿瘤大小约4cm×4cm×3.5cm,位于右肾上极,类圆形,界清,包膜完整,质中偏软,周围无粘连,切面呈棕黄色,肿瘤中心可见少量纤维瘢痕。术后病理:“右肾嗜酸细胞腺瘤”,肿瘤组织贴近肾包膜,光镜下胞浆呈嗜酸性,嗜酸性颗粒较粗大,充满整个胞浆,嗜酸性强(图3);胞核呈光滑有规律的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染色质分布均匀,无明显核仁;可见纤维瘢痕组织突入肾实质内。图1  CT增强扫描示肿块内部均匀强化增强,肿块包膜完整

  “右肾门旁淋巴结”(0/4),“右肾上腺”阴性。免疫组化标记结果:肿瘤细胞 CK8(+)CK7(+);Vimentin,AMACR,CD10,CHG,Inhibin均阴性,胶体铁染色(-)。术后切口愈合良好,第8天拆除切口缝线,出院。

  2  讨    论

  肾嗜酸细胞瘤(renal oncocytoma)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目前全世界报道病例已近千余例,国内迄今共报道不足5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约占肾脏肿瘤的3%-7%,男性较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肾嗜酸细胞腺瘤通常无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系偶然发现。肿瘤大体标本呈棕红色、棕黄色或棕褐色,质地均匀,无出血坏死,与肾细胞癌剖面黄色或因瘤体出血、坏死的外观表现不同;肿瘤大多局限于肾脏实质,很少侵犯肾包膜和血管,33%-80%的肿瘤中心可见纤维瘢痕。该肿瘤起源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细胞,光镜下肿瘤由单一的嗜酸细胞组成,可分为三种类型:实性片状、腺泡状和混合型,胞质内富含线粒体,有丰富的嗜酸颗粒,嗜伊红染色呈阳性;细胞核多位于细胞中央,呈光滑圆形,无明显核仁,可见幼稚核,无核分裂相或核分裂相罕见,但核异型性的出现并不影响该肿瘤的良性本质,不需进行核分级;无出血坏死,有时可见纤维瘢痕组织向肾实质内突入。电镜观察瘤细胞呈微绒毛和基底褶样改变,胞质中充满大小一致的成熟线粒体。免疫组化通常显示为 cytokeration 8染色阳性、EMA阳性,分胞膜型和核周胞浆型;Hale胶体铁染色、vimentin和cytokeratin7均阴性。

  就目前而言,各种影像学检查对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还缺乏有效的手段,尚不能完全将其与恶性肿瘤在术前就鉴别出来,依靠术后病理证实,因此许多病例在术前易被误诊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肾嗜酸细胞腺瘤在CT上有意义的影像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①50%-100%的肿瘤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成中等强化,缺乏出血、坏死征象;②中央星型斑痕是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特征性改变,一般认为斑痕的形成是由于肿瘤生长缓慢、长期缺血所致;③肿瘤包膜完整,界限清晰,周围组织无受累征象。鉴于此瘤的良性生物学行为,治疗上如能明确诊断,应采取肾部分切除或肿瘤切除术,避免不必要的肾切除。最好在术前从肿瘤的形态和临床特点进行区别,如有典型影像表现,术中发现肿瘤突出于肾外、包膜完整、呈圆形、较局限,结合临床表现,应高度怀疑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可能,并立即行冰冻活检,从病理学上进行确诊;对于本病即便将其作为良性病变对待行保肾手术治疗, 术后也应进行长期而密切的随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泌尿外科;2.病理科  上海200001)

  (编辑  雷立权)

作者: 吕坚伟,冷静,刘强,黄旭元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