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5年第1卷第2期

捏脊疗法在婴幼儿腹泻中的治疗作用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捏脊在治疗婴幼儿腹泻中的作用。方法:8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对症处理方法,68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捏脊治疗,疗程共3d。结果:治疗组在治愈率、治疗时间、缓解腹胀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结论:捏脊疗法能提高患儿总的临床疗效,且便于临床应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目的:探讨捏脊在治疗婴幼儿腹泻中的作用。方法:8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对症处理方法,68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捏脊治疗,疗程共3 d。结果:治疗组在治愈率、治疗时间、缓解腹胀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捏脊疗法能提高患儿总的临床疗效,且便于临床应用。

  关键词:捏脊;腹泻;婴幼儿

  捏脊疗法是中医传统推拿手法之一,目前被应用于儿科多种病症的治疗中,尤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已得到认可。笔者于2001年12月至2003年4月对部分婴幼儿腹泻病例采用捏脊疗法,并与同时期单纯药物治疗的病例相比较,结果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门诊留观病人,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156例,按病例序号随机分组。治疗组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小于1岁18例,1~2岁35例,2~3岁15例。对照组88例中男43例,女45例;年龄小于1岁26例,1~2岁46例,2~3岁16例。按病情分类〔1〕:治疗组中轻型28例,中型38例,重型2例;对照组中轻型36例,中型49例,重型3例。治疗组中伴随腹胀、呕吐、发热等症状分别为40例、45例、26例;对照组为47例、42例、30例。实验室检查结果:末梢血白细胞>10×109/L者治疗组有19例,对照组21例;大便常规有脓细胞者治疗组24例,对照组25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情分型、化验结果等方面无显著差别,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以1992年中华儿科学会传染消化学组制定的腹泻病为准〔1〕,且病程≤3天、年龄≤3岁。排除病例:伴有严重心脏病、昏迷、周围循环衰竭、重症肺炎等。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口服思密达、复合维生素B、整肠生等,出现脱水或进食困难者给予静脉补液治疗,血白细胞偏高或大便有脓细胞者给予抗生素处理,体温高于38.5 ℃时予退热对症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捏脊疗法。手法如下:患儿俯卧或坐位,露出背部。术者沿患儿脊柱两侧涂撒少许滑石粉,双手半握拳,两食指抵在脊背之上,两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捏起皮肤,做食指向前推、拇指向后推的翻卷动作。从尾椎骨长强穴起,沿着脊柱两侧向上捏至大椎穴,如此反复5遍,第3遍时每捏1次向上提拿1次,以加强刺激。捏完后用食、中指摩擦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等穴位3~5遍,以局部温热为宜。每日捏脊1次,疗程3 d。

  1.4  疗效标准

  痊愈:大便形状正常,次数每日不多于2次,伴随症状消失;好转:大便形状基本正常,次数明显减少,伴随症状减轻;无效:大便次数及伴随症状无改善。

  1.5  观察项目

  两组的疗效、病例痊愈的时间、伴随症状的改善程度。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2,P<0.05),见表1。3天内两组痊愈病例在时间上的分布亦不一致,治疗组平均时间1.85±0.51 d,对照组为2.1±0.52 d(t=2.65,P<0.05),见表2。治疗后伴随症状大部分得以缓解,但改善程度不一致,治疗组腹胀缓解较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χ2=5.42,P<0.05)。两组在呕吐与发热的疗效上差异不显著(χ2=0.781、0.016,P>0.05),见表3。
   
  表1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略)

  表2    两组病例痊愈时间分布的比较(略)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伴随症状的比较(略)

  3  讨论

  捏脊是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它通过手法刺激人体体表特定腧穴来调节生理机能、改善病理状况而治疗疾病。脊柱及其两侧分布着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从长强穴至大椎穴为督脉,它统摄一身真元,两侧的膀胱经分布着五脏六腑俞穴,与腹泻有关的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均在膀胱经上,因此脊背部与脏腑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过捏脊来调整阴阳平衡、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尤以调整脾胃的功能更为显著〔2〕。现代医学已证实,内脏的功能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调节的,交感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副交感神经中枢在脑干和脊髓第三、四骶段。手法刺激体表时,由末梢感受器传入躯体神经,经躯体神经传到脊髓后角,转换神经元后到达脊髓前角,从脊髓前角出椎间孔到交感神经节,然后支配相应的内脏。支配胃、肠的交感神经位于脊髓第五胸段至第一腰段之间,交感神经具有抑制蠕动、降低张力、减少分泌的功能,副交感神经则相反。从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来看,急速、较重且时间较短的刺激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占优势,而且提捏的部位是支配病变脏器的髓段,通过植物中枢反射,使胃、肠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从而解除了症状〔3〕。

  本文结果显示,捏脊疗法提高了治愈率,缩短了治疗时间,明显改善症状,说明捏脊疗法能提高腹泻病人总的临床疗效。总之,本法操作简单、易行,无不良反应,便于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毅.儿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30-131.

  〔2〕张锐,王联庆,杨颉,等.捏脊疗法治疗儿童脾气虚证的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03,18(2):166-167.

  〔3〕俞大方.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14-15.

  (福建省龙海市中医医院,福建  龙海  363100)

作者: 严玉莲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