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8年第4卷第3期

儿童多汗症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对近10年来有关小儿多汗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证治分类及治疗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回顾总结,希望对本病的临床防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儿童。中医药疗法。综述儿童多汗症是指儿童在安静状态下,以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为主的一种不正常出汗的儿科常见病。...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对近10年来有关小儿多汗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证治分类及治疗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回顾总结,希望对本病的临床防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多汗症;儿童;中医药疗法;综述

    儿童多汗症是指儿童在安静状态下,以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为主的一种不正常出汗的儿科常见病。多见于素体较弱的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故又称“虚汗”。长时间汗出过多,可使水、电解质丢失,营养物质消耗,导致儿童免疫力下降,受凉易感,变生他疾。如大汗淋漓又可引起脱水,甚则危及生命。因此积极防治本病对儿童的成长发育、营养健康关系密切。中医药对本病的认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现将近年来有关中医药对儿童多汗症的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儿童多汗症的病因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指机体虚弱,失于闭藏,津液外泄所致,包括卫气不固、营卫不和及脏腑阴阳气血亏虚。实者,指实邪瘀阻,内热煎迫所致,包括邪郁肌表、营卫失调,食滞内阻、郁而化热,邪热内盛、里热熏蒸以及瘀血内阻、气血失调等[1]。

    黄维良[2]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提出,小儿汗证以阳证、热证、实证为主,尤其是随着当今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家长给独生子女滥用补法,造成肠胃受纳过盛,胃肠壅积,乃致湿热蕴蒸,迫汗外泄,这是小儿汗症最常见的发病机理。许蕴碧[3]认为,病机之关键在于阴阳失调、腠理开合失司和积热郁蒸。霍莉莉等[4]结合现代生活特点,认为小儿汗症的病机主要责之于正虚,一旦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则木旺克土,脾气壅滞,导致汗出难止。郑苏[5]则认为,虚实夹杂者居多,常责之于脾虚食滞。脾虚水谷化生无源,常可致气阴两虚,阴阳失调而汗出;食滞日久,化湿生热,蒸迫汗出。陆鸿元[6]指出,小儿咳喘多汗症多乃素禀体弱,气阳不足,表卫失固,气阴亏虚,脾失健运,痰阻气滞所致,总属虚中夹实之候。

    2证治分类

    李小荣[7]将小儿睡眠多汗症分为3类:气虚不固证予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阴虚内热证予当归六黄汤加味;脾胃积热证予枳实导滞汤化裁。茅裕琴[8]认为应当分4类:表虚不固者治以益气固表,方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营卫不和者治以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加味;心血不足者治以养心补血敛汗,方用归脾汤化裁;阴虚火旺者治以滋阴降火,方用当归六黄汤合生脉散加减。孙远岭[9]根据临床体会,认为小儿汗症治疗勿拘泥于以“补”为治,应辨虚实,总结出8种治疗大法。脾胃积热证治宜消积泄热,方选保和丸加味;湿热内蕴证治宜清热利湿,方选甘露消毒丹、三仁汤等方;肝郁脾虚证治宜疏肝理脾,方选逍遥丸加减;瘀血阻络证治宜活血化瘀,方选血府逐瘀汤;脾肺气虚证治宜益气固表,方选玉屏风散;营卫失和证治宜调和营卫,方选桂枝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气阴亏虚证治宜益气养阴,方选生脉散加味;阴虚内热证治宜滋阴清热,方选当归六黄汤、青蒿鳖甲汤。

    3  临床治疗

    3.1中药内治

    3.1.1专方治疗

    樊遂明[10]运用玉屏风散加味以益气养阴、敛阴止汗治疗小儿多汗症56例。基本方为:生黄芪、白术、防风、党参、五味子、麦冬、大枣。结果痊愈40例,显效15例,无效1例。李志善等[11]用牡蛎散加味以益气固表、收涩止汗治疗小儿多汗症32例,方药组成为煅牡蛎、黄芪、麻黄根、浮小麦。阳虚加白术、桂枝、山药、防风;阴虚加当归、麦冬、地骨皮、五味子;气阴两虚加党参、白术、当归、麦冬、大枣。结果痊愈21例,好转9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75 %。陈英桂等[12]运用当归六黄汤以清热养阴、固表止汗治疗小儿汗症36例。方药组成: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芪、黄芩、黄连、黄柏。白昼汗多,动辄汗出者加党参、浮小麦;舌红少津加麦冬、地骨皮;内热炽盛者加石膏、知母。结果显效2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7 %。陈乃麦[13]认为心主血,汗为血所化生,心脏功能失调或心之气阴不足均可致汗出不止。故用炙甘草汤治疗小儿汗症32例。方药组成:炙甘草、大枣、阿胶、人参(党参)、生地黄、桂枝、麦冬、火麻仁、鲜生姜。表虚明显、漏汗不止者加用生黄芪。结果全部治愈。叶长寿等[14]运用生玉合方加味治疗小儿多汗症32例。方药组成:黄芪、白术、五味子、党参、麦冬、龙骨、牡蛎、浮小麦、防风、甘草。随证加减:气阴两虚明显者加太子参或人参;肾虚明显者加女贞子等。结果痊愈25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 %。冯丽萍等[15]用麦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小儿单纯性多汗68例。药用:沙参、麦冬、熟地黄、茯苓、龙骨、牡蛎、龟板、五味子、麻黄根、甘草。并与66例用安慰剂小施尔康口服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1 %,对照组总有效率10.6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古定国[16]运用自拟虚汗饮治疗小儿虚汗症100例,方药组成为黄芪、桂枝、太子参、生牡蛎、白术、白芍、山茱萸、麻黄根、炙甘草。纳差加山楂;便溏腹泻加乌梅;便结加知母;夜寐不宁去桂枝,加浮小麦、五味子;血虚加当归;阴虚内热去桂枝,加牡丹皮。结果痊愈64例,显效22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 %。

    3.1.2验方治疗

    郑明[17]以清肝健脾、益精止汗为法,运用广东省名中医何广贤的经验方“止汗汤”共治疗小儿汗症300例。方药组成:象牙丝、麻黄根各10 g,浮小麦30 g,瘦猪肉100 g,淡菜25 g。兼烦躁口干、头汗多者加麦冬;肾虚明显者加女贞子。用时将瘦肉切块,淡菜浸泡洗净,上料同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煲1 h,以少许盐调味,分2次饮服,6 d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106例,好转18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7 %。韩洪芳等[18]采得民间验方,以益气固表、敛汗生津为法制成敛汗合剂,治疗小儿顽固性多汗症44例。药用:黄芪、防风、白术、连翘、麻黄根、鲜芦根。浓煎100 mL,每日3次口服,结果患儿在6 d内全部治愈,其中3 d内治愈者37例。

    3.2中药外治

    3.2.1贴脐法

    胡海明[19]采用单味五倍子去蛀末,炙干研末,用冷开水调至烂泥状,睡前取黄豆状大小药泥填贴脐窝,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次晨擦去。连用2夜,同时予肌注维生素D330万U。共治疗婴幼儿多汗124例,经治当晚汗止者89例,次日汗止者33例,总有效率98 %。李立新[20]采用自治脐疗贴治疗小儿多汗症350例,采用五倍子粉末用适量陈醋调匀,填入患儿脐部,用脐疗贴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次,4 d为1个疗程。结果经过2个疗程痊愈者257例,占73.4 %;有效74例,占21.2 %;无效19例,占5.4 %。总有效率94.6 %。

    3.2.2点灸法

    王小平等[21]应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汗症49例,并设中药组45例和西药组47例进行对比。使用本院制备的3号细苎麻药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儿体表下列穴位:肝俞、肾俞、神门、筋缩、足三里、三阴交、百会、孔最、内关、太溪、中冲、劳功,每天1次。中药组表虚不固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营卫不和型用黄芪桂枝汤加减;气阴两虚型用生脉饮加减。每日1剂,煎150 mL,分3次服。西药组予复方维生素B液、糖钙片、肌苷片,每日3次。3组都设定7 d为1个疗程。结果药线组治愈率73.5 %,有效率98.0 %;中药组治愈率66.7 %,有效率95.6 %;西药组治愈率23.4 %,有效率55.3 %。药线组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药线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

    3.2.3洗浴法

    韦杏等[22]运用WHO推荐的第三代给药法,即经皮肤给药法,使用曲麦散外浴治疗小儿汗症68例。药用:浮小麦、酒曲等份配置,混合研末。方法:每晚在给患儿洗澡后,取50 g加温开水3000 mL,擦全身,局部多汗处多擦浴,每次洗浴约5 min,每天1次,洗浴3次为1个疗程,连用1~2个疗程。结果痊愈49例,好转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 %。作者认为本法以酒曲之行导,推动浮小麦之药力渗透皮肤表皮角质层,达小儿体内,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激活卫阳的作用,使腠理固密而汗止。而且具有起效快、疗效好、成本低、小儿及家长易接受、无不良反应的特点。

    4  结语

    目前治疗儿童多汗症的中医药方法较多,疗效肯定,内服和外用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有很多值得推广的临床经验。但就现阶段资料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尚无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科研设计不规范,很多报道没有设立相应对照组,疗效评价可信度不够,相关实验研究有待于进行。今后应加强临床科研设计的创新性、严密性、可靠性,减少低水平重复,结合儿童服汤药困难的情况以及家长们更乐于接受用中成药及中医外治法来治疗孩子疾病的主观意愿,积极进行中药剂型改革和中药外治法的拓展。对于儿童多汗症还在于家庭注意儿童合理摄食,适当运动增强体质,预防为主,防治并重,探寻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防治本病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江育仁,朱锦善.现代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202.

[2]阮兜喜.黄维良治疗小儿汗证经验[J].江苏中医药,2005,26(4):26.

[3]许蕴碧.论小儿汗证[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0,6(2):120.

[4]霍莉莉,朱盛国.肝脾同治在小儿汗证中的运用初探[J].湖南中医杂志,2006,22(5):75.

[5]郑苏.思食丸加味治疗小儿汗症39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8,(7):306.

[6]娄月丽.陆鸿元治疗小儿喘咳多汗症验案选[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9):13.

[7]李小荣.辨证求因治疗小儿睡眠多汗症5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5):439.

[8]茅裕琴.辨证论治小儿汗证6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7):20.

[9] 孙远岭.小儿汗证治疗八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21(4):12.

[10]樊遂明.玉屏风散治疗小儿多汗症56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5):40.

[11]李志善,韩养正.牡蛎散加味治疗小儿多汗症32例[J].陕西中医,2001,22(5):282.

[12]陈英桂,严秀红.当归六黄汤治疗小儿汗证36例[J].吉林中医药,2000,20(5):43.

[13]陈乃麦.炙甘草汤治小儿汗证32例[J].国医论坛,1996,11(1):20.

[14]叶长寿,林幼珍.生玉合方加味治疗小儿久汗症32例[J].新中医,2007,39(4):70.

[15]冯丽萍,徐桂萍,张素玲.中药治疗小儿单纯性多汗68例初探[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8):422.

[16]古定国.虚汗饮治疗小儿虚汗症[J].河南中医,2000,20(2):27.

[17]郑明.止汗汤治疗小儿汗症300例[J].新中医,2001,33(7):51.

[18]韩洪芳,韩洪芬.敛汗合剂治疗小儿顽固性多汗症44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1,9(7):44-45.

[19]胡海明.五倍子填脐疗婴幼儿多汗[J].中国民间疗法,2000,8(12):44.

[20]李立新.脐疗贴治疗小儿汗证350例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7,27(10) :30.

[21]王小平,李凤珍.药线点灸治疗小儿汗证49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8):30.

[22]韦杏,梁文旺.麦曲散洗浴治疗小儿汗证68例[J].广西中医药,2003,26(1):29.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作者: 孔令万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