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8年第4卷第5期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指南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1范围本指南制定了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辨证、治疗规范。本指南适用于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和治疗。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parotitis)流行性腮腺炎是感染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特征。...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


    1范围

    本指南制定了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辨证、治疗规范。

    本指南适用于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

    流行性腮腺炎是感染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特征。同义词:痄腮(中医学病名)。

    3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期间,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3.1.2表现

    初病时可有发热、头痛、咽痛。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疼痛,有弹性感。常一侧先肿大,2~3天后对侧亦出现肿大。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或同时有颌下腺肿大。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3.1.3实验室检查

    (1)血象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继发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血清及尿淀粉酶活性增高,与腮腺肿胀相平行,2周左右恢复至正常。

    (3)病原学检查。从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用补体结合试验或ELISA法检测抗V(Virus)和抗S(Soluble)两种抗体,S抗体在疾病早期的阳性率为75 %,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证据,患病6~12月后逐渐下降消失,病后2年达最低水平并持续存在。

    3.2鉴别诊断

    3.2.1化脓性腮腺炎(中医学病名发颐)

    腮腺肿大多为一侧,局部疼痛剧烈,拒按,红肿灼热明显;成脓时局部有波动感,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常继发于猩红热、伤寒等细菌感染性疾病之后;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3.2.2其他病毒性腮腺炎

    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等都可引起腮腺肿大。对再次发生腮腺炎的病例,应作抗体测定,如为阴性,应考虑其他病毒引起的腮腺炎,可依据病毒分离加以鉴别。

    3.2.3急性淋巴结炎

    耳前、颈部、颌下淋巴结炎,有时易与腮腺炎、颌下腺炎相混淆,应注意鉴别。淋巴结发炎时,局部疼痛较重,肿胀的淋巴结边缘清楚,质地较硬,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部红肿灼热明显;腮腺管口无红肿;常有头面或口咽部感染灶;周围血象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4辨证

    4.1温毒在表证

    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触之痛甚,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咽痛、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4.2热毒蕴结证

    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胀痛,范围大,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面赤唇红,口渴欲饮,头痛呕吐,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少,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4.3邪陷心肝证

    高热不退,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坚硬拒按,头痛项强,烦躁,呕吐剧烈,或神昏嗜睡,反复抽搐,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4.4毒窜睾腹证

    腮部肿胀同时或腮肿渐消时,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痛时拒按,或伴发热,溲赤便结,舌质红,舌苔黄,脉弦。

    4.5毒结少阳证

    腮部肿胀数日后,左胁下、上腹部疼痛较剧,胀满拒按,恶心呕吐,发热,大便秘结或溏泄,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5治疗

    5.1治疗原则

    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本法则。温毒在表证治以疏风清热,散结消肿;热毒蕴结证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软坚散结只可用宣、通之剂,以去其壅滞,不要过于攻伐。壅滞祛除,则风散毒解,可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邪陷心肝证治以清热解毒,熄风开窍;毒窜睾腹证治以清肝泻火,活血止痛;毒结少阳证治以清泄热毒,和解少阳。本病宜采用内治法与外治法结合治疗,有助于加速腮部肿胀的消退。

    5.2分证论治

    5.2.1温毒在表证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主方:柴胡葛根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牛蒡子、葛根、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夏枯草、赤芍、桔梗、甘草等。

    加减:咽喉肿痛加马勃、玄参;纳少呕吐加竹茹、陈皮。

    5.2.2热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主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黄连、连翘、升麻、板蓝根、蒲公英、挂金灯、玄参、夏枯草、陈皮、桔梗等。

    加减:热甚便秘加生石膏、大黄;腮部肿胀甚,坚硬拒按加海藻、牡蛎、赤芍、牡丹皮。

    5.2.3邪陷心肝证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主方:清瘟败毒饮加减。

    常用药:栀子、黄连、连翘、板蓝根、生地黄、生石膏、牡丹皮、赤芍、玄参、钩藤、僵蚕、甘草等。

    加减:头痛剧烈加用龙胆草、石决明;恶心呕吐甚者加竹茹、代赭石;神志昏迷加服至宝丹;抽搐频作加服紫雪丹。

    5.2.4毒窜睾腹证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栀子、黄芩、黄连、蒲公英、醋柴胡、川楝子、荔枝核、延胡索、桃仁、赤芍、青皮等。

    加减:睾丸肿大明显加莪术、皂荚;伴腹痛呕吐加郁金、竹茹、制半夏;少腹痛甚加香附、木香、红花;伴腹胀便秘加大黄、枳实。

    5.2.5毒结少阳证

    治法:清泄热毒,和解少阳。

    主方:大柴胡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制半夏、蒲公英、郁金、枳壳、竹茹、川楝子、虎杖、大黄、白芍、甘草等。

    加减:大便溏泄去大黄,加苍术、煨木香;腹痛剧烈加川芎、红花、牡丹皮。

    5.3中成药

    (1)腮腺炎片:每服4~6片,1日3次。用于邪犯少阳证。

    (2)安宫牛黄丸:3岁以内每服1/4丸,4~6岁每服1/2丸,7岁以上每服1丸,1日1次。用于邪陷心肝证。

    (3)醒脑净注射液:每次2~4 mL,肌肉注射,1日2次;或每次10~20 mL,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1日1~2次。用于邪陷心肝证。

    (4)龙胆泻肝丸:每服3~6 g,1日2次。用于毒窜睾腹证。

    5.4药物外治

    (1)如意金黄散、青黛散、紫金锭(即玉枢丹)、玉露膏、季德胜蛇药、大黄粉,任选1种,适量,以醋或茶水调,外敷患处。1日1~2次。用于腮部肿痛。已破溃者禁用。

    (2)鲜仙人掌:每次取1块,去刺,洗净后捣泥或剖成薄片,贴敷患处。1日2次。用于腮部肿痛。

    (3)鲜蒲公英、鲜芙蓉花叶、鲜败酱草、鲜马齿苋,任选1种,也可2种合用,适量,捣烂外敷患处。1日1~2次。用于腮部肿痛。

    (4)鲜芙蓉叶、鲜败酱草各适量,捣烂;青黛10 g、大黄10 g、皂荚10 g、荔枝核10 g,研细末。将以上药物混合、调匀,敷睾丸肿痛部位,并用布带托起睾丸,药干则用清水润湿继用。每日1次。用于睾丸肿痛。

    5.5针灸疗法

    5.5.1体针

    主穴: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关冲。随证加减:温毒郁表加风池、少商;热毒蕴结加商阳、曲池、大椎;睾丸肿痛加太冲、曲泉;惊厥神昏加水沟、十宣;脘腹疼痛加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用泻法,强刺激,1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或点刺放血。

    5.5.2耳针

    取穴:耳尖、对屏尖、面颊、肾上腺。耳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余穴用毫针强刺激,每次留针20~30 min,1日或隔日1次。用于腮部肿痛。

    5.5.3耳穴贴压

    取穴:双侧腮腺、皮质下、肾上腺、面颊。用王不留行籽按压在穴位上,胶布固定,按压每个穴位,以耳廓发热为度。1日按4~5次,一般3~4日为1个疗程。用于腮部肿痛。

    5.6激光疗法

    用氦—氖激光照射少商、合谷、阿是穴。每穴照射5~10 min,1日1次,连用3~5日。用于腮部肿痛。

    5.7灯火燋法

    取角孙、阳溪或阿是穴。剪去头发,取一根火柴棒点燃,对准穴位迅速灼灸。1日1次,连用3~4日。用于腮部肿痛。

 


作者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

作者: 韩新民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