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8年第4卷第6期

杨鹤龄《儿科经验述要》临证用药初探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杨鹤龄晚年著书《儿科经验述要》,为岭南儿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临证用药颇具特色,不但善于根据经络学术循经用药,对外治法、诸花、地方草药的运用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关键词】用药经验。《儿科经验述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杨鹤龄晚年著书《儿科经验述要》,为岭南儿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临证用药颇具特色,不但善于根据经络学术循经用药,对外治法、诸花、地方草药的运用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在辨证中常用隔一隔二治法。

【关键词】  用药经验;《儿科经验述要》;杨鹤龄

杨鹤龄(1875—1954),广东大埔人,出身医学世家,儒而通医,于医学素有心得。杨鹤龄自幼随父研读医书,年仅17岁就考取前清医官。曾在广州东山育婴堂任职,后开设“杨吉祥堂”,专功幼科,日诊二三百人,活婴幼无数,名声显赫羊城。晚年著书《儿科经验述要》,为岭南儿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现将其临证用药特点概括如下。

    1分经用药

    杨鹤龄提出:“以寒治热,人所共知也,然肝经之热与肺经之热不同,苟执治肺之寒品,以治肝经之热症,难期收效,概可想见,故看症需分经,用药尤需分经,尚能判定确是某经之病,即用某经之药,收益自宏,得心应手,全在此处。”[1]“如心经热病,投以清热之品,已对症,尚用药杂乱,投入与病毫无相关之品,引入他经,则清心热之力薄,是则非必要之品,即属无害,亦足以减低药效。安可谓是药与病无损,即可随手写下矣。”[1]正如《医论三十篇》所云:“病有经络,药亦有经络,某药专入某经,或兼入某经,果识之真而用之当,自尔百发百中;尚辨之不明,焉能凿柄相投?”《冷庐医话》也有相关误用经药而致轻病致重的实例。由此可见杨氏对分经用药的重视。

    杨鹤龄的分经用药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脏腑用药,即根据脏腑经络病变所表现的症候而采用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如心经热则选用清心火一类的药物;肝经热盛则选用清肝热的药物等等;二是对引经药的运用,“盖入经不同,其作用也大不相同”。杨鹤龄曾治一病儿发热,一剂热退而愈,月余后又发烧,各症状与前相类,其母因怕久候,故执旧方与之,服两剂而热愈甚,再请杨氏处方,与旧方仅一两味不同,且平淡之品,服药后便热退身凉。又如书中病例五:病孩久热时愈半载,历医十余,始终不退。杨鹤龄根据四诊所得,认为热在肝经,故用羚羊角、郁金、白芍、素馨花等肝经之药,投药两剂,其病即去,此乃辨经何在而治愈。

    2隔一隔二治法

    隔一隔二治法是以五行学说作为理论依据,提供多种治疗途径,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这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与特色。杨鹤龄认为:“治病有隔一隔二治法,婴幼体质娇嫩,应用尤多。例如:小儿咳嗽,同时又泄泻频频,审其火盛,投以清肺之品,原属不误,惜患者服药之后,咳嗽未止而泄泻更频矣。盖肺与大肠相表里,清其肺火,热入大肠,泄泻愈甚,是未见其利,而先见其害。识者一见此症,

    便知心与小肠相表里,使热由小肠而出,不犯大肠,心火既戢,肺金不受火逼,泄泻止而咳嗽亦愈。若见肺治肺,未尝见其效也。”[1]

    3善用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是传统医学治疗学的重要组成之一,因其给药途径的特殊,免于口服与胃肠道的运转过程,并且有简便易行、效速价廉、功专力宏等优点,更因为不良反应少,顺应性好,对于儿童尤为适宜。中医儿科外治法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适应症。杨鹤龄继承并且广泛推广应用于中医儿科,取得较好疗效,部分疗法仍然运用至今,岭南的中山、台山、广州等地区中医儿科医生经常将外治法用于临床[1]。

    3.1脐疗

    是通过脐外敷给药的一种儿科最常用的外治疗法,包括“填脐”“敷脐”“罨脐”“缚脐”等多种方法,统称脐疗。脐又称神阙,为任脉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且任、督、冲脉一源三歧,脏腑经脉多汇于此[2]。从现代解剖学的角度看,脐皮肤筋膜与腹膜直接相连;从中医理论看,神阙与任、督及多条经络息息相应,经气相通,其位置重要而联络广泛,药力可通过脐的渗透、弥散,经络的传递,到达脏腑经脉,能起一呼百应之效,故适用于泄泻、腹胀、吐乳、厌食、盗汗、夜啼、疳积、咳喘、发热、遗尿等多种疾病。如杨鹤龄治慢脾风证的止泻封脐用方:吴茱萸一两,研粗粉末,覆盖肚脐,再置热饭半碗于药粉之上,用疏布封好。又方:胡椒三钱、丁香三钱、肉豆蔻三钱,共研细粉用灰面及三蒸酒搓成团,作饼子如碗口大,紧贴肚脐,热敷更妙。

    3.2灯心火疗法

    灯心火疗法是用灯心草蘸植物油燃火在穴位上直接爆灸以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民间外治法,此法适用于脐风。脐风乃新生儿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已有“亦有如大人因破伤而感风,则牙关噤而口撮,不能入食,身硬,四肢厥逆”的记载。杨鹤龄认为此症危,必须施以灯心火,始有转机。于眉心、人中、承浆、肚脐正中及离开肚脐上下左右各一蘸,火后配合汤药内服,其病即愈。杨鹤龄治愈此病颇多,并提出当小儿脐带脱落时,可下灯心火八蘸,以防脐风之发生。此法方便简单,对治疗急症具有重要意义。

    4善用诸花

    世人言小儿难治,主要在于小儿体质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在生理、病理上与成人有着明显差别。儿科用药既要做到不误时机,又须审慎,不能过用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和攻伐有毒之品。杨鹤龄提倡药味不在多,而在于专。其用药百味,常用者不过30余种,其中花类竟然占了22种之多。盖花者质地轻柔,轻扬浮散,尤显清灵活泼之性,且芳香之气有多重作用,最适宜小儿清灵之体[3]。杨鹤龄常用的花类药物有素馨花、南豆花、白莲花、腊梅花、玫瑰花、川红花等,取其芳香轻透,既协同诸药使邪从内达外,又无苦寒攻伐之弊。如常用素馨花以疏肝,白莲花清暑,扁豆花健脾祛湿,腊梅花、川红花解毒透疹。

    5善用地方草药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草药亦医一方人。岭南四季湿热皆盛,长期生活此地之人,腠理疏松,出汗过多,易伤气阴,脾胃功能多呆滞,加之贪凉饮冷、冒雨涉水、喜吃海鲜等,故阳热、阴虚及气阴不足体质多见。患儿多在本虚基础上发病,夹滞、夹湿、夹痰、夹热,由外邪诱发,表现虚实兼夹,病程迁延。治疗用药宜从小儿生理病理着手,结合岭南地域、气候特点辨证,运用一些地方草药。杨鹤龄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每选用一两味岭南地方草药,不但不觉其杂,且常收倍效。常用的地方草药有:竹叶卷心(味甘性寒,入肝肺经,可润肺肝主治外感发热及一切热症)、象牙丝(甘寒,入肝脾经,有清热定惊解毒作用,药平和而不伤正气,常用于小儿急惊热重明显者)、咸竹蜂(杨氏认为能降痰热,用于小儿惊风痰重明显者,还可以去喉风,即治喉炎。此药目前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各附属医院应用甚广,对咽喉炎,特别是顽固性重症效果特别明显)。还有苦瓜干、野芋头、蔗鸡等既符合地方特点又效好价廉。

【参考文献】
  [1]邓铁涛.岭南儿科双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62-63.

[2]俞景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54.

[3]李光.试析花类药性能特点[J].江西中医药,2000,31(3):48.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405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