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第5卷第1期

温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100例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温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咳嗽患儿100例,应用辨证论治思维,以温胆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6d后统计疗效。结论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疗效显著。【关键词】小儿咳嗽。...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观察温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咳嗽患儿100例,应用辨证论治思维,以温胆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6 d后统计疗效。结果显效67例,占67 %;有效31例,占31 %;无效2例,占2 %。总有效率98 %。结论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疗效显著。

【关键词】  小儿咳嗽;温胆汤;临床观察

 小儿咳嗽与成人不同,笔者临证及跟师发现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有很好的疗效。现将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100例咳嗽患儿的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00例患儿全部为门诊咳嗽病例,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6月~12岁,其中6月至3岁43例,4~6岁35例,7~12岁22例。全部病例均以咳嗽为主症前来就诊,伴不思饮食、不同程度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舌红苔厚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2  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竹茹、枳壳、法半夏、陈皮、桔梗、杏仁、紫菀、百部、茯苓、山楂、炙甘草。剂量根据患儿年龄加减。服药方法:水煎服,小于3岁患儿1剂服2 d,1 d可频服数次;大于3岁患儿1剂服1 d,分3次服用,忌食辛辣、冷饮、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临床加减:若有风寒表证者加用辛温解表之药,如荆芥、防风、细辛、辛夷等;风热表证者选加辛凉解表之药,如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等;咽喉红肿者选用牛蒡子、射干、蝉蜕、木蝴蝶,以达清热利咽之目的;痰盛者加用浙贝母、天竺黄、竹沥等;若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壮热口渴者加制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表里双解,制大黄通腑泄热而不峻猛,且肠腑得清,则肺气宣肃有常;有发热、烦渴引饮者合用白虎汤清解气分之热;咳嗽剧烈者加用代赭石、僵蚕清肝豁痰止咳;鼻衄者重用白茅根清热泄火、凉血止血;胸胁痞闷者加用瓜蒌、薤白宽中理气;纳呆明显者加用焦麦芽、神曲、焦山楂消食导滞;汗多者加用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白术固表止汗;咽干口渴者加用玄参滋阴利咽。治疗6 d后统计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自拟)

    显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舌苔薄白。有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舌苔厚腻。无效:咳嗽症状及体征未消失。

    3.2  治疗结果

    显效67例,占67 %;有效31例,占31 %;无效2例,占2 %。总有效率98 %。

    4  典型病例

    案例1李某,男,6岁,2008年1月7日就诊。1周前始见咳嗽、发热,经治疗后发热已退,但咳嗽不已,以夜间为甚,痰多不易咳出,纳呆,舌红苔白润。此乃痰湿壅肺、肺失宣肃,治当燥湿化痰、肃肺止咳。温胆汤加减:法半夏、陈皮、桔梗、僵蚕各6 g,杏仁、紫菀、百部各10 g,茯苓、焦山楂各15 g,炙甘草3 g。服2剂后咳嗽大减,续服2剂以化痰,用药后咳止、胃纳增。

    按:小儿脏腑娇嫩,寒暖不知自调,易受邪侵。肺为娇脏,肺气不宣,上逆则发为咳嗽。小儿脾常不足,故咳嗽多见于肺脾同病。方中陈皮、半夏顺气导痰;茯苓健脾燥湿,以扶脾胃后天之本;配伍桔梗、杏仁,恢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与紫菀、百部相配,化痰止咳;僵蚕化痰平肝;焦山楂消食化积。本方从发病的机理出发,标本兼顾,使温胆汤由原来的单纯化痰方演变为肃肺止咳、健脾化痰的良方。

    案例2苏某,女,3岁,2007年11月28日就诊。发热(体温39.2 ℃左右),鼻流浊涕、咳嗽、咳声重浊、大便秘结、咽部疼痛、咽部充血明显,舌尖红、苔白厚腻。此乃食积化火,上攻咽喉,复感风邪。用温胆汤加减:青蒿、黄芩、茯苓、知母、桑白皮、杏仁、牛蒡子、半夏、滑石(包)各10 g,陈皮、竹茹、青黛(包)、桔梗、制大黄各6 g,生石膏(先煎)30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服。1剂后热退咳减,大便调;2剂后,咽部疼痛得除,咳嗽已停;3剂后,食欲振,舌淡红、苔薄白;4剂后,疾病获愈。

    按:小儿若伤于乳食,致脾胃运化失司,升降不调而成积滞,积滞郁久化热;土不生金,肺卫受损,则易感外邪。临床表现为发热、流涕或咳嗽、不欲饮食、手心发热、夜卧不安、咽红,舌红、苔腻、指纹紫滞等。温胆汤清泄胆火;桑白皮、青蒿、黄芩清热化痰;石膏、知母清热泄肺。

    案例3李某,男,3岁,2008年1月9日就诊。患儿于2月前出现咳嗽,经多方诊治,仍咳嗽,以晨起及运动后加重,痰少,遂来我院诊治。刻诊:咳嗽,以晨起、睡前稍重,稍流清涕,伴纳差、睡眠不安,二便尚调,舌红、苔白稍腻。辨证为胆胃不和、脾肺两虚之咳嗽。治以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止咳。处方:法半夏、竹茹、枳壳、陈皮各6 g,炙甘草3 g,茯苓、太子参各15 g,白芍、乌梅各10 g。服3剂后,咳嗽明显减轻。上方加五味子6 g、麦冬10 g、杏仁10 g,再服3剂而愈。

    按:上述咳嗽亦称“过敏性咳嗽”,以久咳为临床特征。方中二陈汤和胃燥湿化痰;竹茹清热除烦化痰;枳实泻三焦之痰涎;茯苓、太子参健脾益气、扶正驱邪。诸药合之,热清痰除则疾病自愈。

    5  讨论

    咳嗽是小儿肺系病证中的主要症状,因小儿腠理疏松,卫表功能未固,外邪易于侵袭而发。首先,肺为娇脏,又为清虚之体,易于受邪,而不耐寒热,即在病理上具有“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的特点。其次,脾与肺为母子之脏,小儿脾常不足,故而肺气不足,肺脾两虚,则易生痰成嗽。再者,小儿“肝常有余”,肝气乘脾侮肺,则进一步加重咳嗽。温胆汤健脾和胃燥湿而治生痰之源,理气祛痰止咳而治贮痰之器,扶土佐金而能调肝,肺、脾、肝三脏同调,且温燥而不伤津,理气而不耗正,祛中有补,散中有收,随证加减,灵活化裁,治疗多种小儿肺系疾患可获良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