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第5卷第3期

刁本恕老师运用外治法治疗小儿咳嗽临床思路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刁本恕老师认为小儿咳嗽病位在肺,但常涉及脾胃。在病机方面与厌食互为因果,提出咳嗽厌食同源论。在治疗上主张内外合治,外治法包括腧穴敷贴、钟罩灸疗、王氏小儿推拿法。【关键词】刁本恕小儿咳嗽治疗思路刁本恕老师为四川省成都市名中医,中医儿科专家王静安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临......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刁本恕老师认为小儿咳嗽病位在肺,但常涉及脾胃。在病机方面与厌食互为因果,提出咳嗽厌食同源论。在治疗上主张内外合治,外治法包括腧穴敷贴、钟罩灸疗、王氏小儿推拿法。

【关键词】  刁本恕 小儿咳嗽 治疗思路

    刁本恕老师为四川省成都市名中医,中医儿科专家王静安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学验俱丰,擅长运用综合疗法治疗临床疑难杂症,对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了“咳喘厌食同源论”,在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余有幸侍诊于侧,收获颇多。现将导师运用外治法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思路总结于下,以飨同道。

    1咳喘厌食同源论

    小儿咳喘、厌食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导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二者关系密切且互为因果,分而治之常反复发作,兼而治之则可速愈而疗效巩固。

    导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脾常不足、肺常虚、肾常弱。一方面,小儿脾胃薄弱,消化吸收功能较差,食养不当,饥饱失常,饮食不洁,偏食择食,过食肥甘、辛辣、生冷,易伤脾胃。脾胃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气血精华化生不足,则发生营养障碍,发育停滞,生长迟缓,抗病能力(免疫功能)下降,易于发生各种疾病。另一方面,脾胃运化失常,所食之物不能转化为对机体有用的气血津液,反成水湿痰浊等致病因素,滞留体内郁而发病。此外,小儿肌肤薄弱,腠理疏松,加上寒温冷暖不能自调,一旦调护失当,气候季节变化太过,则易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所伤害,而易患感冒、咳喘、肺炎等病证。小儿先天的禀赋赖后天充养,如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济,其抗病能力和生长发育皆可受其影响,元气不足,则小儿易发感冒咳喘。

    目前独生子女较多,溺爱娇惯,或乳食无度,或过食肥甘、生冷,壅滞肠胃,脾胃受损,或喂养不当,营养失调,或不良饮食习惯,或滥用抗生素等,以致反复感冒、咳喘、厌食,身体羸弱,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形成恶性循环链,即反复感冒ö反复咳喘ö反复厌食ö卫气不固ö反复感冒。以上是临床儿科最常见的症候群,要打断其链,治疗关键在解其“结”,而脾胃则是其“结”。脾气健运,水谷运化正常,气血津液生化有度,上入于肺,卫气实则邪气不能犯。脾与肺为母子之脏,母病必及其子,母壮则子壮,此为土生金之义也。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脾生肉,肉生肺”之说,即脾气健旺,肺气充盈,咳喘必愈。导师在临床实践中,紧紧抓住这个“结”,在治疗中对反复感冒、反复咳喘、反复厌食的患儿,处处顾护脾胃,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2  辨证分型

    2.1外感风热型

    发热恶风,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或指纹紫。

    2.2  湿热咽炎型

    咳嗽反复发作1周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或加重。 咳逆有声,咳声重浊,喉中痰声辘辘,咳痰不爽或伴咽痒咳痰,咽喉红肿,痰黄黏稠或白黏稠,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指纹紫红。

    3  治疗方法

    3.1  外治疗法

    3.1.1  腧穴敷贴法

    (1)药膏制作  清咽膏:金银花、玄参、桔梗、青黛、红姑娘、冰片等。止咳膏:紫菀、款冬花、麻绒、桔梗、青黛、冰片等。健脾和胃膏:香附、紫苏梗、枳壳、鸡内金、白豆蔻等。

    将3组中药分别打成细末,过80目筛,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3 g加透皮剂调成糊状,将药膏摊于1 cm×1 cm的塑料薄膜上。

    (2)治疗方法  将自制的清咽膏、止咳膏、健脾和胃膏分别敷贴在经过常规消毒后的天突穴、定喘穴、神阙穴上,并用麝香膏固定,敷贴5~7 h后取下,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腧穴敷贴法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随着国外“透皮给药治疗系统”的出现,这一方法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学认为经络与体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体表与内脏相联系的通路,但不是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气散布的所在。腧穴是经气流注之处,故腧穴敷药可刺激十二皮部经穴,通过药粒的压力与渗透作用,激发经气,引起传导和调控作用,使中药发挥治疗相关脏腑疾病的作用。小儿年幼,服药困难,采用腧穴敷贴法合内服法治疗,患儿及家长容易接受和配合,可补救内服汤药剂量的不足,以提高临床疗效,治愈疾病。

    3.1.2  钟罩灸疗法

    取药用灸条点燃,放在自制的钟型灸罩内,调节好温度后分别放在患儿的上脘、中脘、下脘穴上并用橡皮带固定,温灸30 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导师研制的刁式钟型灸罩,其灸治方法是在传统的悬灸基础上加以创新。利用艾灸的温热芳香温经散寒、止痛辟秽、振奋阳气,结合经络腧穴等激发经气,促进肠蠕动,达到健脾运湿、温经通络、行气通腑等作用。

    3.1.3  王氏小儿推拿法

    令患儿家属平坐,双膝弯曲呈90°,大腿靠拢,将患儿仰卧于上,家属用双手轻握手足。医者以鱼际着力,由上脘、中脘,经建里、下脘,至神阙。推、揉、按、摩,反复推之,致脘腹柔软为度。再将患儿翻转,俯于腿上,由风门起,经肺俞、膈俞、膈关、脾俞、意舍、胃仓,至三焦俞,推、按、震、抖,每日1次。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筋肉骨骼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均处于幼稚、嫩弱阶段,尚未发育成熟完善,通过特有的推拿手法,以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能被内脏感知。导师采用的小儿推拿法是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儿科专家王静安自创的“王氏小儿推拿法”。王老根据中医学的“气机理论”和“导引术”中的“周天运行”,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创立了独特的小儿推拿法。通过小儿推拿手法刺激脏腑经络气血,调整气血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和促进生长发育的目的,具有调理气血阴阳、健脾和胃、消积导滞的功效。

    3.1.4  耳穴压籽疗法

    取王不留行籽放在约4 mm×4 mm的胶布上,贴于耳穴肺、气管、咽、脾、胃,双耳同时贴压,每次贴压12 h,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并嘱家长每日揉压患儿耳穴数次,每次3~5 min,以增加刺激量。

    3.2  内服疗法

    3.2.1  外感风热型

    治宜清热宣肺、止咳化痰。桑杏汤加减:紫苏叶10 g、冬桑叶10 g、金银花10 g、荆芥6 g、蝉蜕15 g、黄连1.5 g、黄芩10 g、炙麻绒10 g、桔梗10 g、橘络15 g、炙款冬花10 g、炙前胡15 g、神曲30 g(剂量根据年龄酌情增减)。

    3.2.2  湿热咽炎型

    治宜除湿利咽清热、宣肺涤痰止咳。自拟清热宣肺化痰汤加减:紫苏叶10 g、荆芥6 g、芦根30 g、炙麻绒12 g、桔梗9 g、橘络15 g、炙旋覆花10 g、黄连1.5 g、姜黄10 g、金银花15 g、炙百部15 g、炙白前15 g、川木通10 g、车前草10 g(剂量根据年龄酌情增减)。

    5  典型病例

    卢某,女,4岁6月,2005年10月18日初诊。家长述咳嗽反复发作4~5月,近3 d咳嗽加剧,咳嗽痰多,不思饮食,曾在外院服中药及输液等治疗,症状无缓解。现症见咳声重浊,喉中痰声辘辘,纳差,大便干结,小便黄少。查体:患儿面色萎黄,乳蛾赤红,唇红,无鼻翼煽动,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诊断:咳嗽(湿热咽炎型)。治则:除湿利咽清热,宣肺涤痰止咳。(1)中医外治腧穴敷贴法:常规消毒天突穴、定喘穴后,将自制的清咽膏、止咳膏摊于1 cm×1 cm的塑料薄膜上,然后分别敷贴在穴位上,并用麝香膏固定,嘱家长敷贴5~7 h后取下,每日1次,连续治疗3 d。(2)王氏小儿推拿法(方法同前)。(3)自拟清热宣肺化痰汤加减内服。

  


作者单位: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41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