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第5卷第4期

健脾剂治疗小儿厌食症50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健脾剂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健脾剂治疗,对照组用婴儿健脾散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观察健脾剂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健脾剂治疗,对照组用婴儿健脾散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0 %和80.0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剂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  健脾剂;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临床常见之症,它以不思饮食,见食不贪,伴随体质量下降,多汗,发稀,色黄不泽,易感冒为特征,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近3年来我们采用自拟健脾剂治疗该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患儿,符合厌食症诊断标准且年龄在1~6岁的患儿共100例,男60例,女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差异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表1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

    1.2  诊断标准

    西医参照吴瑞萍等主编的《实用儿科学》。长期食欲不振,见食不贪,进食量较前减少1/3~1/2以上。发病2周以上,排除其他疾病。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脾胃气虚夹积证:厌食或拒食、腹胀,面色少华或萎黄,精神稍差,肌肉松软或形体消瘦,大便不成形或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白,脉无力。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健脾剂健脾益气、开胃平肝。药用:炒柴胡6 g、赤芍6 g、苏条参10 g、白术6 g、莲子10 g、薏苡仁10 g、白扁豆10 g、淮山药10 g、砂仁3 g、乌梅1枚、钩藤6 g、鸡内金3 g、苍术6 g、甘草3 g。易患呼吸道感染加黄芪10 g、防风6 g;多汗加煅龙骨10 g、煅牡蛎10 g;大便秘结加沙参10 g、麦冬10 g、玉竹10 g;脘闷作恶加藿香6 g、白豆蔻6 g;腹胀痛加木香3 g、厚朴6 g。水煎服,每日1剂。

    对照组口服婴儿健脾散(广东宏星集团股份公司宏星制药厂生产,批号060202)治疗,0~1岁0.25 g/次,2~3岁0.5 g/次,4~6岁1.0 g/次,每日2次。

    两组均连服1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食欲与食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3/4。有效:食欲有所恢复,食量未恢复到正常水平的3/4。无效:食欲与食量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2  两组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体会

    小儿厌食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可以作为一个症状出现在其他疾病中。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亦为人之枢纽,脾胃失调则人之受纳(即饮食入胃)功能、腐熟(消化)功能、分清降浊(吸收排泄)功能必受影响,故而出现厌食症。《幼幼新书·乳食不下第十》载:“脾脏也,胃腑也,脾胃二气合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互调,则谷化而能食。”该书《肌肤羸瘦第十二》又载:“儿羸瘦,不生肌肤,皆脾胃不和,不能饮食。”引起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多由于饮食不调、喂养不当、药物影响、脾胃虚弱及疾病影响所致。其中以饮食不调、喂养不当、脾胃虚弱最为常见。病机主要是脾胃功能障碍。小儿厌食症治疗的关键在脾胃,结合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所创制的健脾剂中炒柴胡、赤芍、钩藤平肝;苏条参、白术、苍术健脾益气;莲子、薏苡仁、白扁豆、淮山药、砂仁开胃醒脾;乌梅滋养胃阴;鸡内金消食导滞;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开胃平肝之功。健脾剂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显著,值得同行借鉴。


作者单位:1.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31;2.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21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