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第5卷第6期

桑螵蛸散配合针刺疗法治疗小儿遗尿32例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桑螵蛸散加味配合针刺治疗小儿遗尿的疗效。方法对32例遗尿患儿,采用桑螵蛸散加味配合针刺疗法,7d为1个疗程,1~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论桑螵蛸散加味配合针刺治疗小儿遗尿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小儿遗尿。...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观察桑螵蛸散加味配合针刺治疗小儿遗尿的疗效。方法 对32例遗尿患儿,采用桑螵蛸散加味配合针刺疗法,7 d为1个疗程,1~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愈23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 %。结论桑螵蛸散加味配合针刺治疗小儿遗尿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儿遗尿;桑螵蛸散;针刺疗法

遗尿是指3周岁以上幼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入睡后尿床者。长期遗尿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许多隐患,如湿疹、尿道炎等病证,容易形成孤僻、忧郁自卑的性格。我们应用桑螵蛸散配合针刺治疗该病证32例,疗效甚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1.1观察对象

  32例均来自宁夏医科大学中医门诊部2008年7月至2009年3月就诊患儿,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13岁,其中5岁者9例,6岁者7例,7岁者6例,8岁者4例,9岁者3例,10岁以上者3例。

  1.2诊断要点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遗尿的诊断依据制定。睡眠较深,不易唤醒,每夜或隔几天发生尿床,甚则一夜尿床数次。发病年龄在3周岁以上。小便常规及尿培养多无异常发现。泌尿系X线造影未见其结构异常。

  2治疗方法

  桑螵蛸散加味:桑螵蛸10 g、远志6 g、石菖蒲10 g、生龙骨15 g、党参10 g、茯苓10 g、当归10 g、龟板10 g。肺脾气虚者加黄芪15 g、白术10 g;汗多者加生牡蛎15 g、浮小麦15 g、五味子10 g;肾气不足者加菟丝子10 g、益智仁10 g;小便臊臭者加龙胆草10 g、黄柏6 g。1日1剂,水煎200 mL,早晚分服。连服5剂,休息2 d。

  针刺方法:操作者清洁双手,用酒精棉球消毒针刺部位,选取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肾俞、命门,毫针补法,留针20 min。每日针刺1次,连续5 d,休息2 d。

  上述方法配合应用,7 d为1个疗程,治疗1~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治愈:经治后未再遗尿。好转:遗尿次数减少,睡眠中能叫醒排尿。未愈:遗尿无变化。

  3.2治疗结果

  32例患儿经门诊治疗1~4个疗程,随访3月。治愈23例,占71.9 %;好转8例,占25.0 %;未愈1例,占3.1 %。总有效率为96.9 %。

  4典型病例

  蒋某,男,9岁3月,2008年8月16日就诊我院门诊。自幼尿床,7岁前较为严重,每夜尿床1~3次,近两年有所缓解,每夜尿床1次。症见睡中遗尿,尿量多,尿色清,熟睡,不易叫醒,面色淡白,精神欠佳,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经系统检查排除其他疾病。中医辨证为肾气不足,治宜补肾养心,固摄止遗。方用桑螵蛸散加味:桑螵蛸10 g、远志6 g、石菖蒲10 g、生龙骨15 g、党参10 g、白术10 g、茯苓10 g、当归10 g、龟板10 g、菟丝子10 g、益智仁10 g。5剂,1日1剂,水煎200 mL,早晚分服。同时配合针刺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肾俞、命门,连续针刺5 d。1个疗程后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个疗程后遗尿症状消失,继续治疗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随访3月未见复发。

  5讨论

  本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体弱,导致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膀胱约束无力;或病后脾肺气虚,水道制约无权,因而发生遗尿。尤以前者为多见。病变部位主要在肾,病变性质以虚证为主。桑螵蛸散出自《本草衍义》,由桑螵蛸、远志、石菖蒲、生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板组成,为治疗心肾两虚、水火不交所致遗尿之良方。方中桑螵蛸甘咸平,补肾固精止遗,为君药。臣以龙骨收敛固涩,且镇心安神;龟板滋养肾阴,补心安神。桑螵蛸得龙骨则固涩止遗之力增,得龟板则补肾益精之功著。佐以人参大补元气,配茯神合而益心气、宁心神;当归补心血,与人参合用,能补益气血;石菖蒲、远志安神定志,交通心肾,意在补肾涩精、宁心安神的同时,促进心肾相交。诸药相合,共奏调补心肾、交通上下、补养气血、涩精止遗之功。针刺治疗小儿遗尿也是我们在临床上的常用之法,方中关元培补元气,益肾固本;中极、膀胱俞促进膀胱气化功能;三阴交可健脾益气,肾俞、命门温补肾阳。针刺以上诸穴,共奏补脾益肾,涩精止遗之功。

  小儿遗尿是儿科常见病,针药结合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解除患儿心理负担,培养良好习惯,避免过度疲劳,晚间适当限制水量,也是治疗本病不可忽视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01.

 

作者: 梁希森,惠六宁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