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10年第6卷第5期

中医治疗婴幼儿湿疹30例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湿疹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祛湿汤配合药浴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湿疹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祛湿汤配合药浴治疗。对照组给予扑尔敏0.35 mg/(kg·d),分3次口服,外涂康肤霜,每日2次,对急性期有糜烂、渗出的患儿外敷黄连素溶液。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皮损面积明显减少。结论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婴儿湿疹疗效显著。

【关键词】  婴儿湿疹;中医药;内服;外洗;临床观察

 婴幼儿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临床以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伴剧烈瘙痒为特征,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西医主要用激素、抗过敏药以及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来治疗,均是对症治疗或局部治疗,无法根治,明显的不良反应使其应用受到诸多限制。许多报道中药治疗湿疹效果显著,甚至可以达到根治目的[1-2]。笔者根据中医药理论以清热利湿为基本方法,根据病情加味,内服外洗治疗婴儿湿疹,并与西药常规治疗进行对照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均为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婴幼儿湿疹患儿,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最小40 d,最大22月;病程40 d至1年。其中轻者24例,仅在颜面出现红斑、脱屑,严重者6例,周身甚至四肢也可以出现。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46 d,最大21月;病程45 d至11月。其中轻者23例,仅在颜面出现红斑、脱屑,严重者7例。各病例病变部位多在头面部、肩、颈、胸部,少数可累及四肢。皮肤见红斑,有脱屑,甚或有潮湿、渗出糜烂面。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上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美国皮肤学会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3]中的必备两项指标即可诊断。即(1)瘙痒;(2)具备典型表现及年龄特征,婴儿面、颈及肢体屈侧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排除疥疮、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银屑病、鱼鳞病等。

  1.3 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确定诊断。湿热型:形体强壮,活泼好动,多食易饥,多怒,大便多干,小便多赤。脾虚型:形体虚胖,性格较静,大便易溏,舌多胖,苔多腻。血燥型:形体偏弱,面色少华,食纳较少,少动懒言,哭声较低,大便多不成形,小便多清,舌淡,苔少或花剥。

  1.4 纳入标准

  以皮疹、瘙痒为主诉来门诊初次就诊并诊断为湿疹的婴儿(年龄≤2周岁),排除合并严重肝、肾疾病,血液病等,并能配合观察和随访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治疗组用中药祛湿汤配合药浴治疗。处方:龙胆草15 g、生石膏20 g、栀子5 g、茯苓皮10 g、薏苡仁15 g、茵陈15 g、竹叶8 g、甘草6 g、紫草10 g、牡丹皮10 g、连翘10 g、金银花10 g、野菊花15 g、马齿苋15 g、白鲜皮10 g、苦参5 g、生地黄8 g。加减:湿热型加泽泻20 g、苍术20 g、蒲公英30 g、黄连15 g;血燥型加百部20 g、生地黄20 g、玄参20 g、桃仁20 g;脾虚型加藿香20 g、佩兰20 g、虎杖20 g、丹参20 g。2日1剂,水煎2次,煎煮30 min,取汁50 mL,两煎药汁混合共为100 mL,每日50 mL,口服。药浴用白矾5 g、马齿苋50 g、黄柏30 g,煎液浓度为15 %~30 %,水温在38~42 ℃为宜,每天洗浴2次,每次20 min。4周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给予扑尔敏0.35 mg/(kg·d),分3次口服。外涂康肤霜(本院制剂室研制,含少量去炎松、护肤霜等成分),每日2次。对急性期有糜烂、渗出的患儿外敷黄连素溶液(黄连素5片研成粉加500 mL开水溶解,温凉后用湿毛巾外敷患处),每日2次,每次20 min。4周为1个疗程。

  2.3 注意事项

  乳母忌食辛辣、鱼腥等刺激性食品,患儿忌食牛奶、羊奶、鸡、鱼等容易引起过敏之食物。宜改喂母乳或乳代粉喂养。本病不宜用温热水洗澡或洗脸,可改用芝麻油清洗局部,更不宜用香皂或肥皂等刺激品洗之,不宜穿有毛衣服。发病期间切忌接种牛痘及各种预防针,以免引起不良反应。不要让患儿用手抓挠患处,以防感染,可戴手套预防(用纱布或棉布做手套)。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拟定。临床治愈:皮损完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显效:皮损消退70 %以上,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皮损消退30 %以上,自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皮损消退30 %以下,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

  3.2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婴儿湿疹俗称奶癣,常发于1~6月的婴儿,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体胖婴儿多发。它的病因复杂,形态多样,渗出明显,部位不定,皮疹可反复发作,若治疗不及时,可出现较为明显的糜烂和渗液,很容易引起继发感染,常造成患儿及家长的不安和焦虑。近年来婴幼儿湿疹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而且易成慢性反复发作。西药目前常用口服抗组胺药,外用激素类软膏治疗,虽可暂时缓解症状,但停药易复发,不易为患者家属接受。

  西医认为本病与特异性过敏体质有关,故又称“特应性皮炎”“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要改变人的特异性体质是困难的,因此认为婴儿湿疹无法根治。

  中医认为人的体质分为寒、热、虚、实等类型,可以用药物来调整,特别是婴幼儿体质尚未定型,可以后天再塑。婴儿正在发育变化之中,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体质也易变化,因此越早调治效果越好。

  中医古籍中虽无湿疹这一病名,但许多文献对于该病症状的描述极为相符,如“浸淫疮”“肥水疮”“旋耳疮”“奶癣”等。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敛疮始发头屑间,胎中受热受风缠,干痒白屑湿淫水,热极红晕类火丹。”《外科正宗·奶癣》云:“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遗热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宁,瘙痒不绝。”《证治准绳》云:“胎毒疮疥,回禀胎热,或娠母饮食之毒,七情之火。”《诸病源候论》云:“癣病由风邪侵入皮间,变成隐疹,并予儿饮乳,乳汁渍污儿面而生。”病因源于先天禀赋不足,属于易感性体质;后天饮食不节,失其调养;环境气候,居处触物;易激急躁,情志所伤; 外因风、湿、热邪趁势袭扰,风性扬上、善行数变而见搏邪于肌肤,呈多形性损害,瘙痒无度。湿热充斥肌腠则见皮疹红肿灼热,脾虚湿盛见流津浸淫,或见迁延反复,日久则伤及阴血,出现血虚风燥。病因总为湿热内生,所谓“诸痛痒疮,皆属于火”[5]。故治疗总以清热燥湿为主,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加减治疗本病,方中龙胆草、茵陈大苦大寒,上清肝胆实火,下泄肝胆湿热,泻火除湿,切中病机;生石膏、栀子辛甘大寒,清热泻火,尤善清胃经实热;紫草、牡丹皮、马齿苋凉血解毒;金银花、连翘、野菊花清热泻火解毒;白鲜皮、苦参清利湿热为其专长,又有凉血解毒、祛风杀虫的作用;竹叶、甘草利湿清热。诸药属苦寒燥湿伤阴之品,故用生地黄养阴,使祛邪而不伤正。诸药合用,则血脉调和,瘙痒自止。辨证使用中药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不失为治疗婴儿湿疹的良法。现代研究[6]苦参中所含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有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白鲜皮、茯苓皮可以止痒、燥湿、杀虫,能明显拮抗组胺、慢反应物质,具有抗变态反应以及抗微生物的作用;野菊花、栀子具有抗菌、抗病毒、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等作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对各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本方适用于湿疹的治疗,对于合并有渗液及面积过大者均未见有不良反应,而且避免了过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所致不良反应和停药后可能出现的反跳现象,减少复发,且价格便宜,外用可以代替外用激素药物来治疗婴儿湿疹,以减少激素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同时要注意预防护理,注意调护小儿脾胃,喂食、喂乳应有节制。母亲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家庭有过敏史者,不宜过早给婴儿添加鱼、虾、蟹等食物。避免接触过敏原,发病期不能预防接种,防止挠抓患处引起继发感染等。

【参考文献】
   [1]刘桂华.中药外洗治疗婴儿湿疹240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4):232.

  [2]李樱.中药内外同治婴儿湿疹87例[J].哈尔滨医药,2002,22(2):59.

  [3]Hywel Williams. Disease definition and measures of disease frequenc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2001,45(1):33-36.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6.

  [5]李今庸.内经选读[M].武汉:湖北中医学院出版社,1981:61.

  [6]陈凯,蔡念宁.皮肤病中医特色治疗[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80-395.

 

作者: 张雅凤,林忠嗣指 导郭振武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