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10年第6卷第6期

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初探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为了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教学过程中,采用结合学生中医人文学教育,提高交流沟通能力。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鼓励亲手操作,提高临床动手能力,切实提高了中医儿科临床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培养目标。【关键词】中医儿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为了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教学过程中,采用结合学生中医人文学教育,提高交流沟通能力;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鼓励亲手操作,提高临床动手能力,切实提高了中医儿科临床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培养目标。

【关键词】  中医儿科;临床教学方法;学生综合能力

 临床教学是医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中医儿科学,是在中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她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总结出丰富的临床经验。

  我国新世纪教育的战略抉择是推进全面素质教育。高等中医教育必须紧跟形势,在新世纪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突出强调要培养能面向临床的整体素质教育,主要包含:(1)具有较强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2)具有较强的中医临床思维与方法,能独立进行辨证论治。而要达到以上要求就必须不断改革临床教学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培养和提高中医儿科学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需要夯实中医儿科基础知识,改革课程教学方式,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强化创新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形成创新型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培养现代中医学高级创新人才。临床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1-2]:一是医疗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是学生开展中医医疗工作的基础能力和关键所在;二是临床思维能力,目前倡导循证医学思维;三是临床实践能力,是指临床操作技能及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能力。这些临床综合能力是需要在临床学习期间逐渐培养并加以完善和提高的。  在多年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对学生的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渗透人文教育,提高交流沟通能力

  总结目前中医的局面,正如王一方先生于2004年8月27日在中国中医药报《重建中医药人文传统》一文中所说的“50年过去了,依照这种现代化思路建构的科研工作没有取得‘熊与鱼掌’兼得的成果,相反还形成老中医不认同,对提高临床疗效无助益这样一种龙蛇皆非、无功而返的局面”。中医学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教育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使中医学生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学好中医,具有重要意义[3]。中医接受这样的思想来理解和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必然使中医学和社会人文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交流沟通能力正是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把中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有独立的思维体系、个性特征和领悟能力,才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学生们在进入临床之前,只是在书本上获得中医理论知识,缺少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而进入临床后,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患儿及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社会背景的家长,因此,如何交流才能获得患儿及家长的理解与配合,显得非常重要。医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可能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交流与沟通不当,可能会造成患者的不理解甚至抵抗心理,从而影响治疗方案的实施[5]。因此我们教导学生先做人后行医,对患儿及家长做到亲切、和蔼、同情和耐心。要掌握一定的沟通艺术,善用语言技巧,拉近医患距离。例如,在病史询问时,要和蔼可亲,尽量获得患儿的信任,在进行体检时,与患儿短时间的逗玩交流,可以减少患儿的紧张情绪,使患儿易于合作;同时动作应温柔、体贴,以减轻患儿不适。如冬天要暖好手和听诊器后再做体检,注意盖好被子等。

  还应向家长解释相关的疾病及护理知识,可以获得家长的信任,从而有利于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将人文关怀意识融入到医患沟通中,既锻炼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们意识到医学治疗的不仅仅是疾病,而是人,一个具有思想和社会背景的综合体。

  2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循证思维能力

  循证医学是指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它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目前,中医儿科临床教学也倾向于以问题为中心的循证医学的教学模式转化[6],变被动式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在中医儿科临床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断阅读古代中医药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决定取舍依据的标准。如在临床教学时,让学生对自己主管的患儿提出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诸如诊断、辨证、治疗等,老师根据问题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检索文献、查寻古今最好的临床证据,结合患儿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并观察其疗效预后。如此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逐渐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3鼓励亲手操作,提高临床动手能力

  近年来,我们逐渐改变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临床医疗活动。如有新患儿入院,带教接诊后做出初步处理,然后由学生独立与家长或患儿交谈,自己采集病史,查体诊断,辨证立法处方,写出诊疗方案,最后书写规范完整的中医儿科住院病历,老师批阅后点评。为了熟练体格检查,平时多进行儿童体格检查的操作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儿童体检的方法,也对教材中枯燥乏味的儿童身高、体质量、头围、胸围等的计算公式及生理常数加深了记忆。由于儿科临床的特殊性,需掌握一些必要的检查技巧,而不能根据课本的查体顺序进行,特别是容易引起小儿不适或痛苦的检查尽量放在最后,以免影响其他方面的查体。例如检查小儿咽喉部往往要用压舌板,由于不适或疼痛容易引起小儿反抗,出现哭闹,而影响下面的检查,所以最好放在最后进行。通过练习使学生们在语言交流、操作检查、分析判断、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书写技能等诸多临床动手能力方面均得到了提高。

  通过几年的中医儿科学临床教学实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临床实际案例为基本教学素材,让学生亲自参与临床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的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激发了学生的智能潜力,开拓了学习思路,学会了运用知识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以后成长为中医药创新型人才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理,祝火盛,杜华.加强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3):97-98.

  \[2\]孙梯业,陈自强,颜伟,等.我院五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技能考试方法和思路的探讨与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4):296-298.

  \[3\]张振尊.重视中医教育中人文教育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J\].国医论坛,2008,23(11):51-53.

  \[4\]李文彦.高等中医教育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中医教育,2001,20(4):1-2.

  \[5\]戴正德.生命伦理学教学和社会负责的医生的培养\[J\].浙江学刊,2000,21(4):77-79.

  \[6\]张宝琴,谭璐,史瑞明,等.循证医学与儿科临床工作的教与学\[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569-571.

作者: 张振尊,吕晓武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