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齐鲁医学杂志2006年第21卷第1期

联合胃管补液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5例分析

来源:齐鲁医学杂志
摘要:治疗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多种诱因致糖尿病病人体内胰岛素更为缺乏引起的高糖血症、高酮血症、酸中毒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999年3月~2002年3月,我们联合胃管补液治疗DKA病人25例,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病人中,男10例,女15例。...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胃管补液;治疗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多种诱因致糖尿病病人体内胰岛素更为缺乏引起的高糖血症、高酮血症、酸中毒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及时补充血容量是抢救成功的首要和关键措施。1999年3月~2002年3月,我们联合胃管补液治疗DKA病人25例,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病人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15~80岁,平均47.5岁。按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为1型糖尿病6例,2型糖尿病19例。入院时无明确糖尿病史者12例。临床表现:入院时25例均有不同程度脱水、肌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有意识障碍者23例,恶心呕吐20例,深大呼吸21例,腹部压痛17例,反跳痛5例。实验室检查:25例病人血糖均>14 mmol/L,HCO-3<18 mmol/L,血pH<7.35,尿酮体(+)~()。

  1.2  补液方法

  25例给予吸氧,应用胰岛素,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酮症酸中毒,抗生素控制感染,对症处理。同时对有明显脱水、意识障碍尤其是并发心肺疾患的病人给予胃管补液处理,补入液体为温白开水或温生理盐水内加钾盐,每次量约200~300 mL,开始每30 min 1次,以后逐渐延长时间,胃管内补液量占总补液量的1/3~2/5,胃管补液持续时间48~96 h。

  1.3  治疗结果

  25例病人经积极处理后死亡3例,其中1例死于肾衰竭,2例死于心力衰竭。其余病人脱水逐渐纠正,神志转清,后转为糖尿病治疗。

  2  讨论

  DKA病人常有重度脱水,脱水量可达体质量的10%以上。DKA时脱水发生原因为:①大量酮体从肺、肾排出,带走大量水分,同时血糖浓度增高,血浆渗透压上升,水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伴渗透性利尿,使脱水更严重;②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酸性代谢产物,排出时损失大量水分;③DKA时病人恶心、呕吐、厌食,水入量减少,排出量增多。严重脱水使细胞外液容量减少,从而导致血压下降、肾衰竭。

  DKA病人严重脱水时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良,使胰岛素不能发挥应有的生物学效应,因此,早期及时补充足量的水和电解质是极其重要的。输液时我们通常采用两条静脉通道,一条用于维持滴注胰岛素;另一条用于输注纠正脱水及控制感染等药物。但静脉补液时补液速度受病人心、肺、肾功能的限制,尤其是脱水较重,需补液量较大,且并发有心、肺、肾疾病的老年病人;补液的种类受病人血浆渗透压、血钠的制约,且输入液体中Cl-过多易致高氯性酸中毒。从1999年3月开始,我们治疗DKA病人时,除静脉补液外,针对病人神志欠清醒,大多存在消化道不适症状,口服补液困难,予以联合应用胃管补液,从而使DKA病人的脱水状况尽快纠正,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通过实践,我们认为:①胃管补液是很重要的补液途径,能尽量克服静脉补液时的诸多不利之处;②此法安全、可靠、经济,尤其适合脱水较重、需补液量较大、并发有心肺疾患的老年病人;③液体通过胃肠道吸收,可以防止血浆渗透压下降过快,避免脑水肿;④便于早期补钾;⑤下胃管后可及时发现病人有无应激所致上消化道出血,便于及时处理;⑥胃管内补液量可占全日总补液量的1/3~2/5,从而减少静脉补液量,防止心、肺、肾功能不全;⑦胃管补液一般持续至病人意识转清、脱水纠正约48 h后拔胃管,改口服流质饮食。缺点:由于继发于细胞内失钾及失镁易引起胃肠弛缓性麻痹,故胃管注液量大时,可致胃扩张。因此,每次胃管注液前要注意检查病人的上腹部,注液前要先回抽,观察前一次注液是否排空;注液后观察有无呕吐。注入的液体内要加入一定比例的钾盐、镁盐或减少注入液量,延长注入液体间隔时间,以避免胃扩张的发生。

  本组25例病人均行常规病因及对症治疗,常规静脉补液,但由于输液速度及心、肺、肾疾患常影响治疗效果,我们采用联合胃管补液,符合人体液体吸收的自然规律,整个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效果明显。此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本文编辑  黄建乡)

  (汶上县人民医院内科,山东 汶上  272501)

作者: 史明,杨义民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