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齐鲁医学杂志2008年第23卷第1期

磁共振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来源:《齐鲁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DWI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DWI全部显示为高信号,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检出率100%。3例曾有脑梗死病史,MRI常规序列只发现陈旧性梗死灶,而DWI检查发现有......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DWI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DWI全部显示为高信号,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检出率100%;3例曾有脑梗死病史,MRI常规序列只发现陈旧性梗死灶,而DWI检查发现有新梗死灶;DWI的全方向比单方向对显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梗死灶更清楚。结论 磁共振DWI是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弥散;脑梗塞;诊断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ITS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HYPER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ZHANG MITANG, LIU HUIMIN, LIU ZHEN, et al

  (Department of MR,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4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 in the diagnosis of  hyper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HCI). Methods Data of DWI in 32 patients with HCI was analyzed. 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showed high DWI and low ADC signals, the detection rate being 100%. In three patients with past history of infarction, MRI showed merely old foci, while DWI revealed new lesions in addition to the old ones. The whole direction diffusion showed clearer infarct lesions than that of single direction diffusion did. Conclusion DWI provides a better way in the diagnosis of  hyper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KEY 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erebral infarction; Diagnosis

    脑梗死是由于缺血形成的脑组织坏死,发病6 h之内的脑梗死属超急性期脑梗死。 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症状和体征大多未达到高峰,血脑屏障尚未破坏[1]。目前CT和MRI的常规序列(T1WI、T2WI及FLAIR)在脑梗死最初6 h不能可靠描述缺血性损害的进展,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是以图像来显示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的微观运动,可在细胞水平上早期检测水分子运动受限的程度。本文着重探讨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32例,男18 例,女14例;年龄55~78岁,平均64岁。发病时间全部在6 h以内,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排除脑出血。

  1.2  检查方法

    所用设备为SIEMENS Symphony P 1.5 T超导型磁共振仪,以正交头部线圈作为发射和接收线圈。所有病人均常规做T2WI、T1WI、 T2FLAIR,DWI采用单次激发EPI脉冲序列,TR/TE=3 940 ms/98 ms,矩阵为128×128,FOV=230 cm×230 cm,层厚为5.0 mm、层距为1.5 mm,弥散方向分别为AP、RL、SI、ALL。弥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0、500、1000、2 000 s/mm2。BW:1 260 Hz。

  2  结果

    本文3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DWI检查全部显示为高信号,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检出率100%。脑梗死发生在脑灰质时弥散全方向与弥散单方向对于显示梗死灶效果一样;发生在脑白质时,弥散全方向较弥散单方向显示梗死灶清楚。梗死部位发生在左基底节区8例,右基底节区6例, 脑干7例, 小脑5例,大脑半球2例,左颞叶3例,额顶部1例。单发梗死灶25例,多发梗死灶7例。3例曾有脑梗死病史病人,MRI常规序列只发现陈旧性梗死灶,而DWI检查发现有新梗死灶。

  3  讨 论

  3.1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原理

    DWI能敏感地反映水分子的弥散状态的变化。其基本原理是:当水分子中的氢质子受到强梯度磁场作用,不同部位的质子产生不同的共振频率,以致在相位重聚时,质子间失去相位的一致性,从而在T2图像上出现信号衰减。而水分子弥散运动减弱的区域常无信号的衰减而呈高信号,在ADC图像上为低信号。

  3.2  DW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DWI在脑梗死诊断方面的应用已有较多报道,其病理基础为脑缺血达膜衰竭阈值后,细胞外液中钠、钙离子和水流入细胞内,形成细胞毒性水肿,这时整个缺血区的含水量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下常规MRI往往无阳性发现,而只有能显示水分子扩散运动的DWI才能显示异常。在细胞脑水肿情况下,细胞内水分子增加,引起细胞肿胀,细胞外间隙变小,细胞外水分子减少,从而整个超急性期脑梗死区水分子扩散运动减低,ADC变小,DWI显示为高信号区。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脑缺血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即可在MR的DWI上出现高信号[2,3]。

    DWI在发现小的新梗死灶及区分梗死灶的新旧方面较常规MRI 更优越,特别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病例,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86%,而常规MRI的灵敏度仅为18%[4]。本资料显示,对既往有脑梗死病史病人,DWI很容易区分出新旧梗死灶。有作者认为,与常规MRI比较DWI对发病6 h以内的病灶能较早发现,有较高的灵敏度,对一些常规MRI显示欠佳的小病灶或多发病灶,DWI可清晰显示[5]。常规MRI对脱髓鞘类病变与脑梗死的鉴别十分困难。脱髓鞘类病变因“各向异性”的特性,不可能在弥散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DWI则能轻易鉴别,因此,可大大降低常规MRI检查的误诊、漏诊情况。

  3.3  DWI参数对诊断的影响

  3.3.1  弥散方向对诊断的影响  

  脑灰白质由于弥散受限,其ADC值仅为纯水的一半,而且白质的ADC值低于灰质[6]。脑组织结构几何性不同,弥散呈异向性,如神经纤维的走行区(脑白质、脊髓白质),神经轴突外包髓鞘,在垂直于轴突方向弥散受限或受阻;而在沿轴突方向却无髓鞘阻拦,在这一方向的弥散相对自由[7]。因此,单纯测量某一方向的弥散并不能反映该处真正脑组织的弥散情况,白质的高或低信号依赖于弥散敏感梯度所加方向,单向测量脑白质的弥散有可能把组织的异向性误诊为病变,也可能对真正病灶漏诊[8]。为了消除白质各异向性的影响,在三个互相垂直的方向(AP、RL、SI)上施加弥散敏感梯度场,得出三向同性DWI综合图像及ADC图,进而立体地测量三个方向的弥散,可以把脑白质弥散的各异向性减到最小[8]。本研究采用单次激发EPI技术,应用结果显示可较好满足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诊断要求。

  3.3.2  b值的选择对诊断的影响 

  采用不同b值多次采集可提高ADC绝对值测量的准确性, 随着b值的增高,脑脊液信号减低,有利于脑皮质区较小脑梗死灶的显示,故诊断敏感性高。但b值并不是越高越好,本文结果显示,b值为1 000 s/mm2时,弥散加权效果好,梗塞灶显示清楚;b值为2 000 s/mm2时,虽然梗死灶信号对比明显, 但图像信噪比低,图像质量有所下降,而且高b值DWI需要足够长的梯度场持续时间,扫描时间相应增加,病人难以忍受。因此,b值不能任意增高,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应选择b值为1 000 s/mm2。

    综上所述,DWI在显示超急性期脑梗死比常规MRI具有较大优势,对弥散方向、b值的合理选择是我们考虑的主要因素,对疑为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应首先使用DWI序列进行扫描。 

【参考文献】
    [1]沈天真,陈星荣. 神经影像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02.

  [2]MOSELEY M E, COHEN Y, MINTOROVITCH J, et al. Early detection of regional cerebral ischemia in cats: comparison of diffusion and T2weighted MRI and spectroscopy[J]. Magn Reson Med, 1990,14:330346.

  [3]SORENSON A, BUANANNO F, GONZALEZ R, et al. Hyperacute stroke:evaluation with combined multisection diffusion weighted and hemodynamically weighted echoplannar imaging[J]. Radiology, 1996, 199:391401.

  [4]BOGOUSSLAVSKY J. Double infarction in one cerebral hemisphere[J]. Ann Neurol, 1991.30:12.

  [5]杨祖文,岳红,刘敏,等. DWI对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 齐鲁医学杂志, 2004,19(3):235237.

  [6]韩鸿宾,谢敬霞. MR扩散与灌注成像在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8,32(6):364369.

  [7]顾明,周明,罗汉华. 磁共振扩散成像及临床应用[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998,14(7):542544.

  [8]王秀河,黄力,刘斯润,等. 人脑不同弥散梯度方向弥散加权像的研究[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18(1):8284.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院磁共振室,山东 青岛 266042

作者: 张密堂,刘慧敏,刘震,葛婷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