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齐鲁医学杂志2009年第24卷第6期

内源性抑郁症生物学病因研究进展

来源:齐鲁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抑郁症。生物学因素。综述目前,内源性抑郁症在医学上被理解为一种综合征,病人表现为抑郁心境、兴趣丧失、食欲下降、体质量减轻、早醒以及情感的昼夜变化。内源性抑郁症可能存在着某些生物学上的变化,受某些因素诱发,但病情呈自主性,病前病人有稳定的性格,需要积极地治疗,电休克、抗抑郁剂治疗有良......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抑郁症;生物学因素;病因;综述

目前,内源性抑郁症在医学上被理解为一种综合征,病人表现为抑郁心境、兴趣丧失、食欲下降、体质量减轻、早醒以及情感的昼夜变化。内源性抑郁症可能存在着某些生物学上的变化,受某些因素诱发,但病情呈自主性,病前病人有稳定的性格,需要积极地治疗,电休克、抗抑郁剂治疗有良好的效果。近几年来,国外对内源性抑郁症的病因研究越来越多[1~3]。本文就抑郁症的生物学病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活性下降

  已知不论单相或双相抑郁症,都与脑内NE功能失调有关。了解脑内NE功能状况的方法之一是测定COMT的活性浓度。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血浆红细胞中COMT活性浓度降低有关[4]。另有研究显示,焦虑性抑郁病人COMT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非焦虑性抑郁病人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这些差异可能与种族遗传因素及具体研究过程不同有关。

  2 5羟色胺(5HT)转运体基因的连锁不平衡

  药理学、神经行为和治疗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5HT系统可能参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病。5HT功能系统中的一些相关基因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候选基因。人类5HT转运体(5HTT)基因定位于17q11.1~12,编码5HTT蛋白,在5HT重摄入突触前膜神经元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5]。有研究首次提供了5HTT基因与重性抑郁症相关联的证据。但是也有许多阴性结果的报道[6,7]。

  3 细胞因子的变化

  有学者研究抑郁症的免疫系统时,发现病人的免疫系统被激活的现象,其他研究者也发现抑郁症病人有炎症活动的迹象,特别是在一些重性抑郁症的某些亚型病人中。新嘌呤是细胞免疫的敏感标记物,主要来源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研究显示,抑郁症病人新嘌呤的分泌随着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增加而上升。研究表明,抑郁症病人体内白细胞介素6 (IL6)明显升高。抗抑郁剂特别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可抑制IL6的产生,但其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尚需进一步证实。

  前列腺素E2(PGE2)具有刺激IL6生产的作用。一些研究证实,在抑郁症病人的脑脊液、血浆和唾液中,PGE2分泌增加。更为重要的是,体外研究显示,抑郁症病人较正常人的淋巴细胞分泌更多的PGE2。在动物模型中,白细胞介素1(IL1)和IL6具有诱发“抑郁症状”作用,这些症状包括缺乏活力和食欲下降等,而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可通过抑制PGE2而抑制IL1和IL6的释放,但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选择性COX2抑制剂可拮抗IL1所诱发的抑郁症状,如COLLANTESESTEVEZ等[8]使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罗非昔布治疗伴抑郁症状的关节炎病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显著下降。可见,COX2抑制剂的抗抑郁疗效是通过调节免疫应答来获得。此外,可直接或间接通过中枢免疫机制来影响5HT系统,如在动物实验中,使用罗非昔布后,动物大脑的额叶、颞顶叶5HT水平升高[9]。

  国内有研究表明,抑郁症病人血清IL2、SIL6R、IL8水平高于正常,提示抑郁症的发病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10]。抑郁症的发病伴有细胞介导的免疫激活现象,支持MAES的抑郁症的免疫假说。

  4 血小板功能的变化

  精神障碍的发病,多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神经递质和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异常有关。血小板作为中枢神经细胞的外周模型,其生化异常可有效地反映精神状态病变时的脑内生化改变。 血小板可称得上是神经生化反应的器皿,可合成大量化合物,如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反应蛋白等;还可表达多种受体,如5HT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和苯二氮类受体(PBR)等,在神经精神病学方面表现多种生化特性。抑郁症病人的血小板5HT摄取水平降低,血小板5HT2A受体密度增加;研究显示,抑郁症病人的血小板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数量增加,长期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减少血小板α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数量。

  血小板内的钙离子浓度及其代谢情况可作为情感障碍的外周标志。抑郁症病人的血小板内钙离子浓度高于正常人。研究认为,5HT所致血小板内钙离子浓度变化可反映抗抑郁治疗的效果。

  5 雌激素的变化

  研究证实,雌激素对人类的精神状态有显著作用,对5HT、NE、DA和单胺氧化酶具有特殊效能。女性抑郁症的发生率是男性的2倍,雌激素对抑郁症的发生起着极为重要的生物学作用。KESSLER[11]和STEINER等[12]复习有关文献显示,女性抑郁症的高患病率主要表现在女性首次抑郁发作明显高于男性,而在持续发作和反复发作方面的差异二者则无统计学意义。尽管上述差异在青春期就已暴露,但性激素的变化(妊娠、月经、口服避孕药及激素替代疗法等)对重症抑郁发作的影响并不明显,表明女性抑郁症患病率高于男性的原因,是由于生物易感性和环境激发体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研究发现,精神症状在病人的月经前期或月经期加重(为低雌激素水平相)。RASGON等[13]的研究表明,心境变化与月经有关。BLOCH等的研究结果支持雌激素和黄体酮对产后抑郁的发生有直接作用,而且提示有产后抑郁症史的病人,对性激素的心境去稳定作用有不同的敏感性。随访期的抑郁症病人促卵泡刺激素和黄体化激素水平较高,但雌激素水平却较低[14]。

  6 遗传方式的影响

  经典遗传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在抑郁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遗传方式尚无定论。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心境障碍的研究较多,对抑郁症尤其是首发抑郁症的研究较少。刘晓华等[15]通过对107例首发抑郁症病人及其一、二、三级亲属进行研究显示,先证者和各级亲属中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支持抑郁症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的观点。该研究显示,首发抑郁症可能符合具有隐性主基因效应的多基因遗传方式,与以往报道不尽一致。国内研究显示,单相抑郁症符合多基因遗传方式。而MARAZITA等认为,遗传方式与采用的诊断标准有关,采用“narrow”标准,则符合非孟德尔的隐性主效应传递模式,具有父母源效应;采用“broad”标准,则符合孟德尔共显性主位点遗传模式,具有父母和配偶效应。

  7 褪黑素(MT)的变化

  有资料表明,抑郁症病人发作期间MT分泌下降,缓解后MT分泌再度上升。抑郁症病人MT分泌减少和HPA轴活动增加,二者反映去甲肾上腺素能活动下降。5HT是MT的前体,抑郁症病人脑内5HT含量降低可致MT合成减少。

  8 生长抑素(SS)的变化

  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脑脊液中SS含量下降,提示CSF中SS为抑郁症的一个状态性标志,CSF中SS在抑郁病情严重时最低,随着病情改善浓度增高,并接近“正常”水平。抑郁症病人CSF中SS下降呈可逆性,很可能是由于SS能细胞仅仅发生功能性改变的结果。

  9 神经肽的变化

  研究发现,神经肽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相关。目前受关注的神经肽有神经肽Y(NPY)、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P物质(SP)等。

  在不同的抑郁症动物模型中,获得了NPY与抑郁症相关的证据。KIM等[16]报道,NPY系统在轻度抑郁中表达下调,认为NPY与抑郁、摄食紊乱和焦虑性疾病有关。这些发现意味着NPY系统可能是抑郁症的主要影响因素。

  CRH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提示CRH可能参与调节单胺类递质系统,而后者与抑郁症的病理机制有密切关系。目前认为CRH是抑郁症症状发生因子。多项研究结果提示,抑郁症病人垂体肾上腺功能异常,至少部分与下丘脑CRH分泌增强有关[17]。

  ACTH在人类主要促进皮质醇的分泌。抑郁症病人不仅表现为24 h内尿17羟皮质类固醇及血浆皮质醇分泌过多,而分泌的昼夜节律也有改变。研究结果提示,抑郁病人ACTH分泌迟钝是由于可的松水平升高所致,也可能由于长期的CRH功能亢进导致了CRH受体功能下降。SP与其特异性受体神经激肽1(NK1)受体相结合发挥调节情绪的作用。动物研究提示,持续阻滞NK1受体可增强5HT及NE神经传递功能,这种作用很可能与其抗抑郁作用有关。几项临床前研究评估了SPNK1受体通路活性改变产生的生理和行为反应,为这一系统在情感行为的调节中所起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18]。

  10 血清锌的变化

  锌的重要性目前已被肯定。多数研究显示血清锌水平在抑郁症病人中是减低的[14],而锌水平升高可产生一种抗抑郁药样的效应[19]。但也有相反结果,认为抑郁症病人血清锌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11 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

  甲状腺激素和抑郁症的关系正日益受到关注。据统计,8%~25%抑郁症病人有不同程度的隐性甲状腺机能减退,9%~20%抑郁症病人抗甲状腺抗体水平提高[20],提示抑郁症与甲状腺功能障碍可能的联系。众多的研究表明,甲状腺激素低下可以导致抑郁,但抑郁并不一定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可能是双相抑郁症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12 血小板蛋白激酶C的变化

  第二信使失衡假说认为,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功能减退、磷脂酶C系统功能相对亢进导致抑郁。蛋白激酶C(PKC)作为磷脂酶C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促进多种蛋白分子磷酸化,调节细胞功能,目前已成为情感性精神障碍研究的重点。蛋白激酶C是依赖钙、磷脂和二酰甘油激活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目前已分离纯化3大类、12个以上的亚型。静息状态下,蛋白激酶C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浆中,当被激活后,PKC移位到胞膜、胞核等部位。PKC通过使细胞内底物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磷酸化而发挥作用,促进细胞分化、生长和基因表达。有研究表明,抑郁症病人血小板胞膜PK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胞浆PKC有下降趋势,但未达统计显著性,提示抑郁症可能与磷酸肌醇信号系统功能减弱有关[21]。来自抑郁动物模型的实验表明[22],大鼠大脑皮质PKCβⅡ表达减弱,脑环磷酸腺苷含量降低,提示抑郁症腺苷酸环化酶环磷酸腺苷及磷酸肌醇这两条信号转导通路均受抑制,间接支持以上结果。也有研究者报道相反的改变。PANDEY在未服药的单相抑郁症病人中发现,血小板PKC较对照者增加。这种不一致可能与实验条件、病人病情严重程度有关。齐鲁医学杂志2009年12月第24卷第6期 Med J Qilu, December 2009, Vol.24, No.6

  总之,对于抑郁症病因学的研究,目前仍在不断进行。各种不确定或相反的结果必将得到确定和统一。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改进和提高,我们一定会明确抑郁症的生物学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而可行的依据,以促进精神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KEVIN M M, CHRISTINE W, GRETCHEN L H, et al. Cigarete smoking, suicidal behavior, and serotonin function in major disorder[J]. Am J Psychiatry, 2003,160:773779.

  [2]HARLOW B L, COHEN L S, OTTO M W, et al. Demographic, family, and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major depression: the Harvard study of moods and cycles[J]. Acta Psychiatry Scond, 2002,105:209217.

  [3]ARANGO V U, MANN J J. Serotonin brain circuits involved in major depression and suicide[J]. Prog Brain Res, 2002,136:443453.

  [4]闫小华,吴怀安,邓小敏,等. 抑郁症病人红细胞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活性的研究[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5,38:154156.

  [5]高树贵,刘少文,蔡贵庆,等. 情感性精神障碍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的连锁不平衡研究[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4,37:202206.

  [6]SERRETTI A, LILLI R, LORENZI C, et al.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5HTTLPR) and major psychoses[J]. Mol Psychiatry, 2002, 7:9599.

  [7]YEN F C, HONG C J, HOU S J, et al. Association study of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VNTR polymorphism and mood disorders, onset age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a Chinese sample[J]. Neuropsychoiology, 2003,48:59.

  [8]COLLANTESESTEVEZ E, FERNANDEZPEREZ C. Improved control of osteoarthritis pain and selfreported health status in nonresponders to celecoxib switched to rofecoxib: results of PAVIA, an openlabel postmarketing survey in Spain[J]. Curr Med Res Opin, 2003,19:402410.

  [9]SANDRINI M, VITALE G, PINI L A. Effect of rofecoxib on nociception and the serotonin system in the rat brain[J]. Inflamm Res, 2002,51:154159.

  [10]张晋碚,黄兴兵,关念红,等. 广泛性焦虑症与抑郁症病人免疫、内分泌及单胺递质的对照研究[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4,37:211214.

  [11]KESSLER R C. Epidemiology of women and depression[J]. J Affect Disord, 2003,74:513.

  [12]STEINER M, DUNN E, BORN L. Hormones and mood: from menarche to menopause and beyond[J]. J Affect Disord, 2003,74:6783.

  [13]RASGON N, BAUER M, GLENN T, et al. Menstrual cycle related mood changes in women with bipolar disorder[J]. Bipolar Disord, 2003,5:4852.

  [14]HARLOW B L, WISE L A, OTTO M W, et al. Depress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reproductive endocrine and menstrual cycle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perimenopause: the Harvard study of moods and cycles[J]. Arch Gen Psychiatry, 2003,60:2936.

  [15]刘晓华,徐一峰,江开达,等. 首发抑郁症遗传效应及方式的初步研究[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5,38:710.

  [16]KIM H, WHANG W W, KIM H T, et al. Expression of neuropeptide Y and cholecystokinin in the rat brain by chronic mild stress[J]. Brain Res, 2003,983:201208.

  [17]沈悦娣,许百华. 神经肽与抑郁症[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06,33:135138.

  [18]杨坤,王长虹,张中兴. 抑郁症与锌[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05,32: 220223.

  [19]NOWAK G. Zinc treatment induces cortical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ene expression[J]. Eur J Pharmacol, 2004, 492:5759.

  [20]于敬杰,徐成敏,田进,等. 抑郁症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 山东精神医学, 2006,19:7375.

  [21]许晶,马丽珍,王俊平. 抑郁症病人血小板蛋白激酶C水平的变化[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3,13:258259.

  [22]许晶,刘晶. 行为缺损抑郁大鼠脑环磷酸腺苷含量及蛋白激酶C表达的变化[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2,35:173.


作者单位:(1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青岛 266034; 2 苏州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作者: 董继承,张少丽,缪竞诚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