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齐鲁医学杂志2010年第25卷第1期

口外型舌下腺囊肿19例诊治分析

来源:齐鲁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舌下腺囊肿诊治分析舌下腺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最常见于青少年[1],其类型根据临床表现和包块累及解剖部位不同而呈多样性,尤其是少数口外型囊肿表现为颌下区包块,易造成误诊、误治。2007年,我院诊治52例舌下腺囊肿病例,本文对其中首发颌下、颏下及颈部等19例口外型囊肿病人的临床......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舌下腺囊肿 诊治分析

  舌下腺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最常见于青少年[1],其类型根据临床表现和包块累及解剖部位不同而呈多样性,尤其是少数口外型囊肿表现为颌下区包块,易造成误诊、误治。1998—2007年,我院诊治52例舌下腺囊肿病例,本文对其中首发颌下、颏下及颈部等19例口外型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病人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6~68岁,平均22.6岁。均为单发病例,左侧12例,右侧7例。舌下颌下型(哑铃型)5例(26.3%),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上下,除表现为舌下区肿物外,还累及颌下或颏下;颌下型(潜突型) 14例(73.7%),囊肿只位于下颌舌骨肌下方,肿物突出颌下、颏下和颈部其他部位。误诊5例,其中误诊为颌下腺囊肿2例,误诊为囊性水瘤、鳃裂囊肿各1例,1例首诊外科而被误诊为口底皮样囊肿。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人均行舌下腺摘除手术治疗。其中行舌下腺+部分囊壁(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包绕形成的假性囊壁)摘除15例,经口内进路摘除舌下腺及囊肿13例;经口外切除肿物,术中见肿物基底与舌下腺相连,同时行口内切口摘除患侧舌下腺2例;单纯摘除舌下腺而保留囊壁4例。

  1.3  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0.5~4.0年,均获得满意效果。其中1例病人经口内摘除舌下腺后,因颌下加压包扎时间过短,术后患侧颌下区肿胀,经再次抽取囊液,加压包扎后愈合。

  2  讨论 
   
  舌下腺囊肿95%以上属外渗性反应,极少为潴留性[2]。舌下腺导管多而细小,直接开口于口底黏膜,常因炎症、损伤或其他原因导致阻塞,使相应腺体排出涎液受阻,致导管和腺泡破裂而外渗于口底组织间,被结缔组织包围形成囊肿。VISSER[3]研究认为,24例发生于口底和颈部的舌下腺囊肿均由分泌液外渗引起。本病多发于青少年,可能与该阶段唾液分泌较旺盛,导管和腺泡损伤后黏液外渗量增大有关。舌下腺位于口底黏膜舌下皱襞的深面下颌舌骨肌上方的舌下间隙内,囊肿形成后,由于下颌舌骨肌阻隔作用,临床上多见囊肿突向口底黏膜,形成舌下区囊肿。舌下腺囊肿大多为舌下型,口外型囊肿临床上少见,对本病临床特征认识不足,缺乏对相关疾病的了解是误诊的主要原因。本组误诊病例中2例因医生不了解舌下腺囊肿口外型发病情况而将其误诊为囊性水瘤、鳃裂囊肿,单纯切除颌下肿物后复发,而行二次手术,给病人带来了痛苦,影响美观。本组误诊病例中3例术前未行肿物穿刺检查,临床医生仅从病史及临床体征作出诊断,而未充分利用必要的检查手段以与相关疾病相鉴别,从而误诊。此外,虽然辅助检查可帮助诊断,但也有其局限性,本组误诊病例中2例术前B超检查诊断为颌下腺囊肿,经手术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测确诊为舌下腺囊肿。提示临床医生应综合分析病人的发病年龄、部位,结合穿刺和影像学表现来明确诊断。
   
  舌下颌下型囊肿因口底舌下区有肿物存在,只要临床医生注意口腔检查,穿刺抽出蛋清样黏稠液体,诊断并不困难;颌下型囊肿主要临床特征为口内舌下区无包块,仅累及颌下、颏下区及颈部,均以缓慢增大的无痛性包块而被发现,触诊柔软,临床上容易与口外颌下区其他包块相混淆,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穿刺有助于诊断。临床上颈型囊肿易误诊为第二鳃裂囊肿或囊性水瘤,鳃裂囊肿多位于下颌角下方,在同侧咽侧壁可见内漏口,穿刺可抽出棕色清凉的胆固醇结晶液体;囊性水瘤常见于婴儿,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清亮稀薄液,无黏液丝,涂片镜检可见淋巴细胞。另外,颏下型囊肿应与口底皮样囊肿相鉴别,口底皮样囊肿因包膜厚,扪诊有似面团状柔韧感,穿刺可有半固体状皮脂性分泌物。此外,颌下型囊肿易误诊为颌下腺囊肿,颌下腺囊肿临床上极少发生,穿刺囊液较舌下腺囊肿稀薄,但临床上有时难以判断黏稠度,淀粉酶试验可协助诊断。造影+CT检查能确切显示囊腔形态、范围及走向[4],有助于分辨颌下区囊肿与舌下腺的关系。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有时造影剂难以通过狭窄疝口至颌下区,亦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B超检查对囊肿的定性和体积测定有一定意义,但缺乏特异性。
   
  完整摘除舌下腺即可根治口外型囊肿,手术入路的选择应兼顾病人对美容的要求。应从口内入路摘除舌下腺及部分囊壁,颈颌下加压包扎后即可愈合[5]。本组19例病人均经口内入路摘除舌下腺,口外颌下加压包扎5~7 d,疗效满意,无1例复发。在切除腺体过程中,我们发现因囊壁较薄或炎症与周围组织粘连,手术分离时易发生破裂,完整切除较难,因此会加重局部组织损伤。作者认为不必摘除颌下区囊壁,只要完整切除腺体断其囊液来源,囊壁全部保留也不致造成复发。

【参考文献】
    [1]邱蔚六. 口腔颌面外科学[M]. 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91.

  [2]邱蔚六. 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644.

  [3]VISSER J D. Mucocele of the mouth(ranula):the result of interstitial salivery leakage[J]. S Afr Med J, 1983,64(27):10521056.齐鲁医学杂志2010年2月第25卷第1期 Med J Qilu, February 2010, Vol.25, No.1

  [4]吕俊邦. 5种检查方法在颈部舌下腺囊肿诊断中的评价[J]. 口腔医学纵横, 2002,18(2):119120.

  [5]余光岩. 涎腺疾病[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255.

作者: 赵延涛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