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1期

多发内口急性肛周脓肿附1例术式探析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1病历摘要患者,男,24岁,自诉肛门坠胀5天,逐渐加重,时有恶寒发热。专科检查:胸膝位:望诊:肛门及周围未见明显红肿。肛门指诊:肛管及直肠末端饱满,温度高,可触及齿线周围12、3、9点钟位的三处凹隐内口。临床诊断:急性肛周脓肿(高位多发内口)。...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24岁,自诉肛门坠胀5天,逐渐加重,时有恶寒发热。查体:T 38.2℃,P 92次/min,R 20次/min,BP 14.7/9.3kPa,痛苦面容,被迫体位。专科检查:胸膝位:望诊:肛门及周围未见明显红肿;肛门指诊:肛管及直肠末端饱满,温度高,可触及齿线周围12、3、9点钟位的三处凹隐内口;实验室检查:WBC 13.8×109/L,N 0.79;诊断性穿刺抽出淡黄色脓液。临床诊断:急性肛周脓肿(高位多发内口)。拟在腰俞麻醉下行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取截石位,术区常规络合碘消毒,清洁肛管及直肠末端,于肛门后方距肛门2.5cm处行一纵形切口长约2cm,止血钳钝性分离,引出淡黄色、无味、稀薄脓液约90ml,手指由此口探入,钝性分离脓膈,脓腔较大,范围广,除肛门前方外,脓腔呈蹄铁型环绕肛门;探针由此切口顺利探及后正中齿线处之内口并穿出,所带组织较多,炎性水肿较重,考虑到术后通畅引流,且不损伤肛尾韧带的前提下,在扩大处理内口及切开内口至人为外口的肛管皮肤、修剪边缘之后,穿胶皮筋并结扎,此胶皮筋结扎不宜太紧。同法,分别于截石位3点、9点行放射性切口长约2cm,切开内口至人为外口之间的肛管皮肤,修剪边缘,穿胶皮筋并结扎之,结扎的胶皮筋不宜太紧。再于截石位近11点、1点处切口长约1.5cm至脓腔,刮匙搔扒大脓腔,尽可能地刮除残余坏死组织,双氧水、甲硝唑反复冲洗脓腔,就近留置对口引流环绕胶皮筋4条(11点与9点之间、9点与6点之间、6点与3点之间、3点与1点之间分别环绕胶皮筋),肛门亦留置引流纱条。术后保持大便通畅,每日坐浴2~3次,每次30min;坐浴前,将引流条取出,以保证坐浴质量;坐浴后行冲洗换药治疗,继续留置引流。术后6天紧胶皮筋(作为引流的浮筋不动),10天胶皮筋脱落;随着脓腔逐渐变小,去掉浮筋至24天,切口全部愈合。

  专科检查:内口消失,外口闭合,创口愈合,临床痊愈出院。

  2  体会

  (1)术前诊断要明确,以防遗漏病情,造成二次手术,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肉体痛苦和经济负担。(2)脓腔大,炎性组织水肿严重,内口多,胶皮筋不宜过紧;此举既保护了肛门扩约肌,避免了后遗症的出现,又通畅了引流。(3)引流通畅是关键。切口切至脓腔边缘,并行对口引流,刮匙搔扒脓腔,清除残余坏死组织以及胶皮筋的合理运用,扩大了引流,促进了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为该病的治愈创造了充分的条件。(4)用此术式,有效地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复发,并保护了肛门扩约肌的功能及肛周皮肤的完整性,减少了以往“U”型大切口造成的肛周瘢痕形成;此术式亦适用于蹄铁型肛瘘,值得推广。

  (编辑:宋  冰)

  作者单位:022150 内蒙古牙克石,牙克石市中蒙医院肛肠科

作者: 潘忠国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