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3期

会阴及腹部子宫内膜异位症22例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会阴及腹部子宫内膜异位症22例,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30。15例发生在会阴部侧切伤口,7例发生在腹部剖宫产伤口。22例均行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效果良好,1例术后复发。【关键词】腹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会阴及腹部子宫内膜异位症22例,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30.2岁。15例发生在会阴部侧切伤口,7例发生在腹部剖宫产伤口。首发时间为1个月~5年,平均3.5年。主要表现为局部硬结处周期性疼痛及肿胀,部分患者伴有性交痛,1例破溃。22例均行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效果良好,1例术后复发。

    【关键词】  腹部; 会阴; 剖宫产; 侧切; 子宫内膜异位症

    我院自1998~2005年,收治会阴及腹部子宫内膜异位症22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30.2岁,22例中有15例为会阴侧切伤口子宫内膜异位症,7例为剖宫产腹部伤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1.2  临床表现  22例伤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表现与月经周期有关的局部周期性疼痛,或触及痛性或无痛性结节。随着病情的发展,周期性疼痛逐渐加重,以月经前后为著,结节的大小也随着月经的周期而变化,经前及经期增大,经后缩小,部分患者会阴部结节逐渐增大,结节表面阴道黏膜呈蓝色,并伴有性交痛。1例会阴部结节行经时破溃出血。22例均于术前明确诊断,术后病理证实。1例会阴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切除术后1年症状重复出现,再次手术切除治愈。

    1.3  治疗  22例行会阴及腹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状病灶切除术,其中1例会阴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1年症状重复出现,给予药物治疗(孕激素)3个月,停药后复发,再次手术切除治愈。

    2  讨论

    2.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  与会阴及腹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密切相关的是子宫内膜的直接种植。本文22例全部发生于会阴及腹部伤口处。子宫内膜是由表面的功能层及其下的基底层两部分构成,基底层的作用是增殖分化重新构成周期性脱落的功能层。在行经或分娩时,功能层退化变质并带着不同数量的基底层组织一起脱落。如果基底细胞层移至到一种适宜的环境如:会阴侧切、会阴裂伤及剖宫产的新鲜伤口,则粘附在其上增殖分化,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随着伤口的愈合,包围在其中的子宫内膜细胞随着体内激素的作用继续生长,最后达到一定的体积形成硬结,疼痛等临床表现,严重时引起皮肤或黏膜破溃出血,由于基底层子宫内膜最具有生长活性,刮宫时更易将具有活力的基底细胞移至会阴部,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除由直接种植外还有良性迁移学说,及可通过淋巴及静脉窦途径远处迁移。还有体腔上皮学说即人体的某些组织起源于体腔上皮,均有潜在的化生能力,由于阴道上1/3仍属苗勒氏管故也有可能因上皮化生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1]。

    2.2  鉴别诊断  一般会阴及腹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不困难,多数有手术史或分娩史。但个别病例应谨慎。如:肛瘘、痔疮、黑色素瘤等。有文献报道将子宫内膜异位症诊为肛瘘二次手术,本文1例破溃应排除瘘管形成可能,术前在肛门内填纱布一块,于破溃口处注入美兰,抽出纱布无蓝染,表明无瘘管形成。

    2.3  治疗  手术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好方法。由于部位的不同腹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切除相对容易,而会阴部完全切除可能稍有困难,尤其是范围较大,部位较深的。本文有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切除后1年复发,而再次手术后追访3年未见复发。

    2.4  预防  切开子宫的手术,如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应用纱布垫保护好子宫切口周围术野,以防宫腔内容物入腹腔及腹壁切口;缝合子宫壁时,应避免缝针穿透子宫内膜层;关闭腹腔时应用生理盐水洗净腹壁切口;自然分娩尽量避免刮宫,如必须也要保护好会阴伤口;人工流产时负压不宜过高,不要在负压时快速取出负压管,防止负压突然消失引起经血倒流;月经期应避免不必要的盆腔检查和过重的体力劳动及体育锻炼;放、取宫内节育器,输卵管通液、通气及宫颈炎物理治疗等均应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54-355.

    (编辑:秋  实)

    作者单位:102488 北京,北京市房山区妇幼保健院

作者: 穆希明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