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9期

六盘水市2003~2005年麻疹检测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对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血清学诊断,适用于麻疹的早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为麻疹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捕获法检测麻疹IgM抗体。结果麻疹疑似病例样品共检测56份,其中阳性34份,阳性率65。27%,表明出现症状的疑似病例麻疹检出率较高。...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对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血清学诊断,适用于麻疹的早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为麻疹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捕获法检测麻疹IgM抗体。结果  麻疹疑似病例样品共检测56份,其中阳性34份,阳性率65.27%,表明出现症状的疑似病例麻疹检出率较高。2004年疑似病例麻疹阳性率高达81.82%,麻疹疑似病例1~7岁共检测35份,其中阳性19份,阳性率61.92%。8~14岁共检测21份,其中阳性15份,阳性率70.37%。2004年阳性率最高:1~7岁阳性率为80.00%,8~14岁为83.33%。结论  农村地区麻疹疫苗接种率和复种率低是重要原因,对农村人群要实施强化免疫,提高免疫覆盖率是控制麻疹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  麻疹;IgM抗体;疑似病例

  麻疹检测是实现麻疹控制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市于2003年建立并启动麻疹监测系统。麻疹网络实验室作为监测系统的一部分开展了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学诊断工作。对我市2003~2005年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源于六盘水市实验室检测资料。麻疹疑似病例标本由县疾控中心送检。

  1.2  实验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捕获法检测麻疹IgM抗体。检测试剂由珠海经济特区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由省疾控提供),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3  血清标本  对麻苗应急接种或皮疹出现已达30天以上的病例不采血样,按照标准方法收集血清,染菌脂血或溶血样品为不合格应重采。室温保存样品不要超过8h,实验在8h以后进行,需将样品保存在2℃~10℃,如保存超过1周保存在-20℃。

  1.4  结果判定  酶标仪设定波长450nm,先用空白调零,然后测定各孔A值。如阴性对照A值平均值<0.07,按0.07计算;如阴性对照A值平均值>0.07,则按实际值计算。计算S/N值,S/N值=样品A值÷阴性对照A值平均值。S/N值>2.1,则判为阳性。S/N值<2.1,则判为阴性。

  1.5  质量控制  以空白孔调零,450nm波长测定A值。阴性对照A值平均值<0.15,阳性对照A值>0.30证明实验成立。

  2  结果

  见表1~表3。

  表1  2003~2005年疑似病例1~7岁、8~14岁麻疹合格情况(略)

  麻疹疑似病例1~7岁共检测35份,其中阳性19份,阳性率61.92%。8~14岁共检测21份,其中阳性15份,阳性率70.37%。2004年阳性率最高:1~7岁阳性率为80.00%,8~14岁为83.33%。1~7岁与8~14岁组比无显著意义(P>0.05)。

  表2  2003~2005年疑似病例麻疹合格情况(略)

  麻疹疑似病例样品共检测56份,其中阳性34份,阳性率65.27%,结果表明出现症状的疑似病例麻疹检出率高。2004年疑似病例麻疹阳性率高达81.82%(P<0.05)。

  表3  2003~2005年疑似病例麻疹疫苗接种情况(略)

  疑似病例麻疹疫苗接种:1次有29例,2次有7例,未接种有12例 ,不详有8例,说明麻苗接种率不高。

  3  讨论

  麻疹疑似病例大多是农村儿童,多发生在边远山区尤其是计划免疫工作较差和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1]。在所有疑似病例中,仅有7名儿童接种过第二次麻苗,说明麻疹疫苗免疫复种率低:从麻疹的年龄分析,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14岁,暴露出农村儿童基础免疫和7岁组儿童复种工作十分薄弱,甚至存在免疫空白点,逐年免疫易感人群的积累,一旦有传染源的侵入,就会造成暴发流行。冷链设备不健全:通过传防科调查发现近年来大部分村无冷藏包,是用塑料袋装苗运转接种,疫苗效价滴度降低,导致免疫接种失败;再加上接种剂量不足,接种方法不对等因素,造成无效接种,达不到免疫效果,于是造成接种疫苗后儿童的暴发流行。部分村无免疫接种卡证:在56例麻疹疑似病例中,免疫史不详的8例,未接种12例,说明有些农村计划免疫资料管理混乱。麻疹发病水平是反映免疫接种工作状态的最敏感指标。2004年在麻疹疫情高发的贵州开展了强化免疫,2005年麻疹病例明显降低。说明麻疹疫苗具有很好的免疫效果,而且立竿见影。麻疹同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如风疹、感冒等在临床上易混淆,由于麻疹疫苗的使用,轻型及不典型病例的增加,需要实验室检测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作出诊断。现阶段麻疹控制工作在扎扎实实开展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应高度重视加强免疫,有针对性的强化免疫,农村人口、流动人口管理和麻疹病例监测等关键环节,全面提高目标人群免疫水平,最大限度地消除免疫空白,达到控制、消除、消灭麻疹的目的[2]。出现麻疹疑似病例,疾控人员要迅速出动,组织隔离病人,并给适龄孩子注射麻疹疫苗[3]。

  【参考文献】

  1  赵玉英,张丽华,田疆.锦州市2000~2003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713.

  2  王加坤,韩燕玲,邹萍.莱芜市1960~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06,32(1):57-58.

  3  卫生部办公厅.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试行)1998.

  (编辑:悦  铭)

  作者单位: 553001 贵州六盘水,六盘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 杨红, 周红, 孙莉莉, 蒋泽海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