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10期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病因新说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在带着这些问号揭开病因时,我们必须重点认识pH值,并把血液标准pH7。45)提到最主要的位置,把它列为体内各种变化的主线。pH值:即酸碱平衡。是pH值的变化引起了各种病变,还是各种病变影响了pH值,在以谁为主导的问题上,又面临着一个逻辑推理颠倒的问题。...

点击显示 收起

  糖尿病,众所周知的主要原因是因胰岛素分泌量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紊乱。我们认为这一判定是不准确的。健康人正常的胰岛素分泌量标准是多少?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量又是多少?健康人与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量之间的差异是多少?有关糖尿病的信息资料或糖尿病人的诊断治疗中都没有记载。在科学严谨、理论数据至关重要的医学界,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疏忽和疏漏,而是有意忽略了这一数据。胰岛素分泌量正常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健康人正常的胰岛素分泌量标准。如果只是因为胰岛素能够而且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就断定血糖高就是胰岛素分泌量不足,这是逻辑推理错误。是血糖高导致胰岛素不足,还是胰岛素不足导致血糖高,这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是谁处在主导地位的关键问题。人们所以被长期误导,就是因为因果关系颠倒。由于误导,绝大多数医生和糖尿病患者只知道使用胰岛素而忽视了对血糖升高真正的原因的认真探索。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量与健康人相比,不是不足,有些人比健康人还多。那为什么还不能有效降低高血糖呢?就是因为胰岛不可能产生更多的胰岛素去平衡掉大量的无限增多的血糖。胰岛自身的功能,只是在正常状态下自动平衡血糖,使之保持在正常血糖值内平稳运行的微调器官。它所产生的两种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只是在人体正常状态下,起到平衡和调节作用,保持血糖在一个标准值内平稳运行。至于因多种原因而无限升高的的血糖,决不是胰岛素不足而造成的。人工合成的胰岛素的发现和使用,从短时间内降低和缓解了高血糖症状,延长了糖尿病人的生命,但没有从根本上找到原因并彻底解决糖尿病人的痛苦。强制地大量使用人工胰岛素,却从根本上破坏或损坏了胰岛的功能,造成了糖尿病人胰岛素终身依赖、胰高血糖素作用消失、低血糖无法自我调节、产生胰岛素抵抗等。如果胰岛发生某种病变,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葡萄糖合成脂肪酸减少因而引发高血糖,也只能是糖尿病多种患病原因中的一种。

  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其并发症的病因又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在带着这些问号揭开病因时,我们必须重点认识pH值,并把血液标准pH7.4(7.35~7.45)提到最主要的位置,把它列为体内各种变化的主线。我们有必要对几个基础概念进行重新认识,这将对我们解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病因会有极重要的启发。
   
  pH值:即酸碱平衡。医学书籍上讲得非常多、非常清楚,但就是没有把它作为重点,作为重中之重突出出来。是pH值的变化引起了各种病变,还是各种病变影响了pH值,在以谁为主导的问题上,又面临着一个逻辑推理颠倒的问题。健康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各器官组织\血液中都有一个自我的标准pH值范围,人体内所有营养物质,包括氧气呼吸的交换,无不围绕着pH值运行。这是我们分析一切病因的基础点,基准线。正是五脏六腑各器官组织的pH值与ATP血液运输pH7.4之间的浓度差,才形成了所有营养物质的交换、转换、消化、吸收、转运、代谢、渗透、扩散、电位差、电泳等现象。pH值的微小变化,都是身体各器官组织不能正常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血液标准值pH7.4:我们从所附的酸碱平衡坐标图上可以分析出,pH7.4(7.35~7.45)这个血液标准是健康人不可触犯的红线区。它的正常和有效区间特别狭小。这个变动范围极窄的弱碱性区域,是人体健康生活必须保证的最佳环境,是一条至关重要的主线。动、静脉血pH7.4极微小的变化,都可以引起人体内的某些病变。从pH7.35到pH7.45,这个变化值不大,碱浓度只发生了0.1度的变化,但血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却从35nmol/L上升到45nmol/L,发生了10倍的变化,而pH7.4每0.01度的变化都引起pH值与氢离子浓度1:100的变化;我们再从氧解离曲线坐标图上看到:在血红细胞血氧饱和度曲线的有效区间内,血液pH7.4的酸碱度0.1的变化,恰恰是在供氧最关键的60%~90%曲线之间发生了近30%多的变化,pH7.4每0.01度的变化,血氧饱和度就要发生3%的变化,在供氧最关键的曲线内,这个变化值还小吗?动、静脉血中的O2、CO2的含量变化是绝不相同的。在血液pH7.35~7.45这段坐标图上,氧饱和度与解离曲线的坐标线还算比较平缓,超出这个有效区间,曲线便立刻变得平直或陡直,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在血液pH值低于7.35时酸碱度的微小变化都会立刻引起血氧饱和度的明显变化,氧含量会立刻呈直线下降,CO2含量会迅速增加,形成CO2中毒、酸中毒;血液pH值高于7.45时,血氧饱和度会立即处于饱和状态,随着血液pH值向偏碱性的趋强,血氧亲和力增强,解离度降低,形成氧中毒、碱中毒。人们在分析和诊断病情时,恰恰忽视了动、静脉血液中pH7.35~7.45间极微小变化,这种忽视和失误给研究和分析病因带来极大的误导。人体血液保持pH7.4、O2分压、CO2分压保持在40mmHg范围内,就是人体的最佳状态,体内所有营养物质的运输交换就保持在一个最好水平。如果血液偏酸性,就会出现CO2分压增高、O2分压降低、CO2中毒、H2O潴留、各种酸中毒、阴离子增强、贫氧等各种症状。如果血液偏碱性,就会出现O2分压增高、CO2分压降低、碱中毒、氧中毒、CO2潴留、H2O潴留、阳离子增强、贫氧等各种症状。人体由此而引起的疾病就会增多。pH7.4的极微小变化,动脉血、静脉血pH值的极微小变化,都可以引起各器官组织的多种病变。

  标准用氧量:即有效用氧量。通过对图1和一些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的多少没有体现出人体内用氧量的标准是多少?当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都处在最佳状态时,血氧却不能有效利用。百分之百的氧饱和度和百分之二十的血氧含量,不是人体内的最佳用氧标准。只有在血液pH7.4;O2分压、CO2分压保持在40mmHg,血液中血氧饱和度在60%~90%之间时,单位血液中血红细胞与O2、CO2代谢过程中的有效交换量才最大,最迅速。血红细胞与O2、CO2亲和力和解离度才处在最佳状态,人身体的营养物质和废弃物的交换才处在正常区。我们知道,O2、CO2分压是血液总压力的分压,在体内血液总压力的平衡中,O2、CO2分压变化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当血液pH7.4向偏碱性发展时,红细胞与O2的亲和力加强,解离度降低,氧分压升高,这时虽然血液中O2含量增多,氧饱和度增高,但与各器官组织的O2、CO2有效交换量却在减少,造成组织性循环性缺氧、各器官组织缺氧,CO2、H2O潴留。从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上看并不缺氧但却不能进行有效氧交换,构成了实质性的交换性缺氧;当血液pH7.4向偏酸性发展时,血红细胞与CO2的亲和力增强,解离度降低。血液中的CO2分压升高,CO2含量增多,O2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降低。单位血液中O2缺乏,血液与各器官组织不能进行O2、CO2的有效交换。同样造成低张性、血液性缺氧,各器官组织缺氧、CO2、H2O滞留。单位血液中的血红细胞与O2、CO2的亲合力、解离度,只会随pH7.4的变化而改变,不会因气压温度、运动量的改变而变化。当温度和运动量变动时,血氧供给量会因血液循环量的变化而变化而满足用氧需求:当气压变化时,血液则会因供氧浓度和血红细胞数量的变化而保持正常状态。pH7.4时的有效用氧量,是健康人体内正常状态时的标准用氧量。当然,对人体外源性强制的环境变化或入侵,会立即对人体造成某种伤害,这种气体或物质变化对身体的伤害是一种特殊情况。

  贫氧:在血液酸碱度超出pH7.4的范围时,不论大气中或各器官组织、血液中的氧含量、氧饱和度是多少,单位血液中血红蛋白与各器官组织的血氧有效交换量都要低于标准用氧量。我们把这种交换状态定为缺氧。为了避免与缺氧、乏氧概念混淆,把这种缺氧状态称之为贫氧。这种贫氧状态是不明显的、缓慢的、长期的,但对人体内各器官组织所造成的危害却不容忽视。  缺氧对人体组织和健康所造成的伤害,所有医学书籍上都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罗列了那么多因缺氧而引发的各种疾病。但都没有明确详细地提出缺氧标准。当我们把pH7.4时的血氧有效交换量作为人体内正常状态时的标准用氧量时,缺氧的概念就清楚了。当体内处于贫氧状态时,有氧氧化减弱、无氧酵解增强、血液偏酸性增强、体内各器官组织的pH值都会发生变化、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灭菌的功能减退、血小板凝集、毛细血管增生等等,一切因缺氧而发生的病理现象都会出现。这里要强调的是人体所需要的标准用氧量、贫氧状态,不能以大气环境中,五脏六腑各器官组织或血液中的氧含量、氧饱和度来定,只能以pH7.4时最佳有效氧交换量来定。这么定,医学上的许多不解之谜会迎刃而解,许多疾病的病理病因会自然清晰,医学理论上和临床上的许多矛盾自然化解。
   
  影响pH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从尿液pH值的分析可以得到某种启发,一个纯素食者的尿液为pH7.2~7.4,荤素食者的尿液却在pH7.0~5.0之间变化。尿液从弱碱性向偏酸性的变化趋势,说明了人们所食用的食物,三大营养物质食用的数量比例足以引起人体内各器官组织pH值的变化。通过对消化途径pH值的分析可以看到:口腔消化液pH7.0、胃液pH0.9~1.5、胰液pH7.8~8.4、胆汁pH7.4~7.6、小肠液pH7.6~7.8、大肠pH7.5~8.0、肝胆汁7.6~7.8。消化系统的各种pH值,各有各自的用处。蛋白质类食物只有胃酸才能对其消化溶解、脂肪只有胆汁才能将其乳糜细化、淀粉类食物只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才能将其转化为葡萄糖。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液非常专一。当食物进入到胃里,首先是胃酸对其杀菌,并对其酸化、脆化、碎化、细化。蛋白质类食物过多过盛时,胃酸必然增多。当食用脂肪类食物过盛时,胆汁消耗必然增加,胆汁数量必然不足。胆汁和胰液为什么要从十二指肠处喷入小肠呢?就是要中和胃酸液。而胰液的主要功能就是中和胃酸液。小肠液就是调整食物在小肠消化吸收过程中的pH值,使营养成分能够在适宜的pH时与ATP主动转运中的血液pH7.4进行有效吸收、转运。由于三大营养物质进食数量的不同,造成了胃酸与胰液、胆汁、小肠液这些碱性液体的平衡与调整,并由此引起饮食消化中和过程中的pH值发生变化。从胃到十二指肠、到小肠、大肠,食物从消化、吸收、交换、排泄,是一个从强酸到弱碱的变化过程;尿液则从肾小管的重吸收到尿液排放,是一个从弱碱性向偏酸性的变化过程:动脉血向静脉血的变化则是从pH值7.45向7.35极微小的变化过程,所有这些pH值变化完全是为适应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体内废弃物排放的需要。
   
  (1)食用蛋白质类食物过多。我们知道,蛋白质类食物,只有胃酸才能对其发挥作用。胃酸(pH 0.9~1.5)首先对食物进行杀灭菌、消毒:并对食物酸化、软化、碎化、细化:蛋白质类食物只有胃酸处理后,才能转到小肠消化吸收。当蛋白质类食物过多过盛时,就会使消化溶解蛋白质的酸性食物进入小肠过多,使小肠内 pH值偏酸性化。

  (2)食用脂肪类食物过多,造成胆汁不足。脂肪类食物只有胆汁才能将其乳糜细化转运,胆汁的分泌量是有限的,每天生成量0.6~1g。超量脂肪类食物的吞入,使得胆汁的消耗量增加。胆汁的减少必然影响到对酸性食物的中和,使小肠内pH值偏酸性化。

  (3)小肠内酸碱中和失调,pH值偏酸性化。胆汁、小肠液、胰液,这三种碱性液体形成三重保险,负责对胃转过来的酸性食物中和调整酸碱度,以保证小肠正常的消化吸收。当这种液体某一种减少时,都会形成小肠内pH值偏酸性。而胰液的最主要功能就是中和胃酸,胰液的稍许减少都会使小肠内pH值向偏酸性发展。小肠液则是在小肠内逐渐调整pH值,使各种营养成分在小肠内达到有效吸收。

  (4)小肠内pH值偏酸性,使淀粉消化酶的生成数量失去控制,淀粉消化酶生成量过多过快。这是形成糖尿病的关键。淀粉酶生成最适宜的范围是pH6.7~7.0。淀粉酶是淀粉的高效催化剂,淀粉类食物只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才能以极快的速度转化成糖。正常情况下小肠内的pH值控制着淀粉酶的数量,使进入到小肠内的淀粉类食物能够缓慢、平稳的转化为糖,体内葡萄糖才能够有序的转化吸收。当小肠内pH值偏酸性时,淀粉酶数量猛增,这使得小肠内的淀粉类食物在极短时间内被大量淀粉酶快速消化转化为糖,使得体内葡萄糖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多、血糖快速升高。当发生胰腺炎时,胰液减少,血液和肾脏的淀粉酶大量增多就很能说明问题。

  (5)肝脏葡萄糖合成转运功能发生障碍。餐后大量快速涌入到肝的葡萄糖,肝无法及时将其合成转运,肝又不是储藏器官,所以大量的糖只能被代谢到肾脏。由于肝胆汁不足,合成的脂肪酸无法转运,形成脂肪肝:合成的氨基酸也无法转运,多余的糖在肝内有氧氧化增加,产生的多余热量无法散失。肝脏的葡萄糖合成转运功能发生了障碍。这种情况长期运行,习惯成自然,便会发生实质性病变。

  (6)肾糖阈被迫排糖。当餐后大量的糖被代谢到肾脏后,尿液和血液中的糖含量同时升高。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的胰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生成胰岛素,只有一小部分糖被胰岛素合成了脂肪: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也无法快速吸收大量的糖。肾糖阈只有被迫排糖。

  (7)如果胰岛发生病变,胰岛素产生数量不足,血糖不能被有效合成脂肪酸,也能血糖过高。

  (8)蛋白质、脂肪类高热量、高质量、高营养食物的大量摄入,造成了体内三大营养物质食物代谢链发生紊乱。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多过量的食用蛋白质、脂肪类食物及其代用精品,使得体内原来由葡萄糖合成转化的脂肪、蛋白质的需求减少:加之人们的活动量减少,葡萄糖有氧氧化和转化功能减弱,大量无法合成转化的葡萄糖失去了代谢通道,原本正常运行的食物营养代谢链被打破,大量天然脂肪、蛋白质类食物的摄入,使由植物淀粉转化的葡萄糖成为弃儿。
   
  综上所述,糖尿病人的病因就可以从复杂的变数中理顺出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性蛋白质、脂肪类食物及其精品食用过多过盛,造成由胃进入到小肠内的酸性食物过多,胆汁、胰液、小肠液等碱性液体不足,使小肠内pH值偏酸性化。进而使淀粉酶生成失去控制,生成量过多过快,大量的淀粉酶在餐后极短的时间将淀粉类食物转化成糖,并被快速转运到肝。肝无法把短时间内快速大量涌入的糖及时合成转运出去,又不能储藏,只有将糖代谢到肾脏。肾内尿液和血液中糖含量同时快速升高。肾脏的偏酸性化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有限,为保护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安全,肾糖阈只有被迫排糖。这就是糖尿病最简单的形成过程。由于长期大量地食入蛋白质、脂肪类食物,三大营养物质代谢食物链被打破,肝脏葡萄糖合成转运系统功能遭到损害和破坏,糖尿病就从根本上形成了。从上面分析的原因中可以推断出,孕妇因食用蛋白质或脂肪类食物过多、胰液因胰腺产生炎症而生成数量减少、糖类食物食用过多,胰岛发生病变胰岛素生成量减少,都可以使血糖升高,出现糖尿。
   
  当糖尿病形成后,尽管人们尽量控制饮食,为什么有时还不能控制住血糖升高呢?我们知道,首先是肝脏合成转运葡萄糖的功能遭到伤害,葡萄糖不能被合成转运;其次是小肠内pH值偏酸性化趋强,淀粉酶的数量激增,使得餐后血糖大量快速生成,然而又通过肾脏快速流失掉。因肝胆汁不足,使得血液pH7.4向偏酸性发展,造成了血液贫氧。这种贫氧形成了脂肪、蛋白质无氧酵解增强,酵解后葡萄糖增加,血糖升高。
   
  一方面是糖等有效营养物质大量流失,体内营养物质得不到有效补充:一方面又形成无氧酵解增强,身体内脂肪、蛋白质随着无氧酵解的增强而消失,糖尿病人能不消瘦吗?正是由于无氧酵解的增强,酮体、乳酸大量增加,使pH7.4向偏酸性变化更趋强。体内的酸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把吞食到胃里的蛋白质酸化、软化、消化溶解吸收,也能把身体各器官组织的蛋白质酸化、软化、消化溶合流失。正是体内各器官组织pH值偏酸性化,蛋白质类物质流失,才使得身体各器官组织感到软弱无力,甚至酸中毒。当pH值向偏酸性发展时,血液中氨基酸数量的增加就说明了这一点。
  
  糖尿病的形成过程有没有规律可循呢?我们的分析如下: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三大营养物质丰富,身体状态开始发胖。当蛋白质、脂肪类食物食用过多过盛时,胃酸开始增多,pH7.4逐渐偏酸性化发展,小肠内pH值偏酸性趋强,淀粉消化酶增多,胆汁开始逐渐不足,高血脂症开始出现,进一步发展到脂肪肝,进而发展到高血糖,正常的胰岛素分泌量无法平衡掉高血糖,肾小管重吸收失去控制,肾糖阈被迫排糖。一旦成为长期行为,习惯成自然,便形成了糖尿病。我们认为,血液pH7.4和尿液pH值的变化,可作为初步诊断进行分析参考。纯素食者的尿液可以是弱碱性的;荤素食者的尿液pH值则向偏酸性发展。只要把血液和尿液pH值的变化作系统分析,可以诊断出许多疾病的发病状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世界各个地区,各色人种都有糖尿病发生,并且发病人数越来越多。这绝不是遗传因素造成的。而是家庭的、家族的或人类相同的生活饮食习惯形成了相同的糖尿病人。
   
  伴随着糖尿病的发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并发症也发生呢?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独立的、毫无联系的。只要沿着这样一条主线,就可以找到它们发病的原因和内在联系。随着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变化,体内血液pH7.4和各器官组织pH值都在发生变化,体内酸性趋强。当肝胆汁不足时,体内开始出现高、中、低、极低各种密度不同的脂蛋白,这正是因肝胆汁不足时脂肪乳糜细化的各种状态。随着身体从发胖到高血脂、脂肪肝、高血糖、到胰岛素不足、肾小管重吸收失调、肾糖阈排糖、到糖尿病,发生了一系列病变;血液pH7.4从正常状态向偏酸性趋强,贫氧现象发生,葡萄糖有氧氧化减弱、脂肪、蛋白质无氧酵解趋强、身体开始消瘦、出现在疲乏无力、酸中毒,各种因缺氧状态的病变部显现出来。
  
  糖尿病人的眼部病变:眼睛屈光装置中的房水,是充满前房及后房的弱碱性水样液。血液与房水之间有“血液-房水屏障”,当糖尿病人的血液pH7.4值偏酸性时,弱碱性的眼睛房水液与血液间的营养物质无法交换,这使得眼部营养物质无法补充,废弃物无法排出。房水中的弱碱性水样液会向偏酸性发展,长期作用的后果,使眼睛多种疾病发生。

  糖尿病人为什么会出现阳痿?我们知道精液是弱碱性液体,pH7.2~7.8之间。这是精子成熟的最佳环境。当血液pH7.4向偏酸性发展时,精囊中的精液pH值必然也会向偏酸性发展。这对精子的生成和生长极不利。女性阴道中的弱酸性保护液都可以杀死大量精子,如果精囊中出现偏酸性精液,精子还能生存吗?精液的偏酸性,精子数量的减少,使糖尿病人出现阳痿。

  糖尿病人的血粘、血稠、血压升高:当血液偏离pH7.4时,则出现贫氧,一旦血液交换出现贫氧,则血小板会出现凝聚、重叠。正是血小板的凝聚重叠,使血液变粘变稠。同时高血脂、高血糖也会使血液变稠,比重增大,血管输送这种血液时血压能不高吗?
  
  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人血液偏酸性化、贫氧,使血小板凝聚,血液变粘变稠。心脏、胸部是人体内需氧量最大的部位。当人们情绪激动或突然动作时,心、脑血管需氧量必然增加,处于贫氧状态的心、脑血管的血氧交换量本来就不足,血小板处于凝聚状态,一旦紧急需氧而氧缺乏,就促发了凝血因子,启动了凝血程序。凝血程序一旦启动,它的完成过程约5~15min且不可逆转,必须完成。这正是心肌梗死或脑梗塞的发病过程。

    糖尿病与肿瘤:人体内的健康卫士是粒细胞、巨噬细胞,它们负责抵抗和清除体内各种不需要的细菌、垃圾、废弃物、衰老和突变的细胞体等。它们在吞噬掉这些有害物质后,必须在有氧氧化和有氧燃烧的作用下,才能将其杀灭清除掉。中性的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杂物后,需氧较充足,有能力杀灭清除这些杂物,肿瘤发生氧化,成为脓性物质消失了:嗜酸性或嗜碱性的粒细胞、巨噬细胞,它们吞噬掉细菌等杂物后,由于贫氧,粒细胞、巨噬细胞没有能力对它们进行有效杀灭,因而肿瘤无法消失。恰恰是贫氧,又造成肿瘤内毛细血管增生。肿瘤内毛细血管的增生,使正在拚杀中的双方都得到了营养补充。粒细胞、巨噬细胞都是单核细胞,它得到营养补充后,为剿灭有害物质,迅速分裂。由于补充的是贫氧血,更使得肿瘤毛细血管恶性增生。肿瘤新生毛细血管的大量增生,造成了肿瘤与各正常器官组织间的营养物质争夺。正常的器官组织营养物质供应不上,营养需求不能满足,营养物质匮乏,因而导致身体消瘦,器官组织衰竭、枯萎而死亡。正是这种防卫组织在体内无处不在,才有各种肿瘤的生成。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是肿瘤多发的主要诱因。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中草药所以能够对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就是因为绝大多数中草药,除了含有各种各样的有效营养成分外,大多数都含有生物碱、有机酸。而苦类药物更是绝大多数都含各种生物碱,正是通过各种生物碱、有机酸对人体内的有效酸碱调解,使体内pH 值得到了恢复和调整,人体健康才得以恢复。
   
  我们认为应该把血液pH7.4和标准用氧量作为基本标准,重点提出,进行重点研究。并且应该把体内各器官组织的pH都设定出一个基本标准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我们分析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病因的时候,有了基本标准,就抓住了一条主线,抓住了纲,找到了它们内在联系。对因血液偏酸性化、贫氧而形成的疾病,糖尿病的并发症,我们初步试分析了几种病症,更多的疾病有待于更多人的进一步分析和探索。我们认为,人体内必须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尤其是pH值更要保持平衡。任何一种物质偏多,尤其是对蛋白质、脂肪类食物的偏嗜,都可能对这种平衡造成破坏。只有保持体内各方面平衡,才能做到身体健康。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信息交流迅速快捷。我们希望能尽快在中国医学刊物上发表我们的观点,尽早提供给广大医学专家和医生评论、研讨,使这些观点得到补充、充实、提高、完善,让糖尿病患者及其并发症病人能够尽快得到康复,让所有人能够得到有效预防,所有人都能健康、幸福、快乐的生活。

  作者单位: 1 138000 吉林松原,吉林省松原炼油厂
       
        2 130000 吉林长春,吉林省司法厅 

作者: 宋建忠,宋宇鸿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