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12期

颈后入路椎旁间隙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上肢痛40例观察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颈后入路椎旁间隙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上肢痛40例观察(pdf)我院自2005~2006年4月,治疗颈源性上肢痛40例,经理疗、针灸及颈侧入路神经阻滞效果不佳。主要临床特点为颈部酸胀不适伴肩及上肢疼痛乏力,患者疼痛剧烈,影响睡眠及日常活动,我们采取相应的椎间隙行颈后入路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疼痛范围涉及一侧......

点击显示 收起

    颈后入路椎旁间隙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上肢痛40例观察 (pdf)

    我院自2005~2006年4月,治疗颈源性上肢痛40例,经理疗、针灸及颈侧入路神经阻滞效果不佳。主要临床特点为颈部酸胀不适伴肩及上肢疼痛乏力,患者疼痛剧烈,影响睡眠及日常活动,我们采取相应的椎间隙行颈后入路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8~69岁,病程1个月~3年,影像学检查:颈椎骨质增生12例,颈椎间盘突出20例,颈椎生理曲度改变8例。疼痛范围涉及一侧颈部及上肢伴酸胀麻木,有的涉及到肩胛间、前胸壁,有的仅为肩外侧痛类似于肩周炎,部分病人颈部压痛伴肘部疼痛等。

    1.2  治疗方法  40例患者经明确神经根损伤部位后,采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郑宝森等[1]的穿刺方法,颈后入路椎旁间隙神经阻滞术。取俯卧位,胸下垫薄枕,颈部曲屈,确定要阻滞神经所邻横突,在该椎骨横突水平面上距脊柱正中线旁开3cm消毒铺巾,局麻后用10cm长7#针垂直刺入皮肤,继续向前略向内进针,直至针尖触及骨样组织,将套在针体的穿刺深度标记物退至距皮肤1cm处,再将针尖退至皮下,针尖稍向外越过椎板外侧缘,继续进针,边进针边推注带有2ml空气的玻璃注射器,针尖一旦进入椎旁间隙会出现阻力消失,标记物触及皮肤,注气无阻力。此间隙互相连通,可使药液扩散至相邻的神经节段,回吸无血、气、液,便可注入含有2%利多卡因1ml、维生素B121000μg、强的松龙25mg、蒸馏水4ml共8ml,一般每阶段注入消炎镇痛液3~4ml,如需阻滞多阶段需8~10ml,术中严密观察病人。

    2  结果

    40例病人经阻滞后,其中16例疼痛即可缓解、肌无力  改善,20例病人有不同程度改善或明显改善,另4例系脊髓型颈椎病效果不佳放弃治疗,其他病人经过1~4次治疗痊愈,随访2年,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复发,经再次治疗痊愈。

    3  讨论

    脊神经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并、出椎间孔后即分为前支、后支、脊膜返支和交通支、C1~4前支组成颈丛、C5~T1前肢组成臂丛神经,脊神经后支细小主要分布项背部深层肌肉和皮肤,颈神经受损伤后产生颈后、头的一侧、双肩、肩胛间、上臂、整个上肢和前胸壁等部位的持续性疼痛。C5神经根损伤感觉障碍位于上臂外侧三角肌侧方,C6神经根损伤可引起上臂外侧和拇指区域疼痛,C7神经根损伤感觉障碍主要为中指、运动障碍主要为伸腕、伸指肌群等,C8神经根损伤可引起小指、无名指及前臂内侧皮肤的疼痛麻木,了解这些可帮助穿刺定位。造成疼痛的原因主要为颈椎间盘病变、骨质增生、软组织损伤炎症等刺激神经根导致神经根炎症水肿。采用颈后入路穿刺可使药液集中作用于受损的神经根周围。我们选用8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影像监视下欧乃派克造影发现穿刺的颈椎间孔和硬膜外腔显影并向上下扩散。后路法沿椎板外侧垂直穿刺一般不会损伤椎动脉,所以较侧入路更安全,和硬膜外阻滞相比,穿刺简便而并发症少,小量局麻药可起到阻断神经作用,维生素B12营养神经,强的松龙消除神经根炎症和水肿。所以本方法治疗颈源性疼痛疾患更安全、简便,用药量少、少量消炎镇痛液可阻断数节神经根,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宝森,吕梦祥.椎旁阻滞的解剖学基础与穿刺技术.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3,5:102-106.

   作者单位: 052360 河北辛集,辛集市第二医院  

   (编辑:秋  实) 

作者: 霍丙伏,刘永强,陈贵房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