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年第7卷第1期

中药灌肠法临床应用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以中药汤剂保留灌肠,由直肠直接吸收药物,使药物直达病所,临床疗效较明显,且不经胃消化作用,对胃无刺激性,临床无明显副作用。中药保留灌肠法可治疗盆腔炎、结肠炎等多种疾病,现总结如下。1治疗慢性盆腔炎、附件炎、输卵管阻塞慢性盆腔炎、附件炎是由于急性炎症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而致疾病慢性迁延、经久不愈,病......

点击显示 收起

  以中药汤剂保留灌肠,由直肠直接吸收药物,使药物直达病所,临床疗效较明显,且不经胃消化作用,对胃无刺激性,临床无明显副作用。中药保留灌肠法可治疗盆腔炎、结肠炎等多种疾病,现总结如下。
 
  1  治疗慢性盆腔炎、附件炎、输卵管阻塞
 
  慢性盆腔炎、附件炎是由于急性炎症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而致疾病慢性迁延、经久不愈,病情反复发作,临床较难治愈。而急慢性盆腔炎、输卵管炎常可引起输卵管阻塞不通,运用中药灌肠疗法,使药物直达病所常可获良效。
 
  子宫与直肠相邻,灌肠后通过直肠直接吸收药物,直肠黏膜吸收药液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减少炎症渗出,使病灶变软、松动,使粘连组织消散,水肿消失。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是由于湿热、湿浊邪毒未尽,蕴结胞宫、胞脉,湿热邪毒阻遏气机,气机不利,胞宫瘀阻,可致腹痛、白带量多等症。故治疗予以清热利湿、祛瘀解毒通络为法。     

  具体方药如下:三棱20g,莪术20g,皂角刺25g,   红藤20g, 败酱草30g,忍冬藤30g。方中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消积;败酱草、红藤清热解毒祛瘀;皂角刺辛散温通,性较锐利,有消肿、托毒的功效;忍冬藤性甘寒,入肺、胃、心、脾经,功效清热解毒,又能疏通经络,现代药理报道,认为其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而输卵管阻塞更重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治疗予以上方重用三棱、莪术,可酌加路路通 、没药以加强祛瘀通络之功。
 
  2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肠澼”等疾病范畴。临床主要表现慢性腹泻,伴粘性液便,腹痛,呈反复发作,每于食肉或饮酒后发作,严重者每于晨起必腹痛而泻。本病病位在阳明大肠,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虚弱或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或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水土精微不能运化输布,水湿停留,气机阻滞,升降失常,清浊不分,则形成泻痢。脾肾阳虚,不化不固,遂致大肠泻痢不止。本病病机以脾肾虚弱为本,湿邪内蕴为标。慢性结肠炎患者大多病程较长,疾病迁延日久,湿邪郁久化热,湿热内蕴证多见。故临床治疗以健脾益肾、利湿清热为法。予以中药汤剂灌肠治疗。具体方药如下:  苦参30g,公英30g,白头翁40g,大黄10g,水煎100ml,每日1次保留灌肠。  方中白头翁味苦性寒,入胃、大肠经,外用40g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痛为君药。大黄味苦性寒,功专泻热毒、荡积滞、行瘀血。虽泻下,但走而不守为佐药,遵“通因通用”之法。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能改善循环、清除胃肠内细菌和毒素,并有防止细菌易位的作用。苦参清热利湿,公英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健脾燥湿、通腹泻浊之功。
 
  3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
 
  临床常用大黄50g,公英40g,牡蛎30g,益母草30g。水煎,保留灌肠以治疗慢性肾衰。方中大黄对调节机体脂质代谢紊乱,清除氧自由基,调节免疫,降低中分子物质含量等均有效。大黄佐牡蛎能固涩下焦,除湿浊。公英、益母草清热解毒利湿。药物灌肠由结肠吸收药物,清除代谢废物,减轻肾脏负担,有效保护残余肾功,延缓肾衰的进展。药物灌肠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较有效。
   
  4  治疗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起病急,病情重,传染性强,当尽早治愈,否则易出现脱水等多种变证。尤其对老年人和小儿更应尽快根治。临床治疗除积极抗炎治疗外,配合中药灌肠常可缩短病程。临床常用:白头翁30g,公英30g,五倍子20g,黄芩30g。水煎150ml保留灌肠。
 
  5   治疗高热不退
 
  以冷盐水灌肠可治疗高热不退,以安宫牛黄丸研细粉末和水100ml保留灌肠,可退高热,亦可用于治疗脑出血急性期高热神昏病人,有醒脑开窍之功。
 
  综上所述,以中药水煎制成灌肠液灌肠,药物可通过肠道直接被吸收。此法临床副作用小、疗效好,可广泛治疗多种疾病,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   1 210000 内蒙古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   
 
  2 内蒙古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医院
 
  (编辑:悦  铭)   

作者: 苏海燕1,王敏2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