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年第7卷第5期

浅析83例巨幼细胞性贫血形态学诊断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据我院1998~2006年间,对83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细胞形态学诊断分析如下。女44例,年龄20~65岁)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中发现有17例血常规报告单中血小板计数降低,占比例的20%,同时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也降低,有些医师只注意到以上三系明显减少,忽略了其他细胞参数,易误诊为再障收至入院,住院治疗期间行骨髓穿......

点击显示 收起

  据我院1998~2006年间,对83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细胞形态学诊断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3例(男39例,年龄21~79岁;女44例,年龄20~65岁)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中发现有17例血常规报告单中血小板计数降低,占比例的20%,同时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也降低,有些医师只注意到以上“三系”明显减少,忽略了其他细胞参数,易误诊为“再障”收至入院,住院治疗期间行骨髓穿刺作为明确诊断。其骨髓检查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系、红系均有明显巨幼改变,巨核系中巨核细胞数量少,功能差,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少见,血小板分布单个散在少见。以上均符合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象特征。血象上表现MCV、MCH均升高,RDW升高,成熟红细胞以大细胞性为主,红细胞、血红蛋白均减少,其中以红细胞减少更为明显,因此明确诊断为巨幼细胞性贫血。

    1.2  方法  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

    2  结果

    83例巨幼细胞性贫血病例中有3例巨幼细胞性贫血以粒系细胞显著增生核巨幼改变为特征,12例巨幼细胞性贫血多以红系细胞显著增生核巨幼改变为特征,以上15例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特殊类型,其比例为18.1%,其余68例巨幼细胞性贫血以红细胞核粒系细胞二者均显著增生和巨幼改变为特征,占总数的81.9%。

    3  讨论

    由于我区是以哈萨克民族为主的农牧民地区,他们长年身居山区,牧场,其膳食单调,以肉类、面食为主,再加上当地卫生诊所水平,条件有限,致使症状加重;患者往往贫血严重,长期有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和食欲不振等症状,致使体力不支才来我院就诊,进行血常规检验,报告单上显示“三系”明显减少,另误认为“再障”收至入院。

    据以上病例分析,我们从巨幼细胞性贫血形态学特点可把巨幼改变分为以粒系细胞巨幼改变为主,以幼红细胞巨幼改变为主和以幼红细胞、粒系细胞均发生巨幼改变为主的三种类型。经骨髓象分析如下:(1)以粒系细胞增生为主的巨幼改变,其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和极度活跃,大量增生以粒细胞为主,表现为晚幼粒细胞以上阶段细胞比值升高,其胞体体积增大,胞核肿胀,多见折叠,胞浆呈灰蓝色,特异性颗粒减少,胞浆内有大量嗜天青颗粒的晚幼粒细胞增多,而红系增生基本正常或减低,其幼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并无明显巨幼改变。(2)以红系和粒系细胞均发生了巨幼改变为主的巨幼改变,其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均为明显活跃和显著活跃,以红系细胞增生为主,并可见各阶段细胞均发生巨幼改变,而粒系细胞增生不明显,但其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细胞也发生了巨幼改变。(3)以红系细胞为主的巨幼改变,其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和极度活跃,大量增生的细胞以幼红细胞为主,各期细胞均有巨幼改变,而粒系细胞增生不明显或有时增生相对减低。以上三种类型的巨核系无明显异常。

    在巨幼细胞性贫血中以粒系细胞为主的巨幼改变,由于红系巨幼改变不明显,而粒系各阶段细胞均发生了巨幼改变,且胞浆内非特异性颗粒增多,易误认为是MDS病态造血的特征,尤其以巨幼改变的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增多的病例有可能误认为是MDS中RAEB(骨髓象中原始细胞占5%~20%,血片原始细胞<5%)和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异常早幼粒和中幼粒细胞相混淆,而以幼红细胞为主的巨幼改变,骨髓象主要以红系细胞巨幼改变为主,同时伴有粒系细胞和巨核系变化,此种形态特征要与MDS中RA(骨髓象中原始细胞<5%,血片原始细胞<1%)和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红血病及红白血病加以区分,以免误诊、漏诊。


作者单位:836500 新疆阿勒泰,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检验科

作者: 薄蔚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