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年第7卷第7期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29例临床观察报告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自1992~2007年共收治了急性脑血管病346例,其中有29例发生了上消化道出血,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急性脑血管病346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29例。年龄50~59岁100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60~69岁85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

点击显示 收起

    自1992~2007年共收治了急性脑血管病346例,其中有29例发生了上消化道出血,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急性脑血管病346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29例。男210例,女136例。年龄50~59岁100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60~69岁85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70~79岁131例,上消化道出血12例;80~89岁30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

    1.2 出血原因 346例中脑溢血166例(高血压147例,占8.5%,病因未明19例,占11.5%),并发上消化道出血21例(占脑出血11.4%);脑栓塞12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88例,占71.4%,动脉粥样硬化16例,占13.8%,病因未明18例,占14.8%),并发上消化道出血8例(占脑栓塞1.9%);蛛网膜下腔出血58例,无一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1.3 诊断标准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成都会议)修定的诊断要点。患者既往无消化道出血及溃疡病史,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依据是呕血或黑便。

    1.4 出血量 20~100ml 14例,101~200ml 6例,201~300ml 6例,1500ml 3例。

    1.5 出血距起病时间 <1天10例,1~3天9例,3~6天7例,15天3例。

    1.6 治疗与转归 346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进行急诊治疗。脑溢血166例病人中,有85例入院即预防性给予甲氰咪胍或雷尼替丁静滴, 无一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对已出血的29例病人立即给予甲氰咪胍0.4g静脉滴注,每日2次。出血量大者禁食24h。

    1.7 治疗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停止(呕血停止,大便潜血试验阴转或外观颜色明显恢复)1~2天内者16例,上消化道出血后即自动出院者9例,4例无效(治疗半月后病情不稳定,大便潜血试验仍++)。自动出院者均死亡。

    2 讨论

    2.1 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15.7%。本文由于有85例脑出血病人预防性给药,故发生率降到6.1%。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尤以脑出血多见。本文166例脑出血病人中有2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11.4%,而脑栓塞122例中有8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1.9%,蛛网膜下腔出血58例,无一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2.2 发生机理 上消化道出血它是脑出血严重并发症之一,特别多见于脑干出血,常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相关,即病情越严重,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越高。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预后较差,病死率可达半数以上。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病变包括溃疡、黏膜出血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慢性溃疡急性发作等。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时间以脑出血后第1~2周居多。主要是机体在受急性创伤、烧伤、感染、出血等应激原刺激时,可引起机体机能发生一系列变化。在消化道最多见的是应激引起的消化道溃疡,其产生机理是由于对胃或十二指肠的“损害性因素”胜过“保护性因素”的作用。机体在脑血管意外时由于机体血液重新分布,是富强内脏缺血,致使消化道黏膜缺血,黏膜上皮细胞能量不足,不能产生足量的碳酸氢盐和黏液,胃黏膜屏障破坏,H+进入上皮细胞成为损害因素。再者,上皮细胞再生能力不足,对已损伤部位修复造成困难。由于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使蛋白质分解大于合成,上皮细胞更新减慢,再生能力降低,也对已损伤部位修复造成困难,因此出现了上消化道出血。

    2.3 预防性治疗 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尤其是昏迷病人常规插胃管,以便及时观察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对于脑出血病人出血量多者,常规使用H2-受体阻断剂甲氰咪胍,可大大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2.4 治疗 对急性脑出血病人必须抓紧降颅压,降血压,抗感染,维持水电酸碱平衡,降低组织耗氧量。对脑栓塞病人除上述以外还需活血化瘀、溶栓治疗。上消化道出血防治的重点是保护胃黏膜,降低和中和胃酸,使胃pH控制在4以上和积极治疗脑出血。


作者单位:845350 新疆阿图什,阿图什市人民医院

作者: 沙尼亚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