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8年第8卷第5期

偏执性精神病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偏执性精神病是一类“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的精神障碍,患者一般具有病前的病理性性格特征,在生活事件的刺激作用下发病,病后其意志活动增强,对社会、家庭均造成很大的危害。本文以“被害妄想、反复诉讼”为主要症状的偏执性精神障碍加以论述、分析。【关键词】偏执性精神病被害妄想反复诉......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偏执性精神病是一类“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的精神障碍,患者一般具有病前的病理性性格特征,在生活事件的刺激作用下发病,病后其意志活动增强,对社会、家庭均造成很大的危害。本文以“被害妄想、反复诉讼”为主要症状的偏执性精神障碍加以论述、分析。

【关键词】  偏执性精神病 被害妄想 反复诉讼

   偏执性精神病是一类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病因未明的、病程迁延的精神障碍[1]。本病以系统而牢固的妄想为主,其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性而不荒谬、其精神活动完好,一般不导致社会衰退。常见的妄想有被害、嫉妒、诉讼、钟情、夸大、疑病等形式。笔者在临床中以“被害妄想、反复诉讼”为主要症状的偏执性精神病加以分析,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例1,男,61岁,已婚,退休工人,小学文化。因“敏感多疑、反复上告3年”而收入院。患者病前性格敏感多疑、孤僻、不相信任何人、自我为中心、执拗、遇事黏缠、反复无常。于2002年其居委会规划,房屋拆迁。患者对拆迁赔偿漫天要价,拒不拆迁,后经主管部门批准,强行拆迁后,患者极为不满到处诉讼上诉,并要求公安部门立案,因为民事经济案未予立案,便认为居委会串通了公安部门,多次到市、省、京上访,多次由镇政府接回,并多次调解处理,达不到他的要求,仍反复上告,认为政府都是串通的,打击报复他。于2004年有当地公安机关委托某医院精神病司法鉴定所行司法鉴定为“偏执性精神病”,随送入我院治疗。精神检查:意识清,言语条理,谈话切题,无幻觉,暴露有关系,被害妄想,怀疑都串通起来打击报复他,情绪不稳,意识活动呈病理性增强,反复上告,不承认有病,无自知力。

    病例2,女,66岁,已婚,农民,文盲。因“疑己迫害,反复诉讼21年”而收入院。病前性格:敏感多疑,自以为是,急躁易亢奋,于1985年严打时,其子因偷盗违法被判刑,后减刑释放,患者认为其子犯罪是本村一村干部教唆的,应该判教唆犯的刑,不该判其儿子的刑,是那村干部原因,他买通了公安局害她儿子,为此便到处上访,讨个说法,后又因村地分配原因,认为分得不公,多次到村委镇政府大吵大闹,谩骂,亦多次被公安机关拘留。她认为是那一村干部买通了上面,迫害她,曾30多次到北京上访,于2007年8月份由当地公安部门委托某医院精神病疾病司法鉴定所进行鉴定为“偏执性精神病”,随送入我院治疗。精神检查:意识清,言语流畅,答话切题条理,无幻觉,暴露有被害妄想,记忆力、智力完好,情感交流时易激动,意志活动病理性增强,对疾病无认识能力,故无自知力。

    2  讨论

    此类患者均以“疑己迫害,反复诉讼”为主要症状,他们一般具有人格缺陷,如敏感多疑、固执、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劝说,易冲动等。在一定生活事件精神受刺激下而缓慢起病,持续进展,把任何事情都给予病态思维的理解,坚持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对政府的处理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感到不满,不能听从他人合理地劝说及解释,不断强化自己的观念,以致形成牢固系统的被害妄想,虽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生活事件),但已远远超出事实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在诉讼过程中,其妄想的范围亦不断扩大、泛化,认为当地政府、公安、甚至上面主管部门都串通好了,联合起来打击报复迫害他,对社会极为不满。其妄想的内容有一定的现实性而并不荒谬,不了解情况难辨真伪,容易让一些不明真相,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信以为真,让人同情。如病例2因多次去北京上访,曾有多名记者为其所谓“官司”。此类疾病的患者反复多次上访,严重的扰乱了社会的公共秩序,牵扯了政府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一般此类疾病预后较差,患者还有继续上访的可能。目前药物尚无明显的疗效,采取积极地医疗监护措施是可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18.


作者单位:271602 山东肥城,肥城市精神卫生中心

作者: 范贤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