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9年第9卷第10期

浅谈祛湿法的临床应用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祛湿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湿邪在临床上致病相当广泛,如侵入脾胃,导致人体气困无力,食欲不振,头重如裹,大便溏薄。侵入肠道,可导致湿热下痢,以及妇女赤白带下等等,可见湿邪致病相当广泛。目前,西医对湿邪为病,疗效较差。...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祛湿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在中医治疗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湿邪在临床上致病相当广泛,如侵入脾胃,导致人体气困无力,食欲不振,头重如裹,大便溏薄;侵入肝胆,可导致黄疸、肝炎;侵入肠道,可导致湿热下痢,以及妇女赤白带下等等,可见湿邪致病相当广泛。目前,西医对湿邪为病,疗效较差。因此,研究祛湿法的临床应用,乃是医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祛湿法;临床应用;病案举例

祛湿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在中医治疗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湿邪的性质和特点是: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性重浊,“重”是沉重的意思,是受湿邪以后的自觉症状。“浊”即秽浊不清,湿性粘滞,感邪缠绵难愈,常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病变。湿邪为病,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长夏季节,阴雨连绵,雾露潮湿之邪侵入体;二是经常居住潮湿,长时期工作在潮湿的环境之中;三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从内生;归纳起来,即外湿和内湿两种。湿邪在临床上致病相当广泛,如侵入脾胃,导致人体乏困无力,食欲不振,头重如裹,大便溏薄;侵入肝胆,可导致黄疸、肝炎;侵入肠道,可导致湿热下痢,以及妇女赤白带下;侵入体表,可导致人体身热不扬等,可见湿邪为病非常广泛。

  1  祛湿法的临床应用

    祛湿法所用方药,包括燥湿化浊,清热利湿,利水化湿,宣散湿邪等;(1)燥湿化浊,主治湿浊内盛,胸痞腹满,主要由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浊药组成,可使气机通畅,湿去浊化。常用药物如苍术、川朴、陈皮、藿香,常用方剂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2)清热利湿,主要作用是湿热两清,治疗湿热两盛或湿从热化,以及湿热下注。如湿温、黄疸、下肢痿痹,疫疠等症。常用药物如茵陈、栀子、苡米、叩仁、苍术、黄柏,常用方剂如茵陈蒿汤,三仁汤,二妙散。(3)利水化湿,主治水湿壅盛,小便不利,水肿癃闭,石淋,本法可使湿从小便排出。用药如茯苓、泽泻、车前、滑石、金钱草等。常用方剂如五苓散、八正散。(4)湿化水湿,此类药物具有温阳化湿,治疗湿从寒化,阳不化水的痰饮,阴水,肾着等。药如;附子、干姜、肉桂,方剂如苓桂术甘汤、实脾饮。(5)宣散湿邪,是治湿气在表,寒热体痛,苔白脉滑之证,或湿脚气,两脚肿痛,胸闷,呕恶,常用药如:羌活、独活、苏叶、槟榔、吴芋、生姜,常用方剂如羌活胜湿汤,鸡鸣散等。

  2 病案举例

    病例1,湿热黄疸(乙肝肝硬化腹水);男,59岁,农民。4年前诊断为乙型肝炎,曾在陕西兴平董应龙医院,富平县医院诊治好转,之后反复出现黄疸,尿少,腹胀,纳差,时呕血,黑便。于2008年1月1日来本院诊治,本院以“肝硬化腹水”收住。

    体格检查:T36.5℃,P 74次/min R19次/min,BP 120/70mmHg。发育营养差,神志清,精神不佳,表情淡漠,呈慢性消耗性病容,面色黧黑、浮肿。巩膜及皮肤重度黄染、表浅淋巴结不肿大。颈胸皮肤可见散在蜘蛛痣,头颅五官端正,颈软,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6次/min,律齐,心音可,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界无扩大,腹胀,叩诊呈轻度移动性浊音。肝剑突下6cm,质硬,脾左肋缘下3cm,质硬,无明显压痛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双下肢呈轻度凹陷性水肿。神经系统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谷丙转氨酶ALT 420IU/L,谷草转氨酶AST 611IU/L,总胆红素TBIL 209.4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 69.4μmol/L(2008年1月1日富平县医院检验化验单)。

    超声提示:肝脏大小正常,内光点粗大、回声强、分布尚均匀,脾大、腹水少量,门、脾静脉内径增宽,符合肝硬化声像改变,胆壁继发改变。

    西医西药:10%GS 500ml,强力宁60ml,清开灵30ml,维生素C 3.0g静滴。10%GS 500ml,维生素B6 200mg, ATP 40mg,Co-A100u,肌苷0.4g,门冬氨酸钾镁20ml,每日一次,静滴。同时利尿保钾对症治疗。

    中医中药:此例属阳黄范畴:证属湿热蕴结,热重于湿,主证为:目黄身黄,其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侬,恶心呕吐,小便短少色黄,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舌苔黄腻,脉弦数。

    立法:清热利湿,佐以通便。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1月1日初诊:茵陈30g,大黄10g,山栀10g,泽泻10g,猪苓10g,云苓10g,二花15g,连壳10g,虎杖12g,白茅根30g,薏仁20,车前子30g,大腹皮12g,甘草10g,五剂,水煎服,日二次。

    1月6日二诊:经服上药后症状缓解,仍大便不畅,小便量少色黄,守原方,去泽泻、车前,加龙胆草10g,藿香10g,佩兰10g,苍术10g,5剂。

    1月10日三诊:中药服10剂后,皮肤发黄开始消退,小便量增多,色淡,呕血、便血止,食欲增加,精神转佳,但舌苔仍黄腻,脉弦数,仍守原方加丹参15g,5剂。

    1月15日四诊:一般情况好转,可下床活动,行走平稳,面色由黧黑转黄,略红润、食欲可、腹胀减轻、小便量多、色淡,大便通畅,肝脾缩小、舌苔薄黄,略腻、质红、脉弦。经守原方加泽泻10g,10剂。
   
  1月21日盈亏富平县医院复查肝功:谷丙转氨酶53Iu/L,谷草转氨酶160Iu/L,于1月23日好转出院。出院后,嘱继用保肝药物治疗。经随访,2008年6月患者在西安唐都医院复查肝功,各项指标正常,乙肝表抗转阴。笔者2008年7月初见到该患者时和年初判若两人,面色红润,精神饱满,食欲、大小便均正常,腹水消失。

    病例2,男,24岁,农民,1998年秋末因患慢性腹泻,长达一月有余。此前,在当地医院输液,经用抗生素,中西药物治疗,不见好转。后来诊治,观其病人:面黄肌瘦,精神不佳,表情淡漠,萎靡不振。主诉: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四肢不温,肠鸣亢进,畏寒喜热。查:舌苔白腻,脉濡弱。

    辨证:脾虚湿阻,肾气不固。
   
  立法:健脾化湿,温肾,涩肠固脱。

    方药:真人养脏汤加减。

    处方:党参15g,炒苍术15g,川朴10g,砂仁10g(后下),元胡10g(研),炙粟壳10g, 煨诃子10g,炒白术12g,肉桂6g(后下),木香6g(后下),五剂,水煎服,日服三次,温服。
    经上方治疗后,二诊以上症状明显减轻,精神转佳,有食欲、四肢转温,大便变稠。续守原方,加藿香10g,  佩兰10g, 七剂。三诊,临床基本治愈,食欲、大便均正常,为巩固疗效,后改用健脾丸调理数日,身体康复。

    3  体会

    祛湿法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早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临证指南医案·湿》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均有论述。湿邪侵犯人体,往往缠绵难愈,且病程长,西药对此疗效较差,不够理想,病例2即属此类,当地用西药治疗数日,仍未见效,遂转中医治疗。

    对于湿邪为病,首先应辨明内湿、外温或是内外相兼。证属湿热或是湿阻中焦。故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内湿中,脾被湿困临床尤为常见,因脾的特性喜燥恶湿,喜热恶寒。夏秋之委,人们往往喜食生冷,最易伤脾,因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脾与胃相表里,为后天之本。因脾最恶寒湿,所以首先考虑健脾的问题,其次才是肾。至于疾病已属脾肾两虚,那就要健脾补肾,切不可拘泥,一脏一腑,应当有整体观念。孙思邈说:“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医,临证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我们应当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不要墨守成规,敢于向古人挑战,运用中西结合两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单位:711708 陕西富平,富平县薛镇中心卫生院

作者: 雷三礼,井养坤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