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年第15卷第11期

历史的对待伊里扎洛夫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问题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摘要:【关键词】历史的对待伊里扎洛夫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伊里扎洛夫理论与技术,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通过英文期刊传播到国内,我国学者于1989、1990年从ClinOrthop上看到由伊氏本人撰写的3篇论文,详细介绍了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情况(其实,他的第1篇有关骨骺牵伸的文章是1969年发表的,当时......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历史的对待伊里扎洛夫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

 伊里扎洛夫理论与技术,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通过英文期刊传播到国内,我国学者于1989、1990年从Clin Orthop上看到由伊氏本人撰写的3篇论文,详细介绍了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情况(其实,他的第1篇有关骨骺牵伸的文章是1969年发表的,当时国内处于文化大革命混乱时期,俄文期刊在我国因政治原因也停止订用,只有少数几个大学图书馆继续订,但无人再看了),国内《小儿麻痹研究》上也曾摘译刊登过,潘少川在中华外科杂志及中华骨科杂志曾有过专文,作者也发表过引用和论述的文章,可以说国内早在20年前就已推广应用于肢体延长,90年代已用于矫正膝关节屈曲畸形,1989年作者在亚运村吉林宾馆开儿麻学术会议时,山东的一位代表就曾介绍用骨外固定矫正>120°的膝屈曲畸形。
   
  在肢体延长方面,用慢速牵伸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为促进骨骺加速生长,20世纪50年代初就有许多西方学者研究,每日0.2~4.0 mm牵伸可不分离骨骺,1959年Ring首先用1 mm/d将骨骺牵伸分离,骨延长>3 cm,部分动物成骨良好,因单边外固定器不稳定,部分动物失败而成骨不全。伊里扎洛夫得益于他的环式交叉穿针达到多平面稳固固定而成功,1969年他首先发表临床和实验报道,最长者达11 cm。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历史就没有事物本身。”但也不可磨灭伊里扎洛夫功绩,他的成功在于更细致、更全面研究了这个问题,因此在1989、1990年才在Clin Orthop总结出3篇有深远影响的学术论文而成为肢体延长和矫正力线畸形的马蹄内翻足发展史的里程碑。张应力与压应力均能促进骨生成,Roux(1895)认为纯应力和张应力能躯动成纤维细胞向分化成骨方向发展,有利于成骨。至于压应力,Pauwels(1981)强调骨不连的治疗是一个力学问题,除纯粹的应力外,如消除断端间剪力、移动或扭力,则骨不连将在短期内骨化。促进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这早在19世纪已被全世界广泛认可,许多著名著作都有Roux、Wolf定律介绍,伊里扎洛夫在这方面做了一些补充,据此,可以说伊里扎洛夫理论不是新问题,国内早有推广应用。当今的问题是如何深入探讨压应力和牵张应力促进成骨的机理,将应力定量及与成骨的关系,分子学基础又是什么?骨外固定技术本身就是最早的微创理念,历史上著名的骨科大师如Malgaigne Lambotte等都大力倡导骨外固定,也是目前治疗四肢骨折最微创的手术,关节镜的发展也是微创,微创是外科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目标,骨外固定技术是微创的内容之一,目前推广不够,主要是受市场经济影响导致内固定过度应用。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矫形外科中心

作者: 李起鸿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