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年第16卷第21期

后路开门式椎板切除治疗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症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治疗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及其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月收治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症患者25例,手术采用后路开门式椎板切除减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平均2年6个月随访,本组患者术后无1例症状加重,平均手术时间1。[结论]后路开门式椎板切除减压可有......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治疗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及其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月收治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症患者25例,手术采用后路开门式椎板切除减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平均2年6个月随访,本组患者术后无1例症状加重,平均手术时间1.9 h,平均输血量200 ml,根据Epstein标准评定:优13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88%。[结论]后路开门式椎板切除减压可有效地避免脊髓损伤,是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胸椎; 椎管狭窄; 减压术

退变性胸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压迫症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可引起下肢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的障碍,严重者会导致截瘫发生。保守治疗一般无效,手术减压是唯一的治疗方法[1]。由于胸椎管的解剖特点,使得采用传统的手术操作方法有导致受压脊髓进一步损伤的可能。手术的高风险也是一直困扰骨科医生的一大难题。自2002年1月~2007年1月,作者采用后路开门式椎板切除的方法[2]对25例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经随访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9~71岁,平均52.2岁;病程9个月~10年,平均4.5年。本组患者均行X线片、CT及MRI检查。X线片显示:脊椎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椎间隙变窄,关节突内聚,骨质广泛增生。CT显示胸椎后纵韧带骨化8例,黄韧带肥厚和骨化13例,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黄韧带肥厚4例。MRI显示单节段病变5例,双节段8例,多节段12例,脊髓不同程度受压,T2加权像显示脊髓出现异常信号。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均起病隐匿,呈进行性加重。有明显诱因者3例,为弯腰负重时受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肢无力、麻木,步态不稳,胸腹部有束带感,部分患者合并有肋间神经痛及胸背部慢性疼痛,有12例患者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神经系统检查:脊髓受压平面以下感觉减退,下肢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1.3  手术方法

    本组手术均采用局部麻醉,患者俯卧位。取后正中切口,剥离双侧椎旁肌,显露椎板至两侧横突,自基底部切除棘突。沿双侧关节突内侧缘,用尖嘴咬骨钳或磨钻去除椎板外层皮质及部分椎板内层皮质,仅保留一薄层椎板内侧骨皮质,在减压区域上下缘横行切断未钙化的黄韧带,在神经剥离子探查保护下,用磨钻去除原保留的薄层椎板内侧骨皮质,将已近游离的减压区数个椎板从一侧整块地缓慢掀起,对孤立的粘连部位用尖刀紧贴致压物切断,将上述数个椎板由一侧掀开整体去除减压。在椎板开门切除减压前15 min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快速静脉滴注。去除上述椎板后,对临近减压区域的剩余椎板,可用枪式咬骨钳进一步修正,以达彻底减压目的。对跳跃式胸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了分节段减压方式进行。本组患者均未行病变节段融合固定手术。术后常规负压引流24~48 h,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静脉滴注抗生素。

    2  结果

    疗效评定:功能评定参考Epstein评分标准[3]。结果分为优、良、可、差四级。优: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良:症状明显减轻,能够维持正常生活和从事轻体力劳动;可:症状减轻,生活不能自理;差: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本组25例患者,经15~75个月(平均2年6个月)随访,优13例,良9例,可3例,术后无1例症状加重,优良率88%。平均手术时间1.9 h,平均输血量200 ml。

    典型病例:患者,男,67岁,因下肢无力、麻木、步态不稳,伴胸腹部束带感5年入院。查体:T8平面以下痛觉减退,左下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Ⅳ级,双下肢生理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MRI检查示:脊柱退行性改变,胸椎多节段黄韧带肥厚、骨化,脊髓硬膜囊受压(见图1)。临床诊断胸椎管狭窄症。常规术前准备后于2005年2月3日行后路开门式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后效果满意。随访3年双下肢肌力Ⅴ级,皮肤感觉无减退,恢复正常生活及原工作。

    图1MRI显示胸椎多节段黄韧带骨化致脊髓受压

    3  讨论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对其保守治疗一般无效,治疗该病的唯一有效方法是对胸椎管进行有效的减压。因此,本病一经确诊,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特别是对脊髓损害短期内呈进行性加重的患者,更应在脊髓发生不可逆性损害之前进行手术。关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多数学者认为,对由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肥厚、骨化造成的胸椎管狭窄患者,后路减压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4]。

    但传统的椎板减压方法不适用于胸椎管狭窄症。传统的椎板减压方法是从椎板下伸入咬骨钳咬除骨质,对于狭窄的胸椎管来讲,即使咬骨钳很薄,也很难插入椎板与硬脊膜之间。咬骨钳的反复强行伸入椎板下,势必对胸髓形成反复的冲击,造成脊髓的损伤,这也是引起部分患者术后症状加重的重要原因。而开门式椎板整体切除有效地避免了上述脊髓损伤的可能:①开门式椎板整体切除减压时,是用尖嘴咬骨钳或磨钻在关节突内侧开槽后,将椎板整体去除,操作是在椎管外进行,不需枪式咬骨钳反复伸入椎板下,减少了对脊髓的冲击损伤。因此,也不会造成术后原脊髓损伤的加重。②似“开门”样掀起整块椎板,避免了“蚕食式”咬除椎板时在切除与未切除椎板之间形成的疝性压迫,对脊髓的保护也有重要意义。③整体开门减压后,对临近开门区域边缘的孤立致压物,可用枪式咬骨钳进一步减压、修正。由于这时整个胸椎管已敞开,用薄枪式咬骨钳对孤立致压物进行减压是安全的。本组25例退变性胸椎管狭窄患者,采用后路开门式椎板切除治疗后,无1例症状加重,优良率88%,取得满意疗效。平均手术时间1.9 h,平均输血量200 ml,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并未明显增加。

    手术及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①责任病变节段的确定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多节段均存在病变压迫的病例,术前更应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结合CT、MRI检查结果确定需进行手术的部位。重要责任病灶的遗漏,是导致手术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在对责任病灶的确定过程中,MRI检查有重要意义。②术中手术节段的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在确定了需进行手术的责任病灶后,在术前与术中均需进行定位,确定手术减压的椎板节段。术前可用金属针在体表定位后拍摄X线片,并用甲紫标记,术中显露椎板后应进一步用C型臂X线机准确定位需减压节段。③减压范围应是包括病变节段在内的上、下各一个正常椎板,以达到减压彻底的目的。病变节段椎板的上下缘处,椎管容积相对较大,对相对正常的黄韧带切除,更有利于手术的操作。对多节段均有病变的患者,可采取分段的方法进行减压。④关于麻醉方式的选择,作者认为最好选用局部麻醉。在局部麻醉状态下,术中对脊髓的轻微刺激就会引起患者明显的下肢反应及疼痛,患者的明确反应可以避免损伤脊髓,大大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此外,在局麻状态下,还可以根据患者术中肢体活动及症状改善的情况来判断手术的效果。本组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均顺利地完成了手术。⑤在围手术期用药方面,作者的体会是:在脊髓减压前15 min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快速静脉滴注,术后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药物的应用可减轻脊髓再灌注损伤,对防止非手术操作失误导致的术后症状加重,有一定的预防意义[5]。⑥关于脊柱的稳定性。由于减压是沿双侧关节突内侧缘进行,保留了双侧小关节突,因此,手术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不大。本组25例患者手术中均未行病变节段融合固定手术,经随访,未发现远期脊柱滑脱、脊柱不稳情况的发生,临床效果满意。

    总之,手术减压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唯一有效方法。后路开门式椎板切除减压可有效地避免手术对脊髓的刺激,大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降低了手术的风险,是治疗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赵建民, 党耕町.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 13: 224-226.

[2] 陈立民,姚猛,孙崇毅,等.开门式椎板切除空洞分流术治疗脊髓空洞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441-442.

[3] Epstein NE, Schwall G. Thoracic spinal stenosis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challenges[J]. J Spinal disord,1994:259.

[4] 胡海升,杨利民,林勇,等.椎板分层摘除法治疗胸椎管狭窄症[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86-89.

[5] 郝永宏,邓树才,马毅,等.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在胸椎管狭窄症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194-196.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骨科,哈尔滨市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