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年第17卷第12期

三种钉板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分析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比较分析3种髓外钉板治疗的效果,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应用DHS治疗56例,DCS治疗54例,解剖钉板治疗38例。[结论]DCS治疗转子间骨折疗效满意,可适应于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其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较低。DHS对EvansⅠa型、Ⅱb型转子间骨折固定效果较好。...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比较分析3种髓外钉板治疗的效果,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应用DHS治疗56例,DCS治疗54例,解剖钉板治疗38例。[结果]本组134例获得随访,其中DHS组53例,DCS组46例,解剖钉板组35例。随访时间6~ 18个月,平均为9个月。DHS组:平均手术出血量为250 ml,平均手术时间为100 min,并发症发生率13. 2%,优良率84. 9%;DCS组:平均手术出血量为220 ml,平均手术时间为90 min,并发症发生率4. 3%,优良率93. 5%;解剖钉板组:平均手术出血量为200 ml,平均手术时间为80 min,并发症发生率37. 1%,优良率68. 6%;[结论]DCS治疗转子间骨折疗效满意,可适应于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其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较低;DHS 对Evans Ⅰa型、Ⅱb型转子间骨折固定效果较好;无锁定解剖钉板最好用于Evans Ⅰa型转子间骨折。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内固定; 治疗分析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近几年有上升趋势,主要由于人口的老年化和交通工具的发展而引起。在治疗上公认以手术为主。作者从1998年1月~ 2007年12月采用动力髋(dynamic hip screw,DHS)、动力髁(dynamic condyle screw,DCS)及解剖钉板(anatomic plate)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48例。本文对三组内固定疗效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以便临床针对不同情况采用更合理的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148例,男89例,女59例;年龄25~ 98岁,平均48岁;DHS固定组56例,DCS固定组54例,解剖钉板固定组38例;按Evans分型:Ⅰ型130例(顺转子型),其中Ⅰa型23例, Ⅰb型26例,Ⅰc型36例,Ⅰd型45例;Ⅱ型(逆转子型)18例;按损伤原因分:车祸伤64例,跌伤46例,高空坠落伤38例;按伤口分:闭合性骨折128例,开放性骨折20例,其中伴有复合骨折的24例,复合其他伤15例。

    1.   2     治疗方法

      本组急诊手术16例。其余病例在入院后常规行胫骨结节牵引或皮肤牵引2~ 14 d,平均4 d。术前行全面常规检查,拍X线片,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分主次行复合伤的治疗。根据医师个人的经验和骨折类型选择DHS、DCS及解剖钉板固定。术中常规行X线透视导引和检查,常规置放负压引流管,术后抬高患肢、预防感染治疗。

     DHS固定方法:患侧臀部垫高15°,髋外侧切口,切开软组织,显露大转子顶点及部分骨折线。复位后保持患肢轻度外展及内旋位,膝部抬高20°~ 30°。透视下在大转子顶点下2~ 3 cm处向股骨矩方向钻入导针,在大转子顶点上向股骨头颈上1/3钻入克氏针1~ 2枚,以作临时固定。选好定位针后,拧入主钉及安放钉板。

     DCS固定方法:体位、切口及显露等同DHS。透视下在大转子顶点向股骨头下1/3方向钻入导针,在大转子顶点上向股骨头颈上1/3及大转子下2 cm处各钻入克氏针1枚,以作临时固定。选好定位针后,拧入主钉及安放钉板。

     解剖板固定方法:体位、切口、显露及复位等同上。贴服股骨近端解剖板与大转子部,在板头针孔处向股骨颈方向钻入克氏针2枚,以作临时固定。分别在板近段大转子部向股骨颈头方向钻入3枚直径为6.   5 mm半螺纹松质骨加压螺钉,螺钉在股骨头内呈“品”字形或交叉均可。

    1.   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病人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及髋关节功能判定标准(JOA)[1]分为:优:12~ 14周骨折已骨性愈合,JOA评分为90~ 100分;良:15~ 20周骨折已骨性愈合,JOA评分为80~ 89分;可:骨折骨性愈合在12~ 20周, JOA评分为70~ 79分;差:骨折骨性愈合在20周以上或不愈合或畸形愈合,JOA评分为<70分。

    2     结     果

    本组148例中134例获得随访,其中DHS组53例,DCS组46例,解剖板组35例。随访时间6~ 18个月,平均为9个月。有关3种内固定方法的术中失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疗效评定见表1~ 3。

    统计学分析:进行x2检验。术后并发症(表2):x2=9.   38, P<0.   01,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术后疗效评定:(表3)为:x2=17.   42, P<0.   05,有统计学意义。

    典型病例1:患者,男,35岁,因“骑摩托车摔伤致左髋疼痛、功能受限1 d” 入院。专科情况:左下肢轻度外旋畸形,大转子部皮下淤血,左髋部被动及大转子扣击痛;X线片示:左股骨顺转子间骨折,骨折无明显移位,小转子完好。入院诊断:“左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 Ⅰa型)”。经术前准备后,于第3 d在硬腰联合麻醉下,经髋外侧切口行“切开解剖钛板内固定术”。术中X线检查骨折对位良好。术程顺利,出血约200 ml,手术历时80 min。术后伤口愈合良好,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良好。术后9个月拆除内固定(图1)。

    典型病例2:患者男,75岁,因“行走摔伤致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3 d”入院。专科情况:右髋部轻度屈曲、内收、外旋畸形,大转子上移约2 cm;大转子顶部扣击及髋部被动活动痛。X线片示;右股骨大转子顺转子间骨折,呈粉碎性,骨折远端上移;累及小转子骨折并分离移位。入院诊断:“右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 Ⅰd型)”。经术前准备后,于第3 d在硬膜外麻醉下,经髋外侧切口入路行“切开复位、DCS钛板内固定术”。术中X线检查骨折对位良好。术程顺利,出血约300 ml,手术历时90 min。术后伤口愈合良好,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良好(图2)。表1     术中、术后指标分析组别术中出血量表2     术后并发症比较组别内固定松表3     内固定疗效评定(例)组别优良可差优良率

    典型病例3:患者,女,74岁,因“行走摔伤致左髋部疼痛,活动受限30 min”入院。专科情况:左髋部周围肿胀,轻度屈曲、内收、外旋畸形,大转子上移约2 cm;大转子顶部扣击及髋部被动痛。X线片示;左股骨大转子顺转子间骨折,累及小转子骨折并分离移位。入院诊断:“左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 Ⅰc型)”。经术前准备后,于第3 d在硬膜外麻醉下,经髋外侧切口入路行“切开复位、DHS钛板内固定术”。术中X线检查骨折对位良好。术程顺利,出血约400 ml,手术历时120 min。术后伤口愈合良好,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良好(图3)。

    3     讨     论

    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2种系统固定,即髓内固定系统,如Gammar钉、PFN等;髓外固定系统,如DHS、DCS等。但无论哪一种固定方式,都有其优缺点,至今还不能认为哪一种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唯一可靠的固定方法。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复杂:骨折类型多样,骨质条件各异,使用者操作水平不同,故各种方法的疗效也各不相同。髋关节为下肢负重活动的应力集中点,股骨转子间骨折之所以难以可靠固定,主要受髋部周围肌肉,下肢重力和下肢力的传导有关。 针对不同固定装置的优缺点,只要熟练掌握,固定方法选择得当,均可达到有效的内固定作用。

    图3a     骨盆术前正位X线片示左转子间骨折,小转子骨折分离移位     图3b     左髋术后正位X线片示骨折复位良好,DHS固定良好

    DHS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已被公认为有效的内固定物。其钉板设计特点为髓外张力侧固定,主拉力钉可在套管内滑动,钉尾帽旋紧有临时的加压作用,随着下肢活动的应力传导及骨折端的骨质吸收,主拉力钉在套管内的滑动可在骨折局部产生静压力,理论上有一定的生物刺激作用,对骨折愈合有利。但DHS设计为135°钉板,其主钉在股骨头颈内的横托力不大,轴向的应力可集中在钉头部,使钉头部的压强增加,故易出现头钉切割、拔出、断裂等现象,固定失效率可高达24%~ 56%。对于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DHS内固定稳定性较差,骨折端除了轴向不稳定外,其横向和旋转也不稳定。由于股骨头颈内为单钉固定,故其抗旋转作用不理想。作者认为: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其单钉固定难以对抗髋关节屈伸、旋转产生的剪力作用,对骨折愈合不利,也增加了钉头切割与滑出。DHS固定的效果与患者年龄、骨折类型、骨质量以及骨折固定时头钉的位置等有关,尤其与TAD值的关系密切。在目前高能量损伤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转子间骨折类型以Evans Ⅰcd多见,可否首选DHS固定,张经伟等人比较了几种内固定方法后认为:大转子外侧皮质钉进点粉碎或有冠状骨折者,不宜使用DHS[2]。作者认为:Evans Ⅰ类ab型骨折为DHS的较好适应证,Evans Ⅰ类cd型及Ⅱ类骨折要慎用或不用。本组病例中出现的DHS术后并发钉松动、切割滑出、骨不连及髋内翻畸形者较DCS多,在骨折类型上均为Evans Ⅰcd型。故其并发症明显与骨折类型及固定方法的选择有关。

    DCS为股骨髁部设计的一种支持型钉板装置,其主拉力钉套管与板成95°角。该板的横向支托力明显加大,应用于转子间骨折时,对于股骨头颈部可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刘振宇等人生物力学实验分析表明:在转子间骨折的固定中,测定DCS内侧皮质的应力分布明显高于PFN组,并且可提供超过体重4倍的极限载负荷[3],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对于DCS的适应证,已被公认为治疗转子间骨折Evans II型的首选方式之一。但作者认为:DCS可适应于所有Evans类型骨折及转子下骨折,尤其适合于不稳定型骨折。但应注意几个问题:(1)DCS主钉进点要求保持在大转子顶点到股骨颈头下1/3位置,如此可起到钉板支撑防止髋内翻作用;(2)正位X线片显示螺钉尖距头软骨下10 mm左右,TAD值﹤25 mm,侧位X线片示主螺钉轴与股骨颈轴夹角﹤20°;(3)主钉套管下方的钉孔,一定要上6.   5 mm直径的松质骨加压钉,钉头进入股骨头内,可与主螺钉平行或交叉,其具有较强的辅助加压和控制旋转作用;(4)对于转子间纵行大块骨折,可垂直骨折线另加1~ 2枚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本组病例中反映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说明损伤较小,操作熟练。内固定可靠,效果明显较其他两组高。作者体会到:(1)手术中不必过度剥离转子间的软组织,不需充分的暴露骨折端,可在直视及手指感觉下复位;(2)可用多个克氏针多方向临时固定;(3)定位针要准确,要求主钉一次性成功,否则2次以上进钉会造成股骨头颈部空虚,致主钉固定失效而导致并发症的产生;(4)较大的小转子骨折或明显移位者,可在板前骨皮质上朝小转子方向固定1~ 2枚螺钉。本组出现1例头钉拔出,与TAD值及螺钉轴与股骨颈轴夹角过大有关。

    股骨近端无锁定解剖板治疗转子间骨折已有临床报道,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4],但其固定的稳定性令人质疑,尤其是骨质条件较差的患者。理论上分析,解剖板在大粗隆部贴服较好,多根钉进入股骨头颈部,具有稳定加压的作用,并且出血量少,操作简便。但钉板部若无锁定作用,则难以对抗股骨颈部的压应力,以至容易形成螺钉退出和髋内翻畸形。对于Evans Ⅰa型骨折,小转子尚完好,可有一定的支持压应力作用,无锁钉解剖板可以适用。本组病例中发生螺钉松动和髋内翻畸形较多,与选择骨折类型有关。故作者认为:无锁定解剖板只能适应于Evans Ⅰa型骨折,Evans Ⅰb型以上的转子间骨折要慎用或不用。

    综上所述, DCS治疗转子间骨折,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并发症较低;DHS 对Evans Ⅰ类a、b型转子间骨折固定效果较好;无锁定解剖板可使用于Evans Ⅰ类a型转子间骨折。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一定要结合病人的身体状况和骨质条件,综合分析,熟练的掌握操作技术,以创伤小、手术快,效果好为目的。

【参考文献】
  [1] 蒋协远,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2-153.

[2] 张经伟,蒋 垚,张先龙,等.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2005,1:7-11.

[3] 刘振宇,刘长贵,李 强.PFN与DC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12:971-973.

[4] 胡宏伟,孙 磊,田 敏,等.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24:1714-1715.


作者单位:1.海南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海口 570311; 2.海南省东方市人民医院骨科,572600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